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成功舉辦“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對談會


我校成功舉辦“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對談會


2019年12月1日-2日,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國譯協社科翻譯委員會、暨南大學聯合主辦,由暨南大學翻譯學院承辦的第五屆“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論壇”在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翻譯闡釋”,3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就如何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和推動國際話語權建設進行了多學科研討。


我校成功舉辦“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對談會


本屆論壇內容新增了由我校主辦的“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對談會,通過主持人和特邀嘉賓對談的方式,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翻譯闡釋”,專家們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討。對談嘉賓有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副主任楊雪冬、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黃忠廉教授、蘇州科技大學國家話語研究中心張生祥教授以及我校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王銘玉教授。對談會由我校高級翻譯學院院長、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副主任李晶教授主持。


楊雪冬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包含哲學的內涵,翻譯工作者在從事中央文獻翻譯時應堅持政治站位、思想引領、準確表達、融通中外原則等方面,深刻闡釋了作為翻譯研究工作者,如何才能通過中央文獻的對外翻譯更好地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黃忠廉對“講好中國故事”中的“好”字,做了不同角度的語義分析,從中國文化出發,闡釋瞭如何通過文獻的對外翻譯實現“中國聲音”的“世界表達”,深入淺出,引起與會者共鳴。


張生祥指出,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需立足中國實際,提煉全套融通中外的話語;需立足中央文獻,精準傳播;需立足中國經驗,講平凡人的故事;需立足學科,培養專業能力強、職業素養高、家國情懷濃、國際視野寬的高素養文獻翻譯人才。


王銘玉深刻闡釋了“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八個字的關係及內涵,要建好“文明互譯”之橋,走好“文明互鑑”之路,以“文”化問,讓世界理解中國;以“明”揚名,讓世界感知中國;以“鑑”促建,讓世界友好中國;以“譯”立意,讓世界讀懂中國。


我校成功舉辦“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對談會


對談結束後,臺下代表參與了提問答疑的環節,與臺上嘉賓進行了良好的互動。“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對談會的舉辦,豐富了“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論壇”的內容,進一步促進了專家學者之間的思想碰撞,為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鑑,推動了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的發展。


來源 | 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

通訊員 | 仲玉花

我校成功舉辦“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對談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