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定徐鹽 ‘宿’願成真”

宿遷網訊(記者 高媛媛 楊群)“各位旅客,列車前方到站,宿遷站。”

這句話,宿遷人期待已久,終於要在本月成為現實。

隨著徐宿淮鹽鐵路建成通車的日子越來越近,“高鐵”已成為當下宿遷人最關心的熱點話題。以高鐵宿遷站為核心的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建成後,將成為城市的新地標,在方便市民和南來北往旅客的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我市區域競爭力。

12月2日,記者來到高鐵宿遷站、市綜合客運樞紐工程建設現場,實地探訪、詳細瞭解工程最新進展。

“‘铁’定徐盐 ‘宿’愿成真”|列车前方到站,宿迁站

高鐵宿遷站前方便快捷的快速化通道

主體完工,室內外裝修掃尾衝刺

沿著上海路快速路通道往上走,氣勢恢宏、舒展大氣的宿遷站近在眼前。站在偌大的落客平臺上,單向四車道西進東出,旅客“即停即走”,方便快捷。俯瞰位於地面一層的站前廣場,數十名工人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地磚鋪設、綠化施工。進入寬敞明亮的進站廳,“宿遷站歡迎您”的標識隨處可見。二樓、三樓候車廳裡,檢票口已安裝完畢。現場施工人員正對內部裝修裝飾工程進行掃尾。三樓已有部分商家入駐,正在進行裝修。

“目前,高鐵宿遷站建設已進入掃尾衝刺階段,預計本月正式通車運營。”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新長車務段宿遷站黨支部書記顏崇倫介紹,徐宿淮鹽鐵路在宿遷境內設宿遷站、泗陽站,預留洋河北站。宿遷站是該鐵路最大的一箇中間站,站房建築面積為25500平方米,共三層,一樓設有旅客出站地道,二樓、三樓為候車廳,進站口、售票廳和落客平臺都在二樓,車場規模為2臺6線,站房按照“站城結合、一站一景”的要求設計施工,目前站房主體工程完工,室內外裝修即將完工。

“隨著高鐵開通時間日益臨近,我們通過交叉作業、密集施工、多工序同步推進等方式,力爭15日前全部完工。”顏崇倫介紹。

“‘铁’定徐盐 ‘宿’愿成真”|列车前方到站,宿迁站

精雕細琢,盡顯楚漢文化特色

鐵路建設關乎發展、直系民生,群眾關心、社會關注。高鐵站房是鐵路建設中一項十分重要的節點工程,是一個地區和城市對外的窗口和形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鐵站規劃建設工作,不斷優化設計方案。

2015年,根據車站定位,參照同類型車站,高鐵宿遷站主站房確定為自由雙曲線方案:主站房以葉脈為雛形,採用廡殿式屋頂設計,起翹的屋宇凝聚於中心,形成延展柔美的屋面,追隨楚漢建築風格,展現出富有張力的建築形象,彰顯新興宿遷城市的勃勃生機。

如今,宿遷站已露芳容。站房主體採用玻璃幕牆,並在玻璃外側分片狀佈置穿孔鋁板,純淨玻璃幕牆與銀白色鋁板交相輝映,帶來豐富層次感;玻璃幕牆立柱呈發散狀,使幕牆分格更加均勻協調;進站門斗結合建築風格,設計為微微起翹,以呼應大屋面,從而更加彰顯楚漢文化。

“為豐富屋面紋理,在屋面起翹處鋪設淺灰色鋁板以凸顯重點,其餘屋面板處均勻鋪設深灰色格柵,格柵隨屋面曲線起伏變化,呈現出葉脈紋理。”顏崇倫說。

進入候車大廳,仿古造型的天花板配合大面積的玻璃幕牆,使整個大廳空間感流暢開闊。檢票口兩側,兩幅玻璃彩繪壁畫正在等待安裝。據介紹,兩幅壁畫寬11米、高3.2米,一幅以參天大樹、古建遺存、古城風貌展現宿遷渾厚的文化底蘊,體現城市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另一幅以高鐵、橋樑、現代城市風貌為主題,展現宿遷城市發展的活力及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

“‘铁’定徐盐 ‘宿’愿成真”|列车前方到站,宿迁站

漫步在大廳內,隨處可見雕琢細緻入微的回紋樣式欞花、二方連續回紋紋樣的風口、中式紋樣的欄杆、合蓮卷草重層柱礎等,楚漢文化元素通過現代裝飾材料融入室內,古今文化在這裡實現碰撞、融合。

“文脈葉脈,一脈相承”,獨特的設計理念不僅賦予建築蓄勢待發的張力和生生不息的動感,而且體現了現代化高鐵簡約大氣、高效運轉的建築特色。聚焦地域文化,寓意著新時代的宿遷必將以乘風破浪的氣勢揚帆起航,迎來新一輪發展契機。

無風雨換乘,多種交通方式無縫對接

宿遷高鐵時代的到來,將給廣大市民的生活和出行方式帶來變革。那麼即將建成的宿遷站,市民來此換乘是否方便,又該如何換乘?

“‘铁’定徐盐 ‘宿’愿成真”|列车前方到站,宿迁站

“宿遷綜合客運樞紐的規劃設計和建設起點比較高,站房的建設充分體現便民利民,實現了‘無風雨換乘’。”市高速鐵路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東志介紹,通過與快速路、市政道路之間的緊密銜接,社會車輛、出租車可直接進入宿遷站的落客平臺,實現了快速進站、快速出站。

同時,集公路、公交、出租等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的市綜合客運樞紐工程已基本完工,公路客運站、地下停車場預計12月15日前正式投入運營,確保與高鐵通行保持無縫銜接。為配合高鐵站開通,我市新闢6條(315路、326路、327路、328路、111路、112路)、優化2條(微調101路、延伸102路)高鐵“公交專線”,已於6日正式開通運行。

四通八達的外圍交通路網已經織就。迎賓大道直接建立起中心城區對外出行和連通高鐵站的快速通道,實現市區直達高鐵站“零對接”;上海路作為高鐵站的站前路,承擔了高鐵站及市綜合客運樞紐大部分的進出交通;站前廣場下設停車場,能滿足社會車輛的停車和出租車載客的需求。

此外,出租車蓄車場在負一層,公交站臺設在一層,公路客運站設在二層。“市民接送人、出租車接客等絕大多數的換乘基本在站內解決,站前廣場實現人車分流,地面不設停車位。”羅東志說,市綜合客運樞紐與高鐵站之間設立了風雨連廊,市民可通過連廊實現“無風雨換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