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黔東南鎮遠古鎮、貴陽青巖古鎮、赤水丙安古鎮和錦屏隆裡古鎮。

鎮遠古鎮——東方威尼斯

鎮遠古鎮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名鎮,位於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牆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築、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縣境東界湖南新晃,南臨三穗、劍河,西毗施秉,北接岑鞏和銅仁地區的石阡,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鎮遠歷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歷史,其元代清代為道、府所在地達700多年之久。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景點介紹:

鎮遠古鎮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築文化博物館。城內古街古巷曲徑通幽,石橋城垣錯落有致,碧水晨霧姿態萬千,春江漁火詩意盎然,有雄偉奇特、蜚聲中外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古城垣等160餘處,觀賞價值與科考價值俱高。其建築風格為青磚黛瓦、高封火牆、飛簷翹角、雕樑畫棟,每一塊青石板、每一塊青磚都記載歷史遺蹟,泣訴著千年古鎮的滄桑。古城垣建有戰神廟、城牆、鋒火臺、堡屯、炮臺等軍事體系堡壘,鎮遠古鎮是"山雄水美"之地。

高過河

高過河自然風景區是一個鮮為人知而又充滿野趣神韻的旅遊處女地, 位於鎮遠北部羊場與尚寨鄉的洞塘,西至大地鄉路臘村境內,以龍江河的上段——高過河為軸線,向西北蜿蜒11公里,河流落差200米,兩岸原始森林植被拓展數公里景區內山勢險峻,河谷深切,森林密佈,人跡罕至。

舞陽河

古鎮一景舞陽河以高峽平湖、瀑泉飛流、喀斯特為主體;山色水韻風光迷人。"破鏡重圓"半含水中半露崢嶸;鴛鴦夫妻結隊戲水,情深意濃;奇妙的三疊水、珠落玉盤直瀉深潭;喊泉神靈有喊必應,呼之水出、止呼水隱;石峰神形如"孔雀開屏"、形態逼真;"大聖師徒"前往探幽,忙裡偷閒,"面象山"渾然天成,鬼斧神工,整個景區一灣一畫,一步一景。

青龍洞

青龍洞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貼壁臨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青龍洞古建築群 翹翼飛簷、雕樑畫棟。這些古建築依山因地,與懸崖、古木、藤蘿、巖畔、溶洞天然合成,融為一體,真是巧奪天工。既有臨江遠眺的吊腳樓,也有恬靜幽邃的寺院禪臺,有朗朗書聲的學子院,更有鑼鼓喧天的戲臺,集天下山水樓閣薈萃為一方。

石屏山

石屏山,位於貴州省鎮遠縣舞陽鎮舞陽河東側,屬祁連山系,

石屏山圖片重巖疊障,雄偉險峻。東西綿延2.2公里,主峰海拔668.1米,與舞陽河面相對高差204米。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象一個大屏風,豎立在山中。石崖絕壁高千仞,得名"端直蒼闊如屏風"。

鐵溪景區

黃昏景色文學名著《儒林外史》總共有50回,卻用了3回的篇幅描寫鎮遠。在第四十三回,吳敬梓寫道了"龍神嫁妹"之地——鐵溪。以翁仲河的溶洞奇、龍池水的寶藍和深不可測,以及鬱蒼幽深的森林和峽谷令人神往。鐵溪的名山勝水在五百年前就吸引了南來北往的遊人,許多名人雅士曾到此遊覽逗留。

報京

中國北侗族最大寨——報京侗寨古稱京檔洞,古民居位於貴州鎮遠縣城東南部37公里,是報京鄉的中心寨,周圍有松柏、極有、白巖、龍奔等十幾個侗族村寨。報京東鄰三穗縣,南連劍河縣,海拔800米。年平均氣溫15.2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署,氣候宜人。由於自古交通閉塞,保留了較為古老的生活方式:有獨特的侗語,獨特的服飾和獨特的侗族習俗。

古民居

鎮遠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風貌,又有山地建築的佈局,這種江南與山的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民居建築的佈局,這種江南與山地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名居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其中"歪門邪道"是鎮遠的民居建築中獨具特色之處。

古巷道

鎮遠古城古巷道狹長幽深,其結構錯綜複雜,有石牌坊巷、四方井享、復興享、古巷 仁壽巷、衝子巷、米碼頭巷、紫寶閣巷、陳家井巷。這些交叉銜連、互相達通的巷子,組成了鎮遠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脈。古井遍佈全程、形狀各異、有圓有方。有的形如豬槽,有清澈見地的自然淺井,也有深達餘丈的吊井。較有名的四方井、豬槽井、琵琶井、陳家井、園覺井、南門溝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澤不涸。

鎮遠古城

古鎮水邊房屋鎮遠古城佔地3.1平方公里,古城有八大會館、四洞、八祠、九廟、十二碼頭與府衛古城洹,吳王洞、四宮殿、古全井、古戲樓等名勝古蹟近200多處。主要歷史名勝包括青龍洞,中元嬋院,萬壽宮,祝聖橋,香爐巖,天后宮,府衛古城洹,吳王洞,四宮殿(東方戰神廟),和平村,周達文故居,古城中的寺廟、庵堂、館祠、亭閣、宮闕、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等。鎮遠古城是一個完全由名勝古蹟集成的"傳統文化迷宮"。鎮遠古城是一個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漢民族與侗族等20 多個少數民族、和睦相處,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閩粵文化、土著文化與城外文化的融匯,使鎮遠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會的博物館,被專家稱為"世界文化保護圈"。

和平村

"和平村"是國民黨政府軍政部第二日軍俘虜收容所,設在鎮遠衛城十字街東和平村側五雲山下,原鎮遠總兵署中營衙門。前有巷道北通衛城上北門,面臨濞陽河,後依五雲山,有衛城南門通金堡苗鄉,力圓面積50000平方米。至今,仍保留著當年"和平村"半圓拱形大門和高高的圍牆,並恢復了當年的"新生班"、"研究班"、"訓練班"、"啞子室"、"職員室",供遊客參觀。

府城垣

鎮遠府城垣,位於鎮遠縣城北石屏山山頂上,建於明代初期。府城垣北跨石屏山頂幾個山頭,東起於石屏山東段的懸崖之頂,順山勢起伏延伸向西直至天后宮西側下石屏山西段南麓至水北岸。南臨水,以水為天然屏障。人 稱:"屏山為城,水為池,金湯之固,其無逾於斯乎"。專家考證後譽"南國苗疆的塞外長城"。經過600多年風雨侵蝕,露出部分的石面全部呈青黑色,與城垣周圍石質各異。據專家考證,砌築城垣所用石料,全從山下采集,鑿成料石,然後一塊一塊運上山,整個工程浩大。據鎮遠老人說以前府城垣平均高度9米,但是鎮遠人把府城垣的岩石拆下來用於圍山造田,導致府城垣嚴重的毀壞,圍山造田也導致鎮遠的泥土和錢財一樣是鎮遠人重點看護的物品。登臨城牆,環顧四周,頓生豪邁之情。來到城牆東端,腳下是幾十丈高的懸崖邊緣,俯睨身下,山嶺峽谷之中,青龍洞古建築群盡收眼底,將寵辱皆忘。

周達文故居

周達文故居亦稱"周公館",位於鎮遠縣衛城和平街南側,原系周達文祖父周達文故居 周炳元於光緒初年修建的住宅,其父周瑛承繼祖業,周瑛1905年留學日本。回國後,任國民政府駐日參贊、領事。後為外交官。周達文故居佔地125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四周為高大的風火牆,內設前後天井,建有前廳後廳和廂房。前廳大門掛有伍修權同志書寫的"周達文故居"金字匾。正堂中央安放著周達文大理石塑像,左邊為居室,有古式木床、木櫃等;右為展覽廳,有圖文並茂的展板和展櫃,較詳細地介紹了周達文生平和中共鎮遠地下支部,還展出了斯大林寫給周達文的信、周達文的自傳和中共鎮遠地下支部成員的像片等。周達文故居也是中共鎮遠地下支部舊址。

美食

貴州飲食酸辣為主,鎮遠美食種類非常豐富。鎮遠特色小吃 特色美食有:陳年道菜、酸湯魚、牛肉粉、油炸粑、烤魚、紅酸湯、臘肉火鍋、豆花火鍋、苗家炸辣蟹、腸旺面、糯米粑、袁家嫩豆腐 、 鎮遠特色火鍋等。

貴陽青巖古鎮——中華詩詞之鄉

青巖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郊,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佈,寺廟、樓閣畫棟雕樑、飛角重簷相間。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

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征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等革命前輩及其家屬均在青巖秘密居住過。青巖古鎮還是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西遷辦學點之一。

2005年9月青巖古鎮景區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3年在頂峰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旅遊規劃項目中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2010年青巖古鎮榮獲中華詩詞學會授予的"中華詩詞之鄉"榮譽稱號,率先成為了全國的詩詞之鄉。2016年被住建部列為首批中國特色小鎮。 2017年2月25日,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景點

小古鎮裡,古建築比比皆是,除以上八牌坊外,還有九寺:龍泉、慈雲、觀音、朝陽、迎祥(又名鬥閣)、壽佛、圓通、鳳凰、蓮花;有八廟:藥五、黑禪、川主、雷祖、財神、孫臏、東嶽;有五閣:奎光、文昌、雲龍、三宮、玉皇;有二祠:班麟貴土司祠、趙國澍祠;有趙狀元(以炯)府、青巖書院、萬壽宮、水星樓。還有一世界珍稀樹木"青巖冷杉";有神仙、黃龍、花山、璇宮四溶洞;有三疊系的古生物化石山。[5]

石牌坊

歷史上,青巖古城四門內外有八座牌坊,現保存的只有南門外的"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壽坊"和北門外的"趙彩章百壽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築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高9.5米,寬9米,面北背南,屬清朝石牌坊建築風格。驚奇的是,三牌坊都沒有基槽,靠4個長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豎就100多年。其中"趙理倫百壽坊"距定廣門僅幾步之遙,創意獨特,被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讚為是"實屬罕見而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三座石牌坊也成為攝影發燒友的摯愛。[6]

背街

背街是青巖最具特色的一條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已光可鑑人,如鏡面般泛著青黑的光芒,給街巷帶來一種獨特的時空感與神秘感。街邊都是層層片石壘起的院牆,路窄而幽靜,沿山勢起伏,是攝影的絕佳地點。背街附近也是景點比較集中的地方。

狀元府

狀元府是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的故居,青巖古鎮坐落在小鎮狀元街1號,狀元街與北街交接,靠南邊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幹道上有指示路牌比較容易找到。大院門前是一副簡單的對聯"琴鶴譜志,論語傳家",顯示了主人一生的志願。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均為一正兩廂,風格是歇山式,總佔地面積700平方米左右。現存前殿、正殿、兩廂和朝門,朝門內牆上有許多不同"壽"字殘跡,據說這是趙以炯曾曾祖父趙理倫百歲時所留。建築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氣派而不張揚,寧靜恬淡,一派書香風範。[6]

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東街143號,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慈雲寺

慈雲寺位於北街5號。始建於康熙年間,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總佔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傳說是西街吳姓人家捐修的。整個建築構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礎為貴陽市石柱礎中石雕藝術精品。[6]

萬壽宮

位於西街3號,毗鄰慈雲寺。清康熙年間建,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最早並不是一座道觀,而是江西會館,為南來北往的商賈之所,後來改造為道觀。整座宮院由正殿、配殿、西廂、戲樓和生活區組成,坐東向西,總佔地1000多平方米,但建築大都在"文革"中被毀,多是後來重建。宮內最有看頭的便是戲樓,其中的木雕精美絕倫。在戲樓右側的木質橫樑上,一組高浮雕人物圖案最為著名,內容為"鴻門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軍旅文化特色。[6]

迎祥寺

迎祥寺,坐落在南街西側的小山腳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有"黔山祖廟"之美稱,是貴陽市的著名古剎之一,至今仍然香火旺盛。該寺有殿宇三重,前為天王殿,現殿中塑有彌勒佛像,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之像。穿過前殿,便是大雄寶殿,正中供俸佛祖釋迦牟尼,兩旁供有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後殿下層供觀音菩薩,觀音兩旁,立有善財童子與龍女。令人詫異的是樓上供奉的居然是道教的神仙"鬥姆",一問當地人才知,這裡早先叫做"鬥姆閣",本是供奉鬥姆的道觀,後來才被佛祖們搶了地盤,變為佛寺,人們便將鬥姆像移置於此,一起供奉起來。

名人故居

抗日戰爭期間,青巖城牆完好,青巖古鎮四座城門依舊,偏僻安全,接納了很多的"避難者"。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巖建立安宣點,把許多革命幹部家屬疏散到這裡來,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秦邦憲)的家屬都曾經在青巖住過。李克農親屬曾居處:位於青巖鎮北街10號,1939~1941年李克農等中共領導人的親屬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鄧穎超之母曾居處:位於南街75號,鄧穎超之母楊振德女士1939~1941年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經營快餐;周恩來總理之父曾居處:位於青巖背街2號,1939~1941年,周恩來父親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已對外開放。

美食:

青巖滷豬腳,又名狀元蹄、豆腐圓子糕粑稀飯米豆腐蜜汁豬肘酸湯魚

3.丙安古鎮——明清建築與歷史的活化石

丙安古鎮位於赤水市中南部,東與葫市鎮接壤;南與兩河口鄉相連;西與復興鎮共界;北與旺隆鎮相鄰,赤水河依畔而下,習赤公路至東向西穿境而過,是赤水聯接黔中各地的必經之路。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 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地之一,以丙安古鎮為中心的丙安風景名勝區是赤水八大景區之一。

丙安古鎮自古以來為川鹽入黔著名驛站和商品集散地,被專家學者譽為"明清建築與歷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軍商古城堡"之美譽。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旅遊景點

摩崖石刻

惠及鄉鄰摩岩石刻位於丙安鄉丙安村正安組柑子灣,民國時期所刻,面積約2.4米。材質為青石鑿刻於一塊離地面高4米的大岩石上。碑高2.4米、寬1米。碑體正中豎直刻有"惠及鄉鄰"四個行書大字,字體寬0.45米、長0.55米,是民國十一年(1912年)保紳商士庶為了彰顯王禹繪為鄉鄰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刻碑文。

丙安村古寨門

丙安村古寨門分東華門和太平門,分別位於丙安鄉古景社區東端、西端。清代所建,面積25平方米。為拱形石門。東華門高3.1米、寬2.2米、厚度為1.2米,另有木門兩扇用於關閉寨門之用,單扇木門寬為1.2米。太平門高2.4米、寬2.3米、厚度為1.5米,出寨門向西下坡是一條總長63米的石梯,每梯長1.7米、寬0.3米、高0.15米,右側有高為0.7米的條石護欄,呈階梯型向下延伸通向古碼頭。

雙龍橋

雙龍橋位於丙安鄉丙安村正安組一條河溝入赤水河的河口,始建於清代,面積約120平方米。雙龍橋東西走向,橋長368米,寬1.7米,水面至橋面高3.2米,河中有九礅,礅寬3米,橋面分為九段,每段均為長4米,寬0.85米,厚0.5米的條石鋪砌,中間兩礅鑿有一雌一雄兩條龍昂首向上流方向,龍頭高出橋面1.1米,橋中間另外三墩上有被破壞的雕刻痕跡,據附近居民講是獅子造型,文革期間被打破丟棄河中,兩端橋長14.4米,東端橋長3米。

紅一軍紀念館

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位於赤水市丙安鄉丙安古鎮,緊靠赤習公路,距赤水市市中區25公里,是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中央軍委作出途經赤水縣境,在四川省瀘縣與宜賓之間渡過長江北上抗日的決定。1月24日,紅一軍團進入赤水縣境,25日佔領猿猴場,隨即兵分兩路夾擊赤水縣城。紅1師在師長李聚奎、政委黃蘇率領下,沿赤水河右岸大路向古葫、旺隆方向前進;紅2師在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率領下,從猿猴場下游約5公里的陛詔渡河向丙安、復興場進發。紅2師佔領丙安後,將師部設在丙安。26日,林彪率紅一軍團軍團部進駐丙安,將指揮部設在一王姓地主住所。27日凌晨,紅2師打響復興場戰鬥。由於川軍不斷增援,戰鬥失利,紅2師退守丙安。是日,按照朱德"一軍團部及二師主力集結猿猴地域並準備28日參加戰鬥"的電令,紅一軍團軍團部及紅2師向元厚方向回撤,當晚宿營於元厚。

解放後,在土地改革中將王姓地主住所收歸政府管理。2005年3月,丙安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三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點之一。2006年5月,赤水市政府將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闢為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供遊客參觀。2008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對其修繕,將"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更名為"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

碼頭遺址

丙安古碼頭遺址位於丙安鄉古景社區,形成於明末清初,面積約600平方米。古碼頭有一總長為63米的石梯,因山勢而建,寬2.5米到1米不等,蜿蜒向上,直通古鎮。石梯與古碼頭連接部分為扇形月臺,通寬為6.3米,半徑為3米。月臺前面是河灘沙地。月臺北面3米處有一大塊岩石,岩石上鑿有鼻孔,用於栓船之用。此碼頭為水陸碼頭,所有貨物均由此卸貨上岸,是赤水河鹽運的重要碼頭。

黃連寺

黃連寺位於丙安鄉艾華村艾坪組,建於清代,坐東朝西,面積210平方米。兩側房屋為重建,現僅存前殿、後殿以及一個天井為原建築,面闊11.8米,前殿進深6米,天井進深5.6米,後殿進深6.2米。前殿山門用條石鑲砌,高2.4米,寬1.5米。前殿屋頂上放有一面該廟遺存的大鼓,高1.1米,直徑0.6米,牛皮蒙面,竹篾編條箍鼓身。天井較深,周圍有走廊,一側有樓梯通向後殿。四圍是土牆結構,木串架結構,屋頂均為小青瓦覆蓋。北面靠著重建牆體立有四通道光七年、道光二十五年集資修建功德碑,第五塊碑大部分被埋入牆體。其中三通碑刻頂部所刻字體分別為"揚烈千秋"、"福祿善慶"、"名摽勿替"。

歡喜灘石橋

歡喜灘石橋位於丙安鄉艾華村歡喜灘小河溝上,始建於光緒二十二年,該橋東西走向,面積19.6平方米。由條石拼接而成,兩塊條石並列為通寬1.4米,每塊寬0.7米、厚0.45米。三塊條石相接為其通長14米。橋面由四個圓柱形大石墩支撐。石墩由長型條石堆砌而成,高4米、寬2.3米。橋西端5米處立有一石造壁龕,高2.3米、0.9米見方,頂部為四角小翹簷碑帽。壁龕中供有觀音一尊,門面兩邊刻有對聯"菩提臨孔道,略代慈航",兩側文字主要記錄集資修橋人名錄,大部分字體模糊不清。

丙安纖道

丙安纖道位於丙安鄉丙安村赤水河丙灘段,始建於清代,東西走向,西自雙龍橋,東至新丙安大橋,長約500米,保存較為完整。整條纖道均用80乘40釐米左右的石板鋪成,由於年代較遠,石板有所殘缺或斷裂,稜角圓潤。在纖道旁的岩石上,分佈有兩個古時栓船用的圓形石孔,直徑為15釐米,栓船柱一根,高80釐米,22釐米見方,纖痕一處,長19釐米。由於當時丙灘為赤水河商品運輸及物資集散地,該纖道因當時赤水河鹽運及物資運輸而形成。

曹佛寺遺址

曹佛寺遺址位於丙安鄉三佛村三礅佛組山坡頂部開闊處,始建於清代,坐西朝東,佔地面積約500該廟原建築大部分毀壞,近年來由村民集資進行維修,原建築風貌發生了部分變化,現僅存燈杆石一處和原建築的基礎。現寺廟一樓一底,通長30米、通寬8米。外牆均用硃紅漆統一粉刷,一樓面積為二樓的一倍,整體磚木結構,屋頂有小青瓦覆蓋及寶鼎,一樓二樓均有四角翹簷。二樓正面屋簷下掛有牌匾"曹佛寺"。該廟共供奉大小菩薩70餘尊,常年香火鼎盛。大門前五米處有一涼亭,由六根紅漆石柱支撐六角翹簷屋頂,涼亭內立有有菩薩坐東朝西。大門北面10米處有一處燈杆石,高1.72米、0.22米見方,共有四個等大圓形柱眼,直徑0.08米,兩根石柱之間相隔1米。

禹王宮遺址

丙安禹王宮遺址位於赤水市丙安鄉古景社區。丙安禹王宮始建於清代,座西朝東,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該遺址內僅存原土木串架結構房屋一樓一底,每層兩間,面闊4.8米,進深5.6米;石柱礎3個,一大二小,直徑分別為73釐米和48釐米,高40釐米和39釐米;原建11級踏道一處。

美食:

在赤水,全豬湯、野菜都是當地的特色,竹筍更是上等的美味佳餚。丙安古鎮的豆腐乾、豆花飯、竹筍炒肉、涼拌折耳根等地方美食。

錦屏隆裡古鎮——隆盛之理所

隆裡,原稱龍里,清代名為隆裡,謂"隆盛之理所"。位於錦屏縣西南邊沿,距縣城64公里。南與黎平縣敖市接壤,距黎平縣旅遊景點天生橋23公里。隆裡地帶為一片開闊的山間盆地,良田千畝,阡陌縱橫,四周群山環抱,濃蔭覆蓋。這座古鎮歷史瑰麗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永樂(1404年)夏築,為明代重要軍事城堡。

隆裡是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貶謫的地方。王昌齡因一首《梨花賦》而遭人中傷,被朝廷貶謫龍標尉。故又為王龍標。其好友著名詩人李白同情其遭遇,遙贈一首:"楊花落儘子歸啼,聞到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來到隆裡後,王昌齡又寫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為後人所傳誦。目前,隆裡古城已被省政府列為全省重點建設的12個古城鎮之一,又與挪威王國共同作為貴州建立的四個生態博物館之一。

隆裡古城是用卵石框邊築成的土埂,周長1500米,高4米,寬3米。這裡街巷縱橫交錯,建築整齊和諧。隆裡城設置東、南、西、北四方城片。城門設置虛虛實實,讓人感到"明通暗塞,暗通明阻"。隆裡古城建築的風格實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它超前、合理的規劃佈局,令現代人望塵莫及。隆裡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隆裡古城建築是王昌齡邊塞詩派、京城建築及當地勞動人民智慧的結合體現。隆裡古城雖經數百年風霜侵蝕和火災的劫難,但整座貌仍保持完好,是我國南方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

"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後人一直懷念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所以在隆裡的龍標書院、王昌齡祠、狀元橋、狀元墓都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而建的。張應昭墓、土司墓、龍里花橋、碑刻龍溪,真武山等景點融觀賞和考古為一體。古城隆裡是本書,一本讀不盡看不完的書。國內外文物專家曾多次到這裡考察,對這裡的每街每巷無不著意觀覽,驚歎它是"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無價之寶。

隆裡文明早孕,風雨純樸,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的物產資源,是她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唱漢戲、吟故事、玩龍燈是他們三大民族文化瑰寶,尤其玩龍燈,龍燈製作精巧,氣勢宏大,表演技巧高超,活靈活現,蜚聲國內外。這裡攤店中的隆裡醃魚、重陽酒、米花、炒米、麻葉等土特產可真是琳琅滿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養在深閨時光悠然——瞭解貴州四大知名古鎮

美食:隆裡醃魚、重陽酒、米花、炒米、麻葉等土特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