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獐子島看——農業股造假套路之造假簡史

獐子島的扇貝又死了。

2019年11月11日晚,獐子島公告稱,根據目前已抽測點位的畝產數據彙總,2018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約3.5公斤,畝產水平大幅低於前10月平均畝產25.61公斤,初步判斷已構成重大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

這部分資產合計賬面價值達到3億元,抽查結果顯示扇貝的死亡率達到90%。

沒有合理死亡原因的“死亡”,可能又是一次獐子島的甩鍋大戲。

而在股民們早已習慣的“甩鍋”背後,其實是獐子島的艱難保殼之路。故事還要從2014年說起。

2014年10月,獐子島發佈公告稱,由於北黃海遭遇數十年一遇的異常冷水團,於2011年和2012年播撒的100多畝扇貝絕收。

扇貝“跑路”導致當年和次年虧損11.89億元和2.43億元。於是公司開始了披星戴帽,如果再虧一年,就將面臨退市。

第三年,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7,959.34萬元,大幅扭虧,成功保殼。

但是,2017年再次“翻臉”。

2018年1月,獐子島稱,由於海洋牧場遭受重大災害,餌料短缺,扇貝“瘦死”,2017年鉅虧7.23億。

至此,獐子島從有數據的2003年至2017年的15年間,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2756.76萬元。

也就說,公司從2003年到2013年賺的錢,在2014年、2015年、2017年三年就虧完了。

從2014年開始的一系列么蛾子讓獐子島成為了奇葩公司的代名詞。而獐子島終於也在今年進入了監管層的視野,證監會對其進行立案調查。

2019年7月,證監會認定獐子島2017年蝦夷扇貝抽測結果造假,因涉嫌財務造假、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原因,決定對公司給予警告並處60萬元罰款。

公司造假被坐實。

獐子島的造假並非孤例。在A股,曾經有過很多讓人大跌眼鏡的造假奇案,均出自農業股之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特殊的行業。

本文將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1 農業股造假簡史

2 農業股造假套路

3 農業股為什麼造假頻發

1. 農業股造假簡史

2001年8月2日,《財經》雜誌在互聯網登出凌華微、王爍採寫的《銀廣夏陷阱》一文的摘要,認為“中國藍籌第一股”銀廣夏股價連續兩年上漲的背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正文將在第二天刊出。

當晚,銀廣夏高管知悉了這個消息,連夜申請緊急停牌。並在第二天,召開董事局臨時會議,急謀對策。

但造假就是造假,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

2001年8月3日,證監會對銀廣夏正式立案調查。

之後,銀廣夏股票從8月9日起停牌30天。復牌後股價從30.79元狂跌至6.35元,市值蒸發67.96億元。

半年之後,證監會公佈調查結果:銀廣夏在1998-2001期間,累計虛構收入10.50億元,少計費用4945.34萬元,虛增利潤7.72億元,成為中國藍籌股造假第一案,轟動全國。

15年後的2016年5月26日,寧東鐵路借殼銀廣夏上市,改名為“西部創業”。

就在證監會對銀廣夏立案調查之後不久,劉姝威在《金融內參》發表600字的文章《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揭開了藍田股份最後一塊遮羞布。

劉姝威與藍田股份的高管鬥爭和藍田股份的暴雷成為2002年最轟動的經濟事件。

在2003年初,劉姝威因與藍田股份進行的鬥爭,被評為中央電視臺“2002年經濟年度人物”和“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

後來經證監會調查發現,藍田股份在1999年和2000年兩年間虛增營業收入36.90億元,虛增淨利潤9.4億元,實際結果分別為6400萬元和虧損3200多元。

銀廣夏和藍田股份的暴雷並沒有給市場足夠的警示作用,造假還將繼續存在,並且花樣百出。

2003年和2006年,豐樂種業和草原興發先後案發。

1997年4月上市的豐樂種業,至案發的2003年,上市8年有6年造假,虛構主營業務收入1.8億元,虛構利潤4006萬元。

1997年6月上市的草原興發,虛構銀行存款7.7億元,還用虛構的銀行存款購買房產、設備和草地使用權等,至2006年案發,累計虛構資產總計14.15億元。同時,虛構營業收入、成本及稅金,至案發時累計虛構利潤達到13.2億元,一舉超過造假前輩銀廣夏和藍田股份。

還有“中小板造假第一股”的綠大地,這家2007年12月上市從事園林苗木的公司,在上市前的2004年至2007年6月使用虛假合同和虛構交易,虛增資產7011萬元,虛增營業收入2.96億元;上市後到2009年,再次虛增資產2.88億元和虛增營業收入2.50億元。

以及相當轟動和造假手法高超的“創業板造假第一股”萬福生科。公司2008年至2011年累計虛增收入7.4億元左右,虛增淨利潤約1.6億元。

在A股短短不到30年的時間裡,造假層出不窮。在分析農業股為什麼會成為造假高發地帶之前,有必要聊一聊A股常見的造假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