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態底色——咸寧市著力拓展生態空間紀實

“推窗見藍天,出門遇遊園。”越來越多在咸寧生活過的人,都能切實感受到這座宜居、宜遊的鄂南小城,正以獨特的山水魅力吸引四面八方的遊客,成為人們安居樂業、旅遊度假的首選之地。

強化汙染治理 改善環境質量

為做好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我市多措並舉,綜合施策,逐項分解工作任務,分層細化責任措施,形成了城區、鄉鎮(街道)、村組(社區)三級網絡,建立了網格化管理機制,確保各類汙染源管控有臺賬、工作有人抓。

“在接到監測點大氣汙染預警信號後,我們第一時間反映情況,迅速查找汙染源,嚴肅查處汙染大氣的違法行為。”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一城引領、三帶協同、三篇文章”的“133”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市始終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長江大保護為重點,以生態市創建為平臺,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深入推進中央、省級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切實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0.1%,全省排名第5;PM2.5濃度均值40μg/m3,全省排名第3;PM10濃度均值57μg/m3,全省排名第2;8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4個跨界斷面水質達標率100%,5個地表水國控斷面的水質達標率為80%;全市生態環境綜合指數達75.09,居全省第五位。

加強環境整治 建設秀美城鄉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是關鍵。”

在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中,我市始終把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城鄉群眾、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民心工程來抓,不斷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以不斷健全的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增強城鄉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根據今年印發的《關於督辦落實2019年度新增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展情況的通知》,我市在下達年度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的同時,全力督促各地加快整治工作進展。

統計顯示,“十三五”以來,我市累計安排農村綜合治理專項資金1.22億元,其中中央資金1827萬元,地方政府和其他資金合計1.04億元,支持全市200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佔全市建制村總數的22.2%。

目前,全市已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村2個、省級生態鄉鎮31個、省級生態村380個;赤壁市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崇陽縣、通山縣榮獲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稱號。

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帶來的直接成效是,城區環境面貌煥然一新,美麗鄉村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社會進步的支撐點、惠及民生的著力點和展示咸寧的新亮點。僅今年國慶期間,全市就接待遊客355.5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9.92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17.3%和18.2%。

築牢綠色屏障 保護生態資源

近幾年,我市著力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築牢綠色生態屏障,生態建設有序推進。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抓住秸稈禁燒、揚塵整治、機動車尾氣汙染防治、工業汙染防治、餐飲油煙汙染整治等重點,實施科學精準治霾。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重點圍繞斧頭湖、西河橋水質改善,實施了“九大工程”,建立了斧頭湖流域水環境治理“一月一監測、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報告、一月一督辦”工作機制。

——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聚焦土壤詳查、治理、考核、通報、風險評估、危廢規範化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6個機制”。

——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大力清理整治非法開墾林地、非法採砂、違法開採非煤礦山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確保生態環境保護落到實處。

——打擊非法侵佔林地和涉林違法犯罪行為。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懲治力度,嚴肅查辦各類涉林案件,有力地震懾了毀林犯罪行為,保障了森林資源安全。

如今,隨著生態立市戰略的深入實施,香城泉都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綠色咸寧,古老文明光彩依然,現代文明氣息撲面;生態與產業比翼齊飛,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齊頭並進。一個綠色崛起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柯常智 通訊員 駱翔 陳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