內蒙古庫布其湧現“水生態”老滿發展有底氣

“養牛、養螃蟹,兩項收入加起來,年底收入上百萬元,應該沒啥問題。”牧民老滿底氣十足地說。

老滿名叫那仁滿達呼,家住杭錦旗呼和木獨鎮巴音溫都爾嘎查,是周邊十里八村出了名的養牛大戶,鄰里鄰居都稱他為“老滿”。

說起老滿的底氣,還得從庫布其沙漠湧現出的“水生態”講起。

1969年,老滿出生在與黃河毗鄰的庫布其沙漠腹地,在他童年的記憶中,草場裡幾處自然形成的溼地,是沙漠裡難得一見的綠洲,一家人靠放牧維持生計。

父母日漸年邁,老滿早早地成家立業。“剛開始,養著200多隻羊,但後來隨著生態的惡化,溼地的萎縮,人畜飲水日益困難,缺水是最大的問題。”老滿說。

2007年,老滿一家搬到了黃河岸邊的巴音溫都爾嘎查移民集中安置點。“不得已用自己僅有的90只羊,連大帶小換了18頭牛,開始養牛。”老滿說。

杭錦旗是我市境內黃河流域流經最長的旗縣,每年長達120天左右的凌汛期給沿岸群眾帶來了極高的災害風險。

一邊是水害,一邊是沙害。

沙水之間,書寫的永遠是一個大寫的“人”字。如何變兩害為一利,敢為人先的杭錦旗人開始了新的探索。

“引黃入沙、一舉雙贏”。一場源自染綠庫布其大漠的戰役,一股發端於黃河流域的強大綠能量,正在演繹著新的金色傳奇。

2013年春,杭錦旗水利人揹著乾糧、儀器,徒步實地踏勘規劃,之後又邀請權威部門到實地勘察論證。

黃河之水天上來,2014年凌汛期,杭錦旗利用地勢西高東低的落差,首次將淩水成功引入了庫布其沙漠腹地。

2018年,該項目爭取中央補助資金6524萬元,進一步完善項目連通功能,形成從黃河引水、自流經過庫布其沙漠、再退還黃河的水循環格局。

杭錦旗水利局局長劉海全介紹:“2015年至今,已累計分凌引水2.1億立方米,庫布其沙漠腹地形成近20平方公里的水面和近60平方公里的生態溼地,有20多種植物自然恢復生長,10多種水鳥在這裡長期棲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老百姓是最好的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

2015年,老滿家養牛近100頭,而現在他的養牛規模已經達到了600多頭。“這樣的養牛規模在過去想都不敢想。”老滿感慨地說,還有讓他以前不敢想象的是在沙漠裡養螃蟹。

老滿家有8800畝草牧場,這其中有近1000畝水面。去年,他和專業的養蟹人合作,在自家的水面養起了螃蟹。

今年嚐到甜頭的老滿,明年準備擴大螃蟹養殖規模,並藉助“水生態”美景和G242國道通車,再搞一次“跨界”,發展牧家樂、沙漠探險旅遊業,為妻兒也各謀一份新職業。

“未來,我們規劃將黃河淩水繼續向東引,建設長約200公里,寬3-5公里的綠色‘水生態’長廊,讓更多和老滿一樣的農牧民吃上生態致富飯。”劉海全信心滿滿地說。(出處:鄂爾多斯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