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資沒變,個稅卻越扣越多?這些計算方式你都清楚嗎

為什麼工資沒變,個稅卻越扣越多?這些計算方式你都清楚嗎

2019年新個稅法正式實施以後

​大家都開心的不得了

“為什麼我的工資沒變

個稅卻越扣越多?”

為什麼工資沒變,個稅卻越扣越多?這些計算方式你都清楚嗎

這是怎麼回事呢?

為什麼工資沒變,個稅卻越扣越多?這些計算方式你都清楚嗎

新個稅法規定,對納稅人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和生產經營所得,適用5000元基本減除費用和新稅率表。

據測算,在扣除“三險一金”之後,月收入額在5000元以下的納稅人將不再繳稅,減稅比例為100%;月收入10000元的,月繳稅290元,較之前減少455元,下降61.1%;月收入15000元的,月繳稅790元,較之前減少1080元,下降57.8%。


01累計預扣法

2018年12月21日,發佈《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試行)》中規定,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時,應當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並按月辦理扣繳申報。這種計算方法的特點是:年度內個稅扣除呈現前低後高趨勢,隨著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的提高,會產生“稅率跳檔”。

轉變為累計預扣法後,採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按照一個納稅年度的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適用不同的預扣率。如果一個納稅年度累計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6萬元,預扣率維持在3%一級;當累計應納稅所得額超過3.6萬元且不超過14.4萬元,預扣率會從3%跳到10%一級。

這意味著,年初應納稅所得額較低時,適用較低級次的預扣率,隨著累計額的增加,會出現跳檔的可能。

為什麼工資沒變,個稅卻越扣越多?這些計算方式你都清楚嗎

累計預扣法:是指扣繳義務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預扣預繳稅款時,以納稅人在本單位截至當前月份工資、薪金所得累計收入減除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餘額為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

02稅率跳檔

舉例說明:

若員工A扣除“五險一金”後,月薪為1.5萬元,並享受每月1000元的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那麼在1月預繳的個人所得稅應如下計算:

(15000×1-5000×1-1000×1)×3%=270元。

如此時年收入還沒有超過3.6萬元,是按照3%的稅率計算。假設到了5月時,員工A年收入已達到了4.5萬元,超過3.6萬元的“第一級稅率”,應按照第二級10%的稅率計算,因此5月的預繳額應為900元。

雖然預繳個稅較年初時有所增加,但員工A全年須繳個稅低於去年。今年全年員工A須繳個稅為8280元,相比去年1.92萬元,少繳了1萬多元。

為什麼工資沒變,個稅卻越扣越多?這些計算方式你都清楚嗎

從國家稅務總局發佈的前三季度數據來看,個稅累計人均減稅1764元。

03居民個人預扣預繳方法

1、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時,應當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並按月辦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

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僱月份數計算。

為什麼工資沒變,個稅卻越扣越多?這些計算方式你都清楚嗎


2、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按次或者按月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

具體預扣預繳方法如下: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費用後的餘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減除費用: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按八百元計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百分之二十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的超額累進預扣率(見附件2《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二》),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預扣率。

  勞務報酬所得應預扣預繳稅額=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

  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預扣預繳稅額=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20%

-END-

▌來源:勞動報、中國政府網、廣州本地寶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評論、收藏、轉發、點贊。獲取更多鄭州本地資訊消息和辦事指南,敬請關注【鄭州本地寶】頭條號!

為什麼工資沒變,個稅卻越扣越多?這些計算方式你都清楚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