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即墨:家鄉的西廟灣

青島即墨:家鄉的西廟灣


​我的家鄉是即墨南泉社區慶餘屯村。“慶餘”在《漢語辭海》中解釋為:謂先世積善的遺澤。出自於《易傳·文言傳·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說明當年給村莊起名字的先人,很有文化。


人過中年,更加懷念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街一巷。鄉愁,就像一張用家鄉風物製成的細密的網,將我網在其中,欲罷不能。


在所有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從記事起就陪伴我的“西廟灣”。


對於西廟灣這個名字的由來,聽老人說,村子的西邊從前有座廟,叫做地母廟,廟的前面有個池塘,人們便稱其為“西廟灣”。後來廟拆了,就剩下這個佔地幾畝大小的長方形池塘。


西廟灣的底部和四周都是紅色泥土,這種泥土粘性很高且密不透水,所以通常被人們稱之為“高老泥”。每年盛夏,這個灣就是一個天然的游泳池,成為大人和孩子們洗澡娛樂的解暑勝地。每天吃完午飯,我們這些小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往這裡跑,到了灣邊,脫光衣服,一絲不掛跳下去,搶先享受清涼與愜意,倘若來遲了,人多了水就會變渾變紅。孩子們在水裡追逐嬉鬧打水仗,累了就躺在岸邊泥漿裡翻來覆去用手塗抹,紅色泥漿把渾身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兩隻眼睛和一個嘴巴。


到了冬天,西廟灣又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寬闊的水面結成了厚厚的冰層,這裡變成了一個天然的滑冰場。小夥伴們在冰面上打陀螺、滑冰,或者打個冰窟窿捉魚,玩得不亦樂乎!


有一年,鬧了一個險情,我坐著自制的“滑冰車”,在光滑的冰面上只顧快速滑行,結果墜入冰窟,差點搭上自己的性命。


時光荏苒,一晃兒我已過了半百之年。前幾天去地母廟寫對聯(農曆十月十八是地母廟廟會),又看到了西廟灣。兒時的西廟灣依舊靜靜地躺在那裡,歲月的沖刷沒有改變原來的模樣。客觀的說,西廟灣比以前變得美了,這些年,人們在灣的四周栽上了樹,水裡種殖了荷花並養了魚。修葺一新的地母廟以嶄新的姿態矗立在灣的北面。


看著眼前這西廟灣,美則美矣,我卻總感覺少了點什麼,是什麼呢?我恍然一悟——少了兒時熱熱鬧鬧的景象,少了盪漾在河面上的歡樂!


流年如梭,時光在悄無聲息中轉瞬滑過去這麼多年。回憶當年,曾有過悲傷,也有過歡樂,更多的是一份親人相伴的幸福和與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溫暖,那些無聲的情愫,在舉手投足間,盡承載著暖暖的情誼。


那種漸行漸遠的兒時童趣與這個灣一起,已經作為一個年代寫入我們這代人的歷史。每每翻檢往事,西廟灣就會浮現在眼前,讓我們回味,讓我們懷念!



作者:周公聰,60後,青島即墨區藍村鎮人,小學高級教師,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以及文學作品有多篇發表在國家、省級教育報刊上,主持編寫流亭和慶餘屯《周氏族譜》。著有《青島即墨慶餘屯地母廟史略》、《蒲溪源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