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刊發資深媒體人孫楊明撰寫的文章說,美國對臺的相關人士最近頻頻就臺灣的相關議題發言;大致可以窺知,美國對蔡當局所採取的,其實是一種在美國可操控下的“鳥籠政策”。
首先,美國亞太助卿史達偉2日在華府布魯金斯研究院的研討會上說,“美方信守‘臺灣關係法’與美中三個聯合公報,我遵從也支持這點;並且我不會稱臺灣為‘國家’。”這是這個鳥籠的一端。
但這個鳥籠的另一端,則是“美國在臺協會”前主席薄瑞光,於4日接受媒體訪問時所說,“難以想象臺灣與大陸的和平統一會發生”。他的理由是“兩岸失和如此深遠”,而且“臺灣人分離的‘身份認同’如此強烈”。其實,美國相關人士提出這種說法,薄瑞光並不是第一個。早在1991年,已經過世的前“在臺協會”理事主席白樂崎就用過完全相同的字眼,來表達美國的立場;當時他的說法是,“臺灣人有不同的‘身份認同’”;白樂崎當時的說法普遍被認為是要提醒臺灣,並對即將大幅改善的兩岸關係踩煞車。
換言之,美國在對臺政策上的立場是:支持臺灣,但不會也不可能支持臺灣到走向“獨立”的地步;甚至就連所謂的“臺灣主權”一說都不可能得到美國行政部門的支持。來自美方的訊息清楚表明,這種作法必將導致美中外交關係的中斷,這完全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甚至不符合特朗普本人的利益。但在另一方面,相當程度上,美國是充分認知,支持臺灣的不同“身份認同”則是很清楚的。而美國的對臺政策,就在這兩個端點中,依美國當時的利益而擺盪。
其實,在這個結構下,民進黨副手候選人賴清德日前所說的“是否要改‘國號’、改‘國旗’,則要由2300萬的人民來決定”,已超出了美國所設定的鳥籠極限──維持現狀,把兩岸原先就很惡劣的情況更加惡化,這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前“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2日在布魯金斯研究院就曾明白表示,如果2020蔡連任,則北京可能延續甚至升高目前的威嚇,在此一評估下,如果再加上賴清德因素,情況的發展未必會是美國所樂見。
賴清德此一說法也破壞了蔡英文非常小心佈下的平衡局面。蔡英文為了勝選,一直在獲取美國支持與拉攏新潮流、“獨派”之間設法取得一個走鋼索的平衝;賴清德這種說法出現,無疑會使得美國對蔡英文未來是否能有效管控內部出現疑問。其實,美方對賴清德原先就懷有戒心;美方先前曾清楚表示,如果賴再出現“臺獨說”,“會叫他吞回去”。所以賴清德的此一說法,無疑是在美國與蔡英文之間投下一個陰影。
賴清德是否會因為這種自走炮風格,形成蔡英文與美國關係中的變數,值得觀察。
閱讀更多 臺海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