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仁川可以登陸;參聯會高官:地方太糟,沒有可能

提起上世紀50年代的朝戰,麥氏主導的仁川登陸是個迴避不了的話題。當時,朝軍已成功把美韓聯軍壓制在釜山一帶。如無意外的話,很多人都相信,美韓聯軍將很快被趕出半島。然後,麥氏“一手炮製”的仁川登陸,使半島戰局急轉直下,最終導致了東方大國的出兵。

麥克阿瑟:仁川可以登陸;參聯會高官:地方太糟,沒有可能

仁川登陸示意圖


麥克阿瑟:仁川可以登陸;參聯會高官:地方太糟,沒有可能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讓我們把目光再次聚焦當年的那場登陸作戰。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起美軍,第一反應都是武裝到牙齒的。然而,我們仔細翻閱有關朝戰的書籍,會發現這麼一個有趣的問題:當年麥克阿瑟在籌劃仁川登陸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確是場“豪賭”!

為啥這麼說呢?首先是缺人,其次是缺裝備,最後是選定的登陸地點仁川,幾乎是兩棲登陸作戰最糟糕的地方,被當時華盛頓參謀長聯席會議的高官們認為“沒有可能”。但就是在這樣備受質疑的情況下,麥氏主導的仁川登陸居然取得了成功,這無疑讓當時的很多人大跌眼鏡!

為什麼說麥氏在籌劃仁川登陸時,要人沒人,要裝備缺裝備呢?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很快將自己上千萬的軍隊“遣散”,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紛紛轉服後備役,導致朝戰爆發時,美軍可用於作戰的部隊奇缺。

1950年7月,麥氏在制定仁川登陸作戰的初案“藍心行動”時,當時在半島的美軍寥寥無幾,大多還窩在釜山防禦圈,抵抗朝軍的進攻,以免被敵人趕下海。即使是後來仁川登陸作戰使用的兵力:陸戰1師,在登陸作戰打響的67天前,還是個建制不全的部隊,因組建陸戰1旅支援美軍在釜山的防禦作戰,而被抽組了近三分之二的兵力,只剩下不足1個團。

麥克阿瑟:仁川可以登陸;參聯會高官:地方太糟,沒有可能

美軍陸戰1師在仁川登陸

那兵力不足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當時,為了使陸戰1師達到齊裝滿員,美軍不得不從本土的工廠、大學等地方招募人手,並通過海軍運輸力量,將他們運送到6000英里外的半島地區。

解決了人員問題,登陸作戰所需的船隻也極其缺乏。但這對於一向以“壕”著稱的美軍來說,自然不在話下。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美國充當了“世界兵工廠”的角色,直到戰爭結束,仍有大量裝備未派上用場。這其中當然包括登陸作戰所需的船隻。

麥克阿瑟:仁川可以登陸;參聯會高官:地方太糟,沒有可能

二戰時的美國兵工廠

他們從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裝備存放區,蒐羅了足夠的登陸艇,通過加州南部的港口運往島國,從而較好地解決了船隻問題。但這批登陸艇實在過於老舊,很多經歷過二戰的著名登陸作戰,如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等,以致被人嘲諷“這些老舊登陸艇的數目,比駕駛它們參加過那些戰役的老兵還多”。

麥克阿瑟:仁川可以登陸;參聯會高官:地方太糟,沒有可能

沖繩戰役形勢圖

解決了人員、裝備問題,如何克服仁川地區不利於登陸作戰的潮汐和地形問題,擺在了麥氏面前。據有關資料顯示,仁川地區的潮水平均漲落差超過20英尺,退潮時淤積的泥灘非常不利於登陸作戰。更可怕的是,登陸作戰要通過狹窄彎曲的“飛魚峽”,戰時任何一艘船隻的沉沒,都會阻塞這條航道,導致作戰行動功敗垂成。

然而,美軍卻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戰前演練,克服了上述困難。正如二戰時日軍偷襲珍珠港一樣,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美國人自己都不相信,仁川登陸能夠取得成功。有個參與作戰行動的美軍軍官作了形象描述——“如果仁川行動成功,我們將不得不改寫教科書。”對於“一口氣把美韓聯軍趕下海”的朝軍來說,他們更想不到,也不相信美軍能夠在仁川登陸,畢竟在全世界看來,仁川是進行登陸作戰最糟糕的地方,幾乎不可能成功。

然而,美軍的這一行動卻契合了孫子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思想,打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隨著仁川登陸的勝利,朝軍的補給線被阻斷,後撤乃至潰退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得益於仁川登陸的全勝,麥氏在美軍中的聲望達到了巔峰,這個在二戰時便以“蛙跳”登陸作戰聞名的統帥,再次改寫了世界歷史。

麥克阿瑟:仁川可以登陸;參聯會高官:地方太糟,沒有可能

麥克阿瑟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