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寫滿中國製度的封面

“自信”寫滿中國製度的封面

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上的“國旗” 方陣和“國慶年號和國徽”方陣(新華社記者申宏/攝)

本刊記者 餘瑋

2019年10月28日,京西賓館會議樓一層大會議室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在長達1小時40分的工作報告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全面系統總結了十九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實事求是,振奮人心。在這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就《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說明。

關於這次會議的議題,全黨上下並不陌生。早在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就全面深化改革藍圖,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並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2014年2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講話中指出:“我們講過很多現代化,包括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第一次講。”這一論述標誌著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正式破題。但是,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並作出決定,這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系統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圖譜。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描述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給人的印象,那麼可以選擇“自信”;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描述中國這部大書,那麼封面還是可以選擇“自信”:自信的中國,自信的中國製度,自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對本國制度的信心,但在中央全會的規格上如此全面系統地集中展開對中國製度的論述,還是首次。

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探索、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然成為科學制度體系。正如十九屆四中全會所給予的明確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在這一制度體系中,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又有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事關國家治理各個方面的重要制度。不同層面、不同類型的制度相互銜接、相互聯繫,各司其職、有機協調,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推動著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作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制度載體、實施平臺和運行機制,是支撐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黨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人民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各級人大代表,組成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憲法、法律、地方性法規,成為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作為根本領導制度的黨的領導制度居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統領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只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才能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正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了國家歷經風險挑戰而持續發展壯大,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保持政治穩定,實現了活力與秩序、發展與穩定的平衡。在中國的治理體系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體現為總攬全局、同向發力的效率,體現為高度的組織、動員能力,體現為長遠的規劃、決策和執行能力。堅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如果把根本制度比作一座大廈的話,基本制度就是大廈的“頂樑柱”。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作為基本層面的制度,規定著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的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基本經濟制度也擴容為三項: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增加進來。這些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社會的基本政治面貌和經濟格局,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支柱性制度保障。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人在20世紀50年代推動社會革命取得的成果結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了基本的制度原則、制度價值,乃至制度格局。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具體組成來說,就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13個“堅持和完善”的內容: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做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等,這13個方面的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總體圖譜。

制度是國家之基、社會之規、治理之據,治理是制度在實踐中的運用,是制度功能的發揮。新中國成立來,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

習近平說:“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既引發了中華文明深刻變革,也走過了一個逐步中國化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深厚的理論根基,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晶。它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制度,逐步確立並鞏固了中國的國體、政體、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健全。

“自信”写满中国制度的封面

制度選擇背後的深厚底蘊

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曆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歷史發展、文化淵源、實踐基礎,充分反映了中國社會在國家治理體系選擇上的科學認識和高度自覺。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制度,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演變的軌跡有關,也是中國民眾民心向背和主動必然的選擇,是中國人民在發展探索中通過實踐證明後的必然選擇。從歷史上來說,封建制度已經腐朽不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中國人開始了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而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說明了農民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失敗說明了中國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而後來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取得的勝利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的選擇。從人民來說,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讓人民飽受受壓迫、受剝削的痛苦,而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嚴重脫離人民群眾,不僅沒有完全促成中國人民的覺醒,沒有實現民族的獨立,反而將中國陷入戰亂。只有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革命,建立了人民統一抗戰的戰線,堅持了與人民群眾相結合,建立由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新中國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人民的選擇。

中國社會在鴉片戰爭以來確實做過諸多的嘗試,像什麼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當然也包括重新復辟帝制,各種辦法都試過了,結果就像毛澤東當年所講的,“我們中國人是很願意向西方學習的,可學來學去總是老師欺負學生”,不僅不管用還更受欺侮。其實就算別人不欺負,也會水土不服,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怎麼辦?選擇和培育適合自己、源於自己的制度,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社會選擇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偉大跨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社會主義的中國建立起來了,但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最基本國情也是最大實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在原本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需要上百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如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讓既有的生產關係更好地適應現實的社會生產力,以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中國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消滅貧窮,達到共同富裕,正是通過改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然,中國社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有效防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才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風生水起,碩果累累。

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培育了文化之根,更確立了對我們制度自信的深層依據。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從“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這些思想中的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並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國曆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通過把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包括現代西方的文明成果坦坦蕩蕩大大方方地“拿來”,在廣泛的文化交流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變成我們的養料,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豐富補充我們的制度,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自信”写满中国制度的封面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衡量一個社會制度是否科學、是否先進,主要看是否符合國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我們的制度自信,奠基於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來源於5000多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傳承,根植於近14億人民發自內心的自覺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麼好,為什麼管用,就在於有其他制度不具備、做不到的獨特的顯著優勢。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從本質屬性到價值理念、從制度立場到制度目標、從制度績效到制度運行、從宏觀到微觀的全方位立體畫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具體體現。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能形成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比如,我們黨從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出發,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鞏固和發展制度和治理體系,保證了國體和政體的高度統一,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高度協調,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再如,我們黨深刻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持從制度層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使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相互融合、制度功能與治理能力相互增強,保證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優勢。

制度是要用來辦事的,不是用來當擺設的,更不是用來礙事的。制度績效是評價一個制度優劣的關鍵指標。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的一大特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成功的秘訣之一。為什麼中國社會能用幾十年時間走過西方社會上百年乃至數百年的路,創造出發展奇蹟,實現了社會進步,就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這一制度安排保證中國能辦成許多別的國家辦不了的大事。習近平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搞‘兩彈一星’等靠的是這一法寶,今後我們推進創新跨越也要靠這一法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機理與運行模式決定了它可以形成強大的統一意志和組織力量,讓全國成為一盤棋,把一切經濟政治社會資源都組織調動起來,同心同德、同舟共濟,上下貫通,統一行動,重點攻關解決難題,快速高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完成各種任務。集中力量辦大事要有核心,這個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眾星捧月”,這個“月”也是中國共產黨。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有了中國共產黨這個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中國社會集中力量辦大事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感、有了向心力。

習近平強調:“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把堅定製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努力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我們就一定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永葆生機活力。

幾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有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在革除體制機制弊端的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顯示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強大自我完善能力。正是將堅守道路與自我完善並舉、將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推動制度創新,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可以預期,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必將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大的比較優勢,展現出更為旺盛的生機活力。我們有這樣的自信,把鄧小平的預言變為現實:“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對世界來說,中國製度開放、包容的氣質,追求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價值取向,視全人類為命運共同體的哲學理念,格外值得珍視。這為世界避開“修昔底德陷阱”、走出弱肉強食的“叢林”,探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而對西方來說,在“歷史終結論”終結、西方制度夢陷入迷思的今天,中國製度提供了一種非對抗性的參照。既然這個“他者”身上體現出驚人的活力,人們為什麼不可以考慮從中找到解決自身問題的辦法呢?也許,未來的歷史終將告訴人們——在我們這個時代,中國製度不僅僅幫助中國人完成了自己的夢想,而且,這個制度帶來的啟示也幫助世界走入了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為了抵達“最後一公里”

習近平豪邁宣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國道路成功的背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統領地位的是黨的領導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對黨和國家各方面事業作出的制度安排。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13個“堅持和完善”,不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完善,而是說需要更加完善。制度建設同樣是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度也需要不斷髮展,不斷完善。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制度執行力是國家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只有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才能確保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實處,充分發揮制度指引方向、規範行為、提高效率、維護穩定、防範化解風險的重要作用。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和最大的制度優勢,也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根本的政治保證。

制度是定國安邦之根本,制度穩則國家穩。歷史深刻昭示,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古老的東方大國建立起保證億萬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為具有顯著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國創造出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黨和人民長期奮鬥、接力探索、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我們惟有倍加珍惜,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

要在中央,事在四方。偉大成就凝聚人民力量,偉大宣示激發奮鬥豪情。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各地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表示,奮發有為,真抓實幹,向著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邁出更堅實的步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面現代化即將開啟新徵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回望走過的路,遠眺前行的路,我們更加堅定製度自信。奮進新時代,逐夢新徵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我們必將創造新的更大奇蹟。

“自信”写满中国制度的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