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成功举办“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对谈会


我校成功举办“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对谈会


2019年12月1日-2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译协社科翻译委员会、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由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在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翻译阐释”,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就如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做好政治文献对外翻译和推动国际话语权建设进行了多学科研讨。


我校成功举办“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对谈会


本届论坛内容新增了由我校主办的“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对谈会,通过主持人和特邀嘉宾对谈的方式,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翻译阐释”,专家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对谈嘉宾有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副主任杨雪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国家话语研究中心张生祥教授以及我校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王铭玉教授。对谈会由我校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副主任李晶教授主持。


杨雪冬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哲学的内涵,翻译工作者在从事中央文献翻译时应坚持政治站位、思想引领、准确表达、融通中外原则等方面,深刻阐释了作为翻译研究工作者,如何才能通过中央文献的对外翻译更好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黄忠廉对“讲好中国故事”中的“好”字,做了不同角度的语义分析,从中国文化出发,阐释了如何通过文献的对外翻译实现“中国声音”的“世界表达”,深入浅出,引起与会者共鸣。


张生祥指出,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需立足中国实际,提炼全套融通中外的话语;需立足中央文献,精准传播;需立足中国经验,讲平凡人的故事;需立足学科,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家国情怀浓、国际视野宽的高素养文献翻译人才。


王铭玉深刻阐释了“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八个字的关系及内涵,要建好“文明互译”之桥,走好“文明互鉴”之路,以“文”化问,让世界理解中国;以“明”扬名,让世界感知中国;以“鉴”促建,让世界友好中国;以“译”立意,让世界读懂中国。


我校成功举办“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对谈会


对谈结束后,台下代表参与了提问答疑的环节,与台上嘉宾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对谈会的举办,丰富了“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的内容,进一步促进了专家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为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了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的发展。


来源 |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

通讯员 | 仲玉花

我校成功举办“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对谈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