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獐子岛看——农业股造假套路之造假简史

獐子岛的扇贝又死了。

2019年11月11日晚,獐子岛公告称,根据目前已抽测点位的亩产数据汇总,2018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约3.5公斤,亩产水平大幅低于前10月平均亩产25.61公斤,初步判断已构成重大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减值风险。

这部分资产合计账面价值达到3亿元,抽查结果显示扇贝的死亡率达到90%。

没有合理死亡原因的“死亡”,可能又是一次獐子岛的甩锅大戏。

而在股民们早已习惯的“甩锅”背后,其实是獐子岛的艰难保壳之路。故事还要从2014年说起。

2014年10月,獐子岛发布公告称,由于北黄海遭遇数十年一遇的异常冷水团,于2011年和2012年播撒的100多亩扇贝绝收。

扇贝“跑路”导致当年和次年亏损11.89亿元和2.43亿元。于是公司开始了披星戴帽,如果再亏一年,就将面临退市。

第三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7,959.34万元,大幅扭亏,成功保壳。

但是,2017年再次“翻脸”。

2018年1月,獐子岛称,由于海洋牧场遭受重大灾害,饵料短缺,扇贝“瘦死”,2017年巨亏7.23亿。

至此,獐子岛从有数据的2003年至2017年的15年间,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756.76万元。

也就说,公司从2003年到2013年赚的钱,在2014年、2015年、2017年三年就亏完了。

从2014年开始的一系列幺蛾子让獐子岛成为了奇葩公司的代名词。而獐子岛终于也在今年进入了监管层的视野,证监会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2019年7月,证监会认定獐子岛2017年虾夷扇贝抽测结果造假,因涉嫌财务造假、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原因,决定对公司给予警告并处60万元罚款。

公司造假被坐实。

獐子岛的造假并非孤例。在A股,曾经有过很多让人大跌眼镜的造假奇案,均出自农业股之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特殊的行业。

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 农业股造假简史

2 农业股造假套路

3 农业股为什么造假频发

1. 农业股造假简史

2001年8月2日,《财经》杂志在互联网登出凌华微、王烁采写的《银广夏陷阱》一文的摘要,认为“中国蓝筹第一股”银广夏股价连续两年上涨的背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正文将在第二天刊出。

当晚,银广夏高管知悉了这个消息,连夜申请紧急停牌。并在第二天,召开董事局临时会议,急谋对策。

但造假就是造假,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2001年8月3日,证监会对银广夏正式立案调查。

之后,银广夏股票从8月9日起停牌30天。复牌后股价从30.79元狂跌至6.35元,市值蒸发67.96亿元。

半年之后,证监会公布调查结果:银广夏在1998-2001期间,累计虚构收入10.50亿元,少计费用4945.34万元,虚增利润7.72亿元,成为中国蓝筹股造假第一案,轰动全国。

15年后的2016年5月26日,宁东铁路借壳银广夏上市,改名为“西部创业”。

就在证监会对银广夏立案调查之后不久,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的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揭开了蓝田股份最后一块遮羞布。

刘姝威与蓝田股份的高管斗争和蓝田股份的暴雷成为2002年最轰动的经济事件。

在2003年初,刘姝威因与蓝田股份进行的斗争,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2年经济年度人物”和“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

后来经证监会调查发现,蓝田股份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间虚增营业收入36.90亿元,虚增净利润9.4亿元,实际结果分别为6400万元和亏损3200多元。

银广夏和蓝田股份的暴雷并没有给市场足够的警示作用,造假还将继续存在,并且花样百出。

2003年和2006年,丰乐种业和草原兴发先后案发。

1997年4月上市的丰乐种业,至案发的2003年,上市8年有6年造假,虚构主营业务收入1.8亿元,虚构利润4006万元。

1997年6月上市的草原兴发,虚构银行存款7.7亿元,还用虚构的银行存款购买房产、设备和草地使用权等,至2006年案发,累计虚构资产总计14.15亿元。同时,虚构营业收入、成本及税金,至案发时累计虚构利润达到13.2亿元,一举超过造假前辈银广夏和蓝田股份。

还有“中小板造假第一股”的绿大地,这家2007年12月上市从事园林苗木的公司,在上市前的2004年至2007年6月使用虚假合同和虚构交易,虚增资产7011万元,虚增营业收入2.96亿元;上市后到2009年,再次虚增资产2.88亿元和虚增营业收入2.50亿元。

以及相当轰动和造假手法高超的“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公司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约1.6亿元。

在A股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造假层出不穷。在分析农业股为什么会成为造假高发地带之前,有必要聊一聊A股常见的造假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