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樑德昌紅薯粉條成了“金條”


近日,在豫北農村老家——滑縣慈周寨的西連屯村,看到梁德昌的粉條加工作坊內,五個體格健壯的村民正在大瓷盆裡和紅薯粉芡面,用來加工粉條。那壯觀的勞動場面讓人無不佩服:莊稼人不光是農忙時在農田裡出力流汗,為了掙錢奔小康農閒時候他們照樣辛勤在勞作,勞動偉大、勞動創造價值,當然勞動最美!

生活中就知道純紅薯粉條筋道好吃、不易煮爛,卻不知道它的製作過程如此複雜。5個漏粉條的師傅不到20分鐘,一大瓷盆和好的紅薯粉芡面被“消滅”完了,掌勺的師傅正在把漏勺刷得乾乾淨淨。

紅薯粉條的製作大致有這幾個步驟。第一是要把新鮮的紅薯塊用水沖洗淘淨,用加工設備進行粉粹打成渣。圖為農民鐘點工正在德昌家庭農場紅薯粉坊加工紅薯,用於製作紅薯芡粉條。

把鮮紅薯打成渣兒後,要在粉漿池內用清水進行過濾,反覆進行兩三遍。圖為德昌家庭農場主女主人倫玉真正在處理剛剛打出來的紅薯渣,以便於下一道工序——漿水。

在漿水處理過程中,一定要把漂浮在粉漿池面上的泡沫與雜質清除完畢,以保證池內的粉芡自然沉澱。圖為倫玉真正用專業工具淨化粉漿池,以保證紅薯粉芡的純度和質量。

緊接下來就是對粉漿池內沉澱的紅薯粉芡進行再處理。梁德昌是慈周寨鎮較最早一批的科技示範戶,他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自己動手,設計出一套適合自己生產的小水泵,自動上料、粉粹機、打漿機等。圖為梁師傅把加長水龍帶用尼龍草固定起來,以便於下一道工序——“過二籮”。

第二步就是把紅薯渣沖水沉澱後析出的粉芡製作成團或者蛋兒。圖為倫玉真在室外自然光照下,定時抖動把粉芡蛋兒,讓其中的水分、水氣充分蒸發。

幾天後,再把晾乾的粉芡蛋兒“土崩瓦解”,用刃具把芡但兒劈開成小塊兒,使其自然風化、自然曬乾。

紅薯粉芡由塊兒變成面兒,距離紅薯粉條兒就不是那麼遙遠了。圖為梁德昌、倫玉真夫婦正在把晾曬好的芡粉裝袋,製作粉條。

第三步:漏條。在河南省安陽市滑縣慈周寨鎮西連屯村德昌粉條做坊,在老梁的技術指導與監督下,幾位漏條師傅默契配合,正在精心漏制粉條。

圖為一位制條師傅正在把剛剛出鍋的熱粉條整理上杆,便於冷凍。冷凍之後,必須潑水;潑水之後再次冷凍,第二天放在室外自然晾曬。

經過上述這些步驟,梁德昌用傳統的老土法制作的紅薯粉條,能說不地道嗎?圖為倫玉真正在晾曬紅薯粉條。

老梁的紅薯粉條最大特點是:好吃、筋道、煮不爛、有嚼頭,因從不使用任何化添加劑,所以粉條的色澤品相一般般。圖為梁德昌、倫玉真夫婦正在把曬乾的紅薯粉條紮成捆,便於運售。

近幾年,嚐到了“種紅薯”甜頭的梁德昌通過土地流轉,綠色種植優質紅薯,開發薯葉、薯梗、薯塊、薯幹、粉芡、粉條、紅薯面、紅薯饃、紅薯丸、紅薯脯、紅薯醋等一系列農產品,把一塊兒小小的紅薯做得風生水起。去年僅紅薯粉條銷售一項就佔據“滑縣慈周寨德昌家庭農場”收入的“半壁江山”。

要想富,種紅薯。梁德昌帶動了村裡很多群眾種植紅薯,不少人由此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把“紅薯乾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這句昔日在豫北農村流行的口頭禪賦予了當今紅薯新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