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攢錢蓋房,他攜700元獨闖深圳,最終從香蕉小販變成上億老闆

現在擔任樂安居董事長的張慶傑,屬上世紀80年代到深圳白手起家的一代,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也從一個騎著單車賣香蕉的市民小販,一躍成為了身價億萬的大富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一看張慶傑當年的創業故事。

張慶傑出生在廣東省潮陽縣的一個小村落,剛讀完小學就輟學賣水果幫補家用,不到20歲時他告別家人,踏上了深圳的淘金之路。在路上,他和同伴約定,等掙到五萬塊,就回去蓋房子,因為當時在他的家鄉,蓋一棟房子大概要三、四萬。就這樣,抱著蓋一棟房子的遠大理想,張慶傑和同伴租了以前部隊廢棄的一間水泥瓦房開始了創業之路。

為攢錢蓋房,他攜700元獨闖深圳,最終從香蕉小販變成上億老闆

初來乍到的張慶傑,手中僅有的就是一輛舊單車和賣水果賺來的700元錢,此外一無所有。不得已,張慶傑在深圳幹回了老本行——賣水果。他每天凌晨5點,踩了三個小時的單車,到南頭拿香蕉到人民橋小商品市場賣。每一趟都載100至 200斤的香蕉。不過,當時深圳的香蕉很多都是用藥泡熟的,等不了兩天就會壞掉。起初由於不懂行情,幾乎天天都有很多香蕉賣不完爛掉了,自己又吃不了,扔掉又心疼。一個月下來,賣水果的收入平均一天只有幾元錢,剛夠交房租,連餬口都成問題,更不要奢談賺錢蓋房子了。  

在賣水果之餘,張慶傑時常和周圍的潮州老鄉聊天,但他不是閒聊,而是希望能夠從中找個賺錢的門道。有一次,一位老鄉無意中說起深圳有很多當地村民到香港種菜,每天都會捎回一些味精、無花果等時髦商品,在深圳很好賣,利潤也不錯。於是,張慶傑一大早就出門,到村子裡挨家挨戶收購無花果、襪子、阿婆衫、西褲這些商品,然後又趕緊騎到人民橋的小商品市場去賣。

張慶傑不辭辛苦,終於終於,在1987年底賺到了來深圳的第一桶金——1.6萬元。由於是白手起家,也沒有任何親戚朋友幫忙,張慶傑極其珍惜賺來的每一分錢。他向記者講述了一個小故事:那時候在深圳辦事有一個慣例,不管到哪裡,見面總要遞一根菸。他本人不抽菸,也不捨得抽菸。但為了應酬,口袋裡總是裝著一包煙,“有的時候,煙放在口袋裡發黴了也不知道。”

為攢錢蓋房,他攜700元獨闖深圳,最終從香蕉小販變成上億老闆

如今,事隔十多年,張慶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創業的每一個地點。“現在人民橋電影大廈樓下的麵點王餐廳、世界金融中心附近,都是我當年擺地攤的地方。”為了紀念當年的創業艱難,張慶傑還買下了現在電影大廈一樓面點王餐廳的物業。

在人民橋小商品市場混熟之後,張慶傑發現那裡最好賣的是服裝。自己收購港貨天天來回跑,還不如在市場內租一個地攤賺的錢多。於是,成了萬元戶的張慶傑,沒有把錢拿回去蓋房子,而是投入一項新的事業——擺地攤。那時候,他一年中有半年的時間都是在車上度過的。去南海進貨,跑一趟就要一天一夜,困了在車上打個盹,車到後馬上進貨。在1997年,服裝生意利潤下降的時候,張慶傑決定轉行了,因為他發現了另一個商機。

這個商機是他發現珠寶和小家電的生意很好做,很多到深圳的遊客,都喜歡到沙頭角買相機、黃金項鍊等商品,於是,張慶傑便在沙頭角做起了珠寶生意。2000年,他又以980萬元拿下了賽格廣場的幾間鋪位。當時他看好了華強北的物業肯定會升值,而今天證明他的眼光是正確的。

為攢錢蓋房,他攜700元獨闖深圳,最終從香蕉小販變成上億老闆

同年,他在南山找到一塊約兩萬平米的地塊,本想做百貨超市,但那時南山大批樓盤都還沒建起來,顯得很荒涼沒人氣,不適合做超市,其他行業又不太熟悉。“最後,我們調查了一下,發現南山還沒有一個大型建材市場,周圍又有大量樓盤在建,覺得建材市場應該很有潛力,於是乾脆決定自己做建材超市。”

到今天,張慶傑擁有上百個物業和一家大型連鎖建材超市,以及上億的財富。從賣水果起家到如今的億萬家產,張慶傑在創業的道路總是善於抓住機會,生意越做越大。在他事業有成後,一心想著用自己掙來的錢回報社會,熱心地參加各種愛心捐贈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