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洒疆土,忠魂立天地——吕政保看电视剧《河山》有感

热血洒疆土,忠魂立天地

——观《河山》有感

◎吕政保

热血洒疆土,忠魂立天地——吕政保看电视剧《河山》有感

《河山》剧照


热血洒疆土,忠魂立天地——吕政保看电视剧《河山》有感

卫大河的战场脸


由王新军导演并主演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河山》,我用了十多天时间,热血沸腾地看完了。

《河山》以西安事变国共联合抗日为大背景,塑造陕军72师加强团团长中条山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卫大河等一系列硬汉子形象,他们为了“打鬼子”,热血酒疆土,忠魂立天地。游击纵队八路军英勇善战的高晓山,他爱护群众、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抗日打鬼子的游击战战术,让忠义耿直的卫大河从反共、亲共到加入共产党的人生转变。作为一部制作恢宏的大型电视剧,编剧导演们在塑造人物上可谓匠心独运。卫大河的勇义,高晓山的沉着 ,姜雅真的笃定信仰、卫大河父亲的深明大义以及军统特务叶贤之的阴险冷血都刻画得活灵活现。在刻画大柳镇人的参军打鬼子的态度时,起初是把年龄改小,逃避参军,再到“大龄说小,小龄报大”志在参军,到最后大柳镇老人妇女小媳妇都争着求着上前线打鬼子,这些情节的变化,不像是演戏,而是把历史端了出来。这些群众深知,守住国土,才有家园,赶跑鬼子,才有河山。这种日益植入人民群众的民族情怀,无不叫人荡气回肠。另外,王新军导演在《河山》里安排姜怀柱的汉奸结局,蕴藏其谋略与思考。

姜怀柱是东北军高级将领,122师师长,他原本有颗报国之心,有杀身成仁之义,最后在迟迟得不到增援,面临大概率全军覆没之际,最终叛国投敌,沦为汉奸。先听听是他怎么给前去冒死救援的卫大河的话:大河,刚才进步的时候,是亲眼看到的有多少日军,如果让你的部队过来,等于飞蛾扑火。尽管大河对姜怀柱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咱就不能放弃。但姜怀柱没有忘记,他是一个外乡人,自三一年撤入关内,至三四年配属陕甘至今,三十万大军所剩几。在大官庄战役中,面对强大敌军,姜部多次请救增援,然“战斗至今,援军迟迟不到” 。

从剧情来看,援军迟迟未到,应该是姜怀柱弃守阵地,充当“皇协军”的一个原因。大家知道,国民党反对派的军队派系林立。地方军阀与中央军虽然天天喊着“精诚团结”,实际上貌合神离,互不买账,成天算计着自己的局部利益,不管友军死活,有时候还设局把友军往火坑里推,“借刀杀人”。剧中的姜怀柱投敌当上了“皇协军”司令,他对日军交代“只打共军,不打国军”,然他实际上也暗中帮助地下共产党员姜雅真——这不宜仅仅归由为姜雅真是他的女儿。这说明他虽然当上了汉奸,对国军还是有所眷顾,而且对共产党也不那么仇恨。在叛国投敌之前,也曾在阵地上发出“我姜某无颜苟活”甚至试图杀身成仁,被部下劝阻。如果我们假设增援正在困守大官庄的姜部的援军能及时赶来,施以援手,或许姜怀柱就依旧在抗日的阵地上,不会把自己残部送到日军的怀抱。无独有偶,在日军攻打永济时,五三零旅也因迟迟盼不来援军,若不是卫大河率游击队冒死增援,恐怕永济一战,日军就要摆庆功宴了。

军队原本一盘棋,彼此莫当局外人。任旅长在等不到援军,孤军死守时吼出“永济城不能丢,人在城在”的气吞山河之语。

军队作战,彼此策应,有大局之胸怀,无利己之算盘,这对取得战争胜利大有裨益,有时候甚至是起着影响全局的关键。作为导演,我想王新军是通过深思熟虑后来安排的这个很有启示意义的桥段。

不过,如果我们把姜怀柱投敌当汉奸全归因于他在兵力损失惨重又盼不来援军的境况下不得已而为之,也是不符合他的本性的。

姜怀柱原本就是东北的地方军阀。作为旧军阀,他无疑也身染不少军阀习气。他看到了国军内部各派系的互相倾轧,见死不救的利己主义。然后他并没从这泥潭中走出来,而且有时候也自甘双脚插进这泥潭中。他是有重新塑造自我的机会的,在西安的时候,女儿姜雅真就劝过他投靠共产党,他直接拒绝。担心被分化又不愿投靠中央军,还处处提防着被军统邱元谷拉拢。赤水河战斗,姜怀柱按住部队持观望状态;驻守安平城,护着自己的弟兄,让卫大河的加强团驻守骑,只管顾全自己,不管他人死活……一个总是怀有私心,时时想着保全自己的典型军阀做派的姜怀柱,又身处亲疏有加,内外有别而互相倾轧的国民党军阀体系,关键时候被人种种借口拖怠援救也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他完全可以像永济守军任旅长带着五三零旅将士“人在城在”,死守阵地,而不是什么为了“兄弟”而沦为汉奸,变节苟安。

《河山》的热血军民,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民族的气节,他们血染厚土,身眠河山的英雄壮举,荡人胸怀。正如卫父写给卫大河信中说:遂沧海横流,儿立身无愧,任尸覆遍野,唯精魂可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