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與統一戰線70年•心聲】當年在成昆鐵路修路

成昆鐵路是在數十萬築路大軍尤其是鐵道兵戰士浴血奮戰中錘鍊成的,她又反哺於大西南的繁榮,為鞏固國防,為大三線建設服務。她是新中國的一座豐碑,一條真正的鋼鐵路、英雄路。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曾經參加過修建成昆鐵路的工作,為這條縱行於大西南川、滇兩省的大動脈奉獻青春和力量。

成昆鐵路勘察於1952年,局部開工於1958年。後來國家經濟遇到了暫時困難,鐵路僅僅通行到了成都平原上的彭山青龍場。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做出了開工復修的決定,並調集了鐵道兵五個師、十八萬部隊開赴施工難度最大的區域,又在沿線各地黨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招募了數萬民工,以最快的速度,克服了鐵路修建史上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經過了長達六年多的浴血奮戰,終於在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全線竣工。從此,這條北起於四川省會成都,南止於雲南省會昆明的南北通道得以貫通,天塹變通途。

1964年的夏天,正在家中待業的我,當聽到要招募一批青年去參加修建成昆鐵路的消息後,非常激動。那時我的家鄉樂山還沒有一條鐵路。我年輕,有的是力氣,心想,說不定哪天鐵路修好了,我還可以坐火車呢!我迅速跑到戶籍所在地的街會去報了名。過了幾天,居委會主任通知我,準備出發了,是去峨邊金口河。那時,極少出遠門的我聽說去峨邊,是彝族同胞聚居區,大山裡風景一定很美,根本沒有考慮工作有多艱難,今後會遇到多少困難。

出發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每月工資是多少,也沒有人過問,背上行李,乘上敞篷貨車就出發了。汽車過了峨眉縣城後,山越來越高,路也越來越陡,七拐八彎,我們被顛得東倒西歪,全身骨頭都象要抖散架了,不知轉了多少個彎,也許是“躍上蔥蘢四百旋”吧,終於到頂了。眼前出現了一段蜿蜒向前,不足十米寬的公路。另一旁是更高更高的大山,雲霧繚繞,望不到頂。我壯起膽站起身看了看車廂外面,那條在山下時還看得見波濤的大渡河,已變成了一條由遠而近的藍帶子了。汽車又開行了好一會兒,司機終於將我們卸在了峨邊金口河白石溝村。

從那時起,我們幾乎是沒有休息日,白天黑夜晝夜趕工。成昆鐵路的建成離不開沿線廣大百姓的無私奉獻和支持。鐵道兵指揮部設在公社,團、營、連部多數設在大隊、學校裡,戰士們住帳篷。我們就多住在公路沿線的老百姓家裡了。老鄉們的屋子都很寬敞,但十分簡陋。板壁、竹篾的牆,有的乾脆就是用大木頭支起屋頂,四周堆上密密扎扎的柴禾、苞谷杆“砌”成遮風擋雨的牆。我們被安排在老鄉的堂屋裡了,左右兩邊地上各鋪上一堆堆穀草,再鋪上我們自帶的草蓆,就可以住10多個人了。地方不夠,在老鄉的廚房裡,也住上了人。白天將穀草收攏,晚上再鋪開睡覺。夏天,也不覺得有什麼不適應,可那年冬天特別冷,一連下了幾天的雪、凍雨,出不了工,我們便偎在被窩裡看書,《靜靜的頓河》、《戰爭與和平》、《三國演義》、《水滸》、《紅巖》、《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苦菜花》等中外名著幾乎都看了個遍。十多歲的我也開始替大隊指揮部寫戰報、通訊稿。

屋外的雨、雪多了,雪堆高了,水有時會從板壁縫裡滲進來,會打溼我們鋪下的稻草。第二天當我們出工去了,房東大娘會幫我們抱到地壩裡晾乾,待我們回到屋子裡,又睡的是軟綿綿的“床”了。我們有時為改善伙食,會向房東討點鹽巴、醬油、蔥蔥蒜苗的,房東從沒向我們收過一分錢,在他們心中,支援我們就是支持鐵路修建工程。在那些日子裡,我們聽得最多的是戰士們每次到來都必唱的歌:

“背上了哪個行裝扛起了哪個槍,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啊,你要問我到哪裡去喲!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時間久了,我們也都會唱了。

有一天,我們突然接到了通知,全體修路隊員交給鐵道兵部隊,隨部隊去沙灣軫溪鄉參加“白家嶺隧道”大會戰。在金口河時我們就聽戰士們說,白家嶺隧道十分難打,那裡岩層結構十分複雜,而且滲水地段很多,犧牲了不少戰士。而我們聽到要去沙灣,要回樂山了,久別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一下湧了出來,歡呼雀躍,哪管什麼艱難險阻喲。

到了軫溪,我們被安排在了紅星公社附近居住。當幾十輛軍車把我們從軫溪一路撒放到劉溝、龔嘴電站工地後,我們的一切行動都軍事化了。在那裡,我學會了跟著班長摺疊被子,至今每天我起床後總會把被子折得四稜四現的。在那段修路的艱難歲月裡,我還學會了再苦再累不叫一聲苦,再忙再緊不放棄看書、寫文章,這對以後我的繼續學習、深造讀書大有裨益。沒有那段日子的磨練,我的青春會暗淡無光,我未來的人生也不會有現在這樣輝煌。

我們中一部分人跟著戰士們打隧洞、架橋樑,一部分人在紅星公社路段繼續維護公路、捶鵝卵石作為鐵路的鋪路石。幾個月裡我們的班長換了兩三個,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是班長會輪崗進隧洞去參加戰鬥、施工。有一位姓馬的班長,個子不高,臉色黝黑,無論是起軍歌還是命令大家整隊出發,聲音都斬釘截鐵、非常宏亮。他同我們一起生活、工作了還不到一個月,調回部隊施工地段不久,就在一次排除啞炮的時候犧牲了。那時他頂多不過20多歲,一個鮮活的生命與我們永別了。其實,在漫長的成昆鐵路線沿線,細心的人一定會發現,幾乎從沙灣“零”號隧洞不遠處開始,每個車站都一定有一處烈士陵園,那就是為著這條鋼鐵路、英雄路而捐軀南疆的共和國戰士,我們最可愛的人。據後來統計,1100多公里的成昆鐵路,平均每向前推進一公里,就有兩名戰士犧牲。年輕的戰士為了祖國南疆的鞏固,為了大三線建設的早日建成,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我們將永遠牢記著他們。

血與火中誕生的成昆鐵路,48年來默默地運送旅客、運載貨物,它從沒有沉睡過。

當年它為三線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了年輕的共和國流動的豐碑。今天,成昆鐵路複線即將建成,在現代施工條件下,修一條公路或鐵路工期大為縮短,但那段鋼鐵淬火的崢嶸歲月,我們將永遠不會忘記!

(作者:王昌平,致公黨四川省樂山市委會黨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