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撤退後,慈禧是怎麼對待那些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的?

犀木鞦韆


八國聯軍撤走之後,慈禧對那些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們,不僅既不敢罰,也不敢動,只能當什麼事都沒發生,而且還要好聲好氣地誇獎他們體諒清廷,和列強處好了關係。

慈禧作為大清帝國的實際掌控者,對待地方大員,為什麼會這樣小心翼翼呢?那是因為這些人是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盛宣懷……

這些人哪一個不是一跺腳,腐朽清朝都要抖三抖,將要散架的人物?

事實上,在太平天國被平定之後,隨著大批漢人將領的崛起,清廷對地方,尤其是東南一帶,控制力已經低到極點。而在中日甲午之戰失敗後,甚至連許多滿人都對朝廷充滿了失望。

在1900年,慈禧老佛爺忽然發瘋,對列強十一國宣戰,要知道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就這麼十多個,這一舉動幾乎就是相當於向全世界宣戰了。

列強中的大英帝國(英)、美利堅合眾國(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德意志帝國(德)、俄羅斯帝國(俄)、日本帝國(日)、意大利王國(意)、奧匈帝國(奧)等八國立即應戰,發兵大沽口。

東南沿海一帶深知列強實力的督撫們目瞪口呆,實在無法理解慈禧這老太太的腦回路,這是要瘋嗎?

於是,清末最奇葩的一幕出現了。首先是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

然後地方上的反應就有意思了,兩廣總督李鴻章回電北京:“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湖廣總督張之洞也回電:“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同時還乾脆提出了“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很快,拒不奉詔的李鴻章和張之洞就得到了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浙江巡撫劉樹棠、 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滿人),以及山東巡撫袁世凱等封疆大吏們的響應,他們聯合發電,告曰列強:“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1900年6月26日,在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上海道餘聯元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保護東南章程九款”,史稱“東南互保”。

而東南互保事件,將清廷的虛弱揭露無疑。

慈禧無奈只能靠著義和團和剛成立一年的武衛軍迎戰,結果一敗再敗,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1900年8月15日晨,西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奔向西安“西狩”。

直到李鴻章和奕劻同宣戰的十一國公使簽訂《辛丑條約》後,1902年,慈禧一行人才敢回到北京。

這時候的慈禧已經被列強打怕了,也被東南互保的這些督撫們嚇怕了,她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穩住李鴻章、袁世凱他們,讓他們不反就好。

所以事後,慈禧厚著臉皮下詔:“當京師擾亂之時,曾諭令各疆臣固守封圻,不令同時開釁。東南之所以明訂約章,極力保護者,悉由遵奉諭旨不欲失和之意。”

意思是,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時我就說了,東南各督撫守土有責,不能擴大戰事,所以他們互保其實是我慈禧授意的。

這就先給東南互保定了性,然後慈禧又說道:“庚子之變,顧全大局,保障東南,厥功甚偉”,這意思就是他們不僅沒錯,還是有功的。有功就要有賞,於是嘉獎兩江總督劉坤一晉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張之洞晉太子少保銜。

不過即便沒有追責,東南互保之後的三年間,李鴻章、劉坤一、許應騤、德壽等人相繼病逝,又過了幾年,慈禧和光緒皇帝、張之洞等人也死了,從此之後就是袁世凱的時代了。

參考文獻:《清實錄·光緒朝實錄》、《李鴻章傳》、《東南互保與晚清政局》


漁樵講史


八國聯軍撤軍後,慈禧沒有懲罰不進京勤王的東南督撫。

不懲罰的原因有三點。

首先,慈禧手上無兵可調,她想懲罰也沒有懲罰的能力。

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清政府組建了一支武衛親軍,一共分為五部。這五支部隊的領導人分別是榮祿、宋慶、袁世凱、聶士成、董福祥。其中,榮祿的部隊被八國聯軍全殲;聶士成的部隊被宋慶收編,聶本人則戰死在天津前線;甘軍董福祥部因為殺洋人太狠,被聯軍列為黑名單,戰後被強制解散。

而新建陸軍的統帥袁世凱是東南互保的參與者之一,毅軍的宋慶又跟袁穿一條褲子。慈禧拿他倆也是沒辦法。(毅軍和北洋新軍有很多軍官都是拜把子兄弟,比如張勳)


因此,《辛丑條約》後,慈禧實際上是一個光桿司令。她可以以太后的名義繼續號令東南督撫,但她要想治東南督撫的罪責,就已經沒有知罪的能力了。

第二、由於慈禧向洋人認錯,因而東南互保在名義上是合法的行為。

慈禧向八國聯軍宣戰時,李鴻章抗旨的藉口是:“此亂命也,粵不奉詔”。(藉口朝廷的宣戰詔書是奸臣脅持太后所下的偽詔)

此藉口一出,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立即響應。紛紛說慈禧是受奸人所逼才下的偽詔書。

後來八國聯軍殺入北京,要砍慈禧腦袋,李鴻章在談判時力爭,說太后是受奸人所逼才下的偽詔,她也不想開戰。此時的慈禧只能附和李鴻章的說辭,否則她是自打臉,聯軍絕對不會放過她。

PS:事後,慈禧以“庚子之變,顧全大局,保障東南,厥功甚偉”為由,嘉獎兩江總督劉坤一,賞加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張之洞賞太子少保銜。這實際上,就是她給東南互保這一事件定了性。



第三、互保九省的盤根錯節,勢力太大。慈禧不僅不能動他們,而且還要利用他們。

互保九省督撫,基本上是穿一條褲子的。

兩廣總督李鴻章是淮軍領導人;

兩江總督劉坤一是湘軍出身;

湖廣總督張之洞與湘淮兩軍的關係都很好;

鐵路大臣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是湘軍胡林翼的舊部,盛宣懷本人與李鴻章的關係也不是一般的好;

山東巡撫袁世凱是淮軍舊部;

閩浙總督許應騤的族叔許祥光曾與湘軍江忠源一起鎮壓過太平天國;

安徽巡撫王之春曾跟隨曾國藩、李鴻章參與鎮壓過太平天國起義;

參與互保的督撫中,也就廣東巡撫德壽和浙江巡撫劉樹棠與湘淮兩軍沒啥關係。但他們兩人位卑言輕,實際上也沒有話語權。

也就是說,東南互保的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點關係,是綁在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如果慈禧動了他們中間的一個,怕是其它督撫分分鐘要造朝廷的反。


這種分分鐘要散攤子的節奏,慈禧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她對東南九省督撫的態度就是一個字“穩”——先穩住再說。

事後,除了閩浙總督許應騤和安徽巡撫王之春被免職外,其餘都沒有被罷官。而許應騤和王之春被罷官,也是因為別的事,跟東南互保無關。

另外,《辛丑條約》簽訂後,清廷已經風雨飄渺,不得不進行改革(清末新政)。而參與東南互保的幾位督撫都偏向於改革,是推動慈禧改革的中堅力量,需要加以拉攏。因此清廷要搞“新政”,就不得不繼續倚重參與東南互保的幾位督撫。否則,慈禧連幫她推行改革的人都沒有。

PS: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都是洋務派代表;袁世凱編練過新軍,是改革派;盛宣懷辦過鐵路郵政,也有改革經驗。相比較之下,慈禧之前重用的人,比如載漪和剛毅等人,都是極端保守派,完全不懂新政,慈禧留他們沒用。

綜上所述,八國聯軍撤走後,慈禧不能、不敢、也沒有必要追究東南互保督撫的責任,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她也就忍了。



至於東南互保十位督撫的結局,這裡簡單做個敘述。

李鴻章:庚子國難期間,由兩廣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擔任與八國聯軍談判的全權代表。簽署《辛丑條約》後不久,因胃血管破裂,於1901年病死在北京。

劉坤一:事後繼續擔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並且還因東南互保有功,被加封為太子太保。1902年,病死在兩江總督任上。

許應騤:繼續擔任閩浙總督一職。但很快就遭到御史彈劾,說他在任期間碌碌無為,搞得福建積弊甚深。慈禧對其嚴重不滿,罷免了他的職務,將其開缺回原籍。最後許應騤於1903年病死在了老家廣州番禺。

德壽:滿族人,時任廣東巡撫。李鴻章北調直隸總督後,他代理李鴻章的兩廣總督,病逝於1903年。

王之春:時任安徽巡撫,事後被平調至廣西擔任巡撫。在廣西期間因為賣國(將廣西的出路權和礦權低價轉讓給法國),引起諸多國人的憤恨。為了平息輿論,慈禧將其革職查辦。1906年,王之春病死在老家衡州。死後朝廷追授其為光祿大夫和建威將軍,由正二品升為正一品) 。

盛宣懷:因保護東南地方有功,被慈禧賞加太子少保銜。慈禧臨終前,盛宣懷被任命為郵傳部右侍郎。

劉樹棠:時任浙江巡撫(署理),其後事蹟不詳。

張之洞:被委以重任,但由於權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調至京城。慈禧臨終前,張之洞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

袁世凱:被委以重任,但由於權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調至京城。慈禧臨終前,袁世凱官至軍機大臣兼任外務部尚書。

總的來說,慈禧對參與東南互保的督撫都沒有懲罰。不過,慈禧不懲罰他們,不代表她對東南互保這件事情沒有意見。

1904年,慈禧在李鴻章、劉坤一、許應騤三人病死後,委派她的鐵桿心腹鐵良以江南製造總局遷移為契機,完成了“劃一營制”與籌措軍餉的任務,打破了東南督撫對東南地區財權和軍權的壟斷,瓦解了東南互保。

PS:“劃一營制”的意思就是將全國武裝力量的編制統一,實際上就是剝奪了東南九省督撫的兵權。尤其是湘軍和淮軍最受打擊。不過這個改革對袁世凱沒有影響,因為他的北洋新軍是清末新軍的“模版”。所以鐵良南下後,東南諸省實力都大損,只有袁世凱的實力不減反增。


Mer86


慈禧當年一腔熱血,一拍腦袋向十一國宣戰,誰知東南各督撫卻來了個“互保”——上面說上面的,咱哥幾個別動,莫惹火燒身。


這還了得,老孃還在位子上,就叫不動你們了?你們等著。

好,八國聯軍到京城洗劫一番,西太后倉皇西逃。等那些兵強馬壯的世界強盜撈完這一票,慈禧這才垂頭喪氣地回京。

這一回京,總結經驗教訓,指定要想起東南那幾個“君命有所不受”的傢伙了。

按吃瓜群眾的想象,這些抗旨不遵的人肯定得人頭落地了吧。

其實不然,慈禧對此採取的是懷柔姑息,甚而安撫倚靠。


一、曲言遮掩,彼此下臺。

當時兩廣總督李鴻章言"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錢多多讀文史



參加東南互保的督撫在1900年後全部撤換。

兩江總督劉坤一病死,湘軍保留地被剝奪

兩江總督這個職務從太平天國運動後一直是湘軍系的地盤,但是從1902年劉坤一病死後,張之洞短暫擔任不到半年的兩江總督,之後魏光燾、李興銳兩名湘軍小字輩相繼擔任了不到兩年的兩江總督後,兩江總督這個職務就由北洋系周馥擔任,沒多久就由滿人端方擔任兩江總督了。

而上一任滿蒙八旗出身的兩江總督,要追溯到1845年,那時候道光帝還活著呢。

湖廣總督張之洞調任,由滿人端方代替

1902年,劉坤一病死後,張之洞調任兩江總督,而由滿人端方擔任湖廣總督,後來又安排張之洞回任湖廣總督,這讓滿心以為可以擔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大為失望(兩江總督排名高於湖廣總督),而兩江總督則被安排給了端方。

閩浙總督許應騤:勒令退休

1902年,御史李灼華上奏彈劾許應騤督閩積弊甚深,雖然代表朝廷去查驗的張之洞回奏是並沒有發現許應騤治理閩浙有什麼問題,但是朝廷還是一反常態的決定把許應騤交部議處,結果是勒令許應騤退休,第二年許應騤就在驚懼中去世了。


安徽巡撫王之春:調任廣西巡撫

1902年王之春被調任廣西巡撫,以當時清朝巡撫排位來說,安徽是一個肥缺,而廣西是一個苦缺,所以把王之春從安徽調任廣西,可以看做是一種懲罰。1903年王之春被清廷革職。


從以上參加東南互保的東南督撫結局來看,清廷對這些督撫還是採取了“秋後算賬”的態度,當然,礙於當時時局,沒辦法把這些參加互保的督撫明正典刑,但是私底下小動作還是不少。

比如劉坤一,說得上是對清帝國忠心耿耿,而且幾乎參加了清帝國晚期歷次對外戰爭,雖然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好歹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劉坤一死的時候,清廷也只賞給他一個男爵爵位,要知道清帝國民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男爵是最低一等,這確實有點刻薄。

而完全沒有靠山的許應騤就乾脆找個理由就讓他退休回家了。


蘭臺


庚子之亂後,慈禧太后出逃,在出逃路上就以光緒名義發佈了一份“罪己詔”。其中最著名的一句當屬“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也是後來大家所謂的老太婆賣國的鐵證。但其本意是讓全權大臣對外談判時對外賠償要考慮中國承擔的能力,別讓人獅子大開口。自己都已經承認庚子之亂是自己一時衝動引起的,怎麼責罰那些封疆大吏?政治最怕幼稚,庚子之亂表現的最幼稚的就是慈禧為首的中央朝廷,地方表現倒是很理智,罰是罰不到他們頭上的,這一點慈禧很清楚,況且當時中央的實力弱到極點,大清國覆亡在即了,讓各地督撫能配合自己把大清這臺戲唱下去都來不及,哪來的心思責罰?

國外繪製的西太后出逃諷刺畫

慈禧罪己詔


這次西逃,慈禧也算是真真正正見識了大清國的民間疾苦,知道了清室自私守舊帶來的惡果。在慈禧西逃途中, 清廷就發佈上諭要求改良政治,光緒二十六年七月清廷下諭表示:“ 斡旋危局, 我君臣責無旁貸”, 要求臣工“臥薪嚐膽, 勿託空言, 於一切用人, 行政, 籌餉, 練兵, 在在出以精心, 視國事如家事”。回京之後立刻宣佈開始新政,史稱為“庚子新政”。這一次的新政的改革深度遠遠超出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直接廢除了實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並正式開始建設君主立憲政體。對與各地督撫,非但沒有問責庚子之亂時期勤王的過失,反而委以重任。比如為新政成立的督辦政務處,就委任榮祿,慶親王,李鴻章為主管,張之洞,劉坤一協管;1904年1月19日,雲貴總督丁振鐸與雲南巡撫林紹年連電朝廷變法。7月初,兩江總督周馥奏請實行“立法、行法、執法”三權分立和地方自治的立憲政體。可以看到各地督撫仍是深度參與了變革,並沒有因為庚子之亂毀掉政治前途。確立了立憲前奏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名單為:特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這裡面就有2名是漢族官僚。

清末新政建造的資政院大樓,標誌著中國第一次開啟成立近代化的議會政治


不得不慨嘆一下,這個新政要是早30年實行,大清國沒準還能續個百十年,可惜實行的太晚了。


紙上的宣仔


慈禧突然“意氣風發”地向十一國宣戰,想要給洋人們一個教訓,讓他們也知道知道自己可不好惹。

可是,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當她將詔書下發各省之後,東南諸省的督撫們卻潑了她一盆冷水,讓她看清了現實。

李鴻章一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已讓慈禧心中心酸不已,老李呀老李,枉我寵你這麼多年呀!

張之洞一句“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則讓慈禧驚怒不已,好個張之洞,眼裡還有沒有哀家了?

東南諸省督撫聯合發起的“東南互保”,讓慈禧看清了怎樣的現實呢?

第一,慈禧對於底下官員的控制力已經沒有她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強了,她雖已執掌清朝近40年,統治地位沒人能夠撼動,可是卻也正在慢慢失去她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絕對權威,她老了。

第三,官員們對她、對清朝的忠誠度也遠沒有她想象中的的那麼高,他們更看中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不是她的利益。

第二,她不該這麼衝動地向11國宣戰,她不是洋人的對手,烏合之眾的拳民也沒她想象中的那麼厲害,這恐怕也是東南督撫不肯出兵的原因。

所以,她在看清楚了現實之後,便匆匆忙忙地卷著光緒皇帝跑路了。

那麼,當八國聯軍拿到了慈禧給的好處,將北京和紫禁城還給慈禧之後,她是如何對待這幫在她危難之時袖手旁觀的東南督撫們的呢?

李鴻章挺慘的,雖然對慈禧忠心耿耿,也和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可是,當時他孤身一人遠在廣東,卻也在迫不得已之下被張之洞等人裹挾著加入了“東南互保”的行列。

後來,慈禧一召他入京和洋人談和,他便急忙忙讓人抬著入京去了。

李鴻章在甲午以後被雪藏了一段時間,後來奉命出使歐洲賺回了一點政治資本,這才再一次被慈禧起用,可他也沒想到自己在廣東竟然還能碰到慈禧向洋人宣戰、東南督撫撇開慈禧玩“東南互保”這麼狗血的事。

他最想不到的恐怕是簽完《辛丑條約》後,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了。

所以,對於李鴻章,慈禧不論是想補償他也好,是想處罰他也罷,她都沒有機會了,只能流下兩行老淚。

對於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人,慈禧不是不想動他們,而是不敢動,也動不了他們。

慈禧雖然還是清政府的實際最高領導人,可是她對地方官員的控制力究竟還有多少,她自己可心知肚明著呢。

張之洞和李鴻章一樣是晚清的中興名臣,時任湖廣總督,又在湖廣經營已久,可以說勢力深植於湖廣。

慈禧想要動他?還真不敢動,也動不了。

張之洞真要鬧起來,也夠慈禧喝一壺了,“東南互保”便是前車之鑑。所以,她不但不能動張之洞,還得好好哄著他,怎麼哄呢?張之洞呀,你是有功的,當賞——“論功,加太子少保”。

張之洞在載灃攝政之時,仍然顯赫,載灃也得敬他三分。

劉坤一時任兩江總督,雖和張之洞同為總督,可是實權卻略高於張之洞,慈禧尚且不敢動張之洞,焉敢動劉坤一?

所以,慈禧事後給劉坤一加了太子太保的頭銜,高於張之洞。

再說說袁項城,慈禧為什麼沒動袁世凱?

慈禧曾經為了增強對軍隊的控制力,讓榮祿出面整編出了前、後、左、右、中五支武衛軍,聶士成部位武衛前軍,董福祥部為後軍,宋慶部為左軍,袁世凱部為右軍,榮祿部為中軍。

這五支武衛軍可謂是清政府當時最強的五支王牌軍,可是,經八國聯軍一打,前、後、左、中四支卻被打死打殘廢了,失去了戰鬥力,唯有袁世凱的右軍當時奉命開往山東平亂,後又加入“東南互保”,從而得以保存。

這麼一來,清政府的王牌軍便只剩下袁世凱所部了,所以,慈禧仍然不敢動他,也不能動他,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是將軍造反的話會怎樣?

所以,哄好袁世凱成了慈禧穩定局勢和維護統治最為關鍵的一步,李鴻章一死,慈禧直接讓袁世凱坐上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位置,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慈禧心中也拔涼拔涼的,無奈呀!如果可以的話,她難道不想將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這幾個人換了?

想!

但是,憑她當時的掌控力卻已經辦不到了。


吾與吾國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時,慈禧攜幼帝出逃,已是眾人皆知的事了。歸根結底都是慈禧的不自量力導致的。

因此,八國聯軍一到,南方各省督撫並未反抗,而是作壁上觀,並且和外國列強們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慈禧只能被迫出逃。直到八國聯軍撤退後,慈禧一行人才返回宮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慈禧回宮後居然未追究東南各督撫的責任,反而褒獎他們護國有功,的確讓人不可思議。

無權更無力懲戒

正是由於清王朝對各地督撫的寬容與放任,慈禧一行人才能安全的重返皇宮,清王朝才能多存活時日。可再次返回時,慈禧已成了光桿司令,因為清王朝已經名存實亡,而各地督撫的勢力更是日趨增長,朝廷已是無力反抗。儘管曾試圖削弱他們的勢力,最終也是功虧一簣。

就在八國聯軍侵華前,南方諸省都在漢人督撫控制的勢力範圍之內,雖然平時看起來矛盾重重,但這次在對待清王朝的態度上卻越發的一致。因此當慈禧向各國列強宣戰時,他們已預算到必敗的結果,從而團結一致,選擇求和。兩廣總督李鴻章表示:此乃亂命,粵不奉詔,張之洞也表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有了這兩人做表率,其他總督更不願當出頭鳥,也就串通一氣,決定按兵不動,提議東南互保。這一做法導致清王朝威嚴掃地,各地督撫更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了,別說是敢動他們了,慈禧卻對他們有了畏懼感,同時朝廷還指著他們與各國列強們周旋,這也是未追究責任的原因。

我們從側面可以得知,當時的大清已不是過去的大清,慈禧老佛爺也今非昔比。面對來勢洶洶的西方列強,看看身邊無力反擊的軍民,慈禧心裡知道大清江山就要沒落,也將不復存在,又哪還有底氣追究東南各督撫的責任呢。


陸棄


晚清社會動盪不安,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895年甲午戰爭,再到後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一樁樁歷史事件讓中華民族岌岌可危。由於長期受到農耕文明的影響,作為清朝的統治階級無法從根本上進行變革改變現狀。

長期的閉關鎖國更是讓慈禧養成了目中無人的性子。在西方列強的一再挑釁下,慈禧公然拍板同時向西方前後11個國家宣戰。一時解氣的決定卻將中國拖入了更深的深淵。慈禧的囂張態度並沒有讓滿清朝廷的一眾官員跟著頭腦發熱,所以就有了“東南互保”事件。

那麼什麼是“東南互保”呢?

當時清朝政府向各國同時宣戰,慈禧曾下令讓各地官員召集當地的軍隊和義和團民眾在全國範圍內反擊侵略者。讓慈禧沒想到的是,各地的官員並沒有堅決執行她的命令。其中,包括張之洞李鴻章等朝廷的肱骨之臣。

八國聯軍侵華開始之際,在英國人的建議下,閩浙總督許應騤、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和鐵路大臣盛宣懷共同商定,並同八國聯軍簽定了這份《東南互保條約》。主要內容就是,各地總督保障本地安全穩定的同時不干預八國聯軍侵華同時保障八國聯軍在各自轄區內的利益,各國也不得在各總督所轄區內駐軍。

這一條約的簽署直接為八國聯軍攻入京城打開了一條便捷的道路。直接導致了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西逃的事實,同時也讓慈禧冷靜了下來。 這一條約的簽署一定程度上讓各省百姓免於戰火,有效的保護了各地的工農業的正常發現,把危害降到了最低,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這卻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方式,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各地受到的保護也只是暫時的而已。另一方面,也看得出來,晚期的清政府對各地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腐朽的封建制度從內部暴露無遺,簽訂這份協議的大臣甚至都想好了,等八國聯軍滅了慈禧和光緒帝之後重新祖建新的政府。

但是慈禧並沒有在此次事件中退出歷史舞臺,那麼這些沒有奉命辦事的大臣們在後來有沒有被清算呢?眾所周知,以慈禧那睚眥必報的性子,恐怕會講這些不聽話的大臣全部處置了吧?但是實際上卻是,這些大臣不僅沒有被追究責任,甚至後來還都加官進爵了。

東南各督撫均為受罰,反而受到獎賞

那這是在什麼呢?慈禧雖然是個心胸狹隘的女人,但是她能掌權這些年也能看出來她是個極其聰明的人。雖然她一時頭腦發熱同時向多國宣戰,但是事後她也是後悔的很。她心裡也明白,清朝根本不是這些國家的對手,就算舉全國之力也不過是多了些炮灰而言,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慈禧應該感謝這些“自作主張”的大臣,他們簽訂的協議讓富庶的東南區域免於戰亂,保存了絕大部分的實力,不論清王朝的統治是否結束,這一片區域都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保留了根基。

所以慈禧並沒有對他們進行清算,反而稱讚他們保衛東南有功。後來,張之洞官至軍機大臣、盛宣懷官至工部左侍郎、奎俊官至內務府大臣、而李鴻章去世後追封太傅、劉坤一追封一等男爵。後來的這些追封也充分看出,慈禧對這件事並沒有懷恨在心,這些官員也大部分得到了重用。


舊時樓臺月


無奈的慈禧最終還是給自己找了一個臺階下,想來這時候的她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在清廷政治上的威信力,只好把李鴻章推出來去簽了一個《辛丑條約》,讓大清朝又苟延殘喘的繼續存在了12年。

起初,慈禧曾以無奈的口吻電告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此次之變,事機雜出,均非意料所及,朝廷慎重邦交,亦不待智者而後知。……此都中近日情形也。大局安危,正難逆料。爾沿海沿江各督撫,惟當懍遵迭次諭旨,各盡其職守之所當為,相機審勢,竭力辦事,是為至要。”

隨即又以非常嚴厲的口吻命令各地總督“爾各督撫度勢量力,不欲輕構外釁,誠老成謀國之道。……爾各督撫勿再遲疑觀望,迅速籌兵籌餉,力保疆土。如有疏失,惟各該督撫是問”,不過隨著“東南互保”已成事實,慈禧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失去了對各地總督的節制力。

在西逃的途中,她電告各地總督“前據劉坤一、張之洞等奏,沿海沿江各口商務,照常如約保護。今仍應照議施行,以昭大信”,實際上等於已經承認了“東南互保”的現實,等到第二年,她再度為自己辯解說“當京師擾亂之時,曾諭令各疆臣固守封圻,不令同時開釁。東南之所以明訂約章,極力保護者,悉由遵奉諭旨不欲失和之意。”

實際上,她通過這種變相稱讚“東南互保”的手段為自己開脫,也等於粉飾了那些參與“東南互保”的總督們“觀望”的態度,雙方也就心照不宣的把“東南互保”描繪成各地總督各守其職的良好表現。而隨著《辛丑條約》的簽訂,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和盛宣懷都反而得到加封官職和爵位的欣賞,其實說明這時候的慈禧已經失去了在政治上的主動地位。

否則,以她的秉性怎麼可能同意實施“新政”,並且還同意設置“君主立憲制”呢?這時候的慈禧更談不上什麼報復,唯有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東南互保”這件事情赤裸裸的展示了地方反抗中央政令的姿態。


慈禧向列強宣戰時,各地總督是什麼態度

隨著西方列強加大力度對大清朝施加政治壓力,義和團旗幟一換改成了“扶清滅洋”,精明的政治老手慈禧腦袋裡於是靈光一現:何不如用義和團去對付洋人。於是對洋人素來不滿的她腦瓜子一熱就向西方列強十一國同時宣戰。

慈禧的這個決定立馬遭到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強烈反對,兩人上疏要求慈禧取消這個決定,但慈禧不予理會,並命令各地總督加緊佈置戰備。但是慈禧召集義和團與洋人作戰的宣戰詔書卻遭到郵政大臣盛懷宣的扣押,並且又電告各地總督不要理會慈禧的決定,這些詔書最終只傳遞到各自總督手上,而義和團全然不知慈禧的這個決定。

當各地總督得知慈禧對列強宣戰後,李鴻章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兩江總督劉坤一私下對英國駐南京領事孫德雅說: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她已經不能繼續維持帝國秩序。而湖廣總督張之洞更是直言“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直隸總督榮祿也對李鴻章私下表示“不必重視北京的諭旨。”

另外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也支持違抗慈禧的命令,在各地總督和巡撫夯成一氣下達成了“東南互保”條約,在李鴻章看來“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故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各地總督巡撫也十分反感義和團,所以更不要說利用他們來對付洋人的洋槍洋炮,但被義和團所謂“神功護體”的謊言矇蔽的慈禧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隨著“東南互保”的達成,慈禧在八國聯軍的進攻下倉皇西逃,可謂是狼狽不堪。而這個“東南互保”實際上在慈禧沒有向列強宣戰前就已經在各地總督的密謀下和西方列強悄然達成,這群政治老手以其敏感的嗅覺聞到了清政府內部瀰漫的危險氣息,於是私下商議一旦北京死守,而天子和太后若有不測,則立馬擁戴李鴻章出面主持政局。

所以說“東南互保”實際上從頭至尾都是一場政治陰謀,既是各自總督為了保存各自的實力,避免捲入和列強的戰爭中,也有一種坐看清朝王室衰敗的姿態,因為一旦慈禧和光緒遭遇不測,他們就可以立馬掌控政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東南互保”無疑又是最優的選擇,既可以避免為清朝這個已經腐朽的王朝損耗不必要的實力,又可以在其衰敗後掌控政治主動權,可謂一舉兩得。


圍爐談史


東南互保之後的變革。

從義和團到八國聯軍,短短的幾個月大清王朝經歷了鉅變。這使得大清朝廷的有識之士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欲救中國,惟有變西法一策。”

早在西安的時候,慈禧就以光緒的名義頒佈了“欲約變法”的上諭,宣佈新政變法的開始。1901年到1911年,大清以劉坤一、張之洞的“江楚會奏三疏”為範本,先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軍事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法制改革,獎勵實業,教育改革等五個方面。

特別是重建中央武裝力量的軍事改革,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因為從太平天國開始,清朝就慢慢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地方督撫權力過大,而中央朝廷權威不足。

當然,首先遇到的就是經費問題,正如練兵處大臣袁世凱所說:

所謂自強者,非湊餉百十萬,募兵數千人之謂也。必須放手經營,籌餉數千萬,練兵數十萬,然後可語自保。

當時袁世凱等人想到的辦法就是對準地方,特別是東南各省,從他們身上弄銀子。所以袁世凱鼓動總理練兵大臣奕劻奏請慈禧,向各省攤派960萬兩銀子。

不過各省督撫也不是吃素的,地方財政早就自成一體,收入都是隱藏不報的,支出並不是中央朝廷能夠控制的。

兩江總督劉坤一公開聲明地方收支“必須稍留餘地”。

湖廣總督張之洞反對本省財政解送京師。

劉坤一、張之洞是東南督撫的領袖,他們二人這樣的態度,可想而知其餘的督撫也必然不會老老實實給中央朝廷交銀子。

由於沒有經費,中央朝廷重建軍隊的計劃也終將落空,為此慈禧太后是憂心忡忡。她要想弄到銀子,必須打破督撫對地方財政的控制。由於東南地區最為富庶,所以東南各省首當其衝。

除了經費以外,“劃一營制”的問題上,中央朝廷也和東南督撫有矛盾。因為“劃一營制”名義上是為了統一訓練,統一調遣,實際上是為了打破東南督撫對軍隊的控制。

所以當中央朝廷下令的時候,除了袁世凱,其餘的督撫都不同意。這就形成了一個問題,朝廷訓練的新軍依然掌握在督撫手中。

鐵良南下和東南互保瓦解。

前面提到過,清廷想借改革加強中央朝廷的權力,不過地方督撫極力抗拒。當時,兩江、湖廣、直隸三足鼎立,都是地方督撫領袖。特別是湘軍盤踞兩江四十多年,根深蒂固,朝廷很難插手。因此如何排除湘軍阻礙,打破魏光燾和張之洞的聯合,成為朝廷和袁世凱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由於江南製造局的遷移問題,為鐵良南下提供了機會和藉口。

江南製造局是李鴻章創辦,不過其後為南洋、北洋兩大臣共管。李鴻章去世以後,湖廣總督張之洞利用署理兩江總督之際,形成以南洋大臣和湖廣總督共管的局面。

那個時候軍械非常重要,作為江南最大的軍工企業江南製造局自然成為中央朝廷想要控制的對象。

鐵良在1904年8月29日抵達上海,開始清查製造局、府庫、抽查營制。

9月1日,魏光燾調署閩浙總督,這標誌這湘軍控制江南四十多年的歷史基本結束。此後,湘軍舊部,或被解散,或被改編,湘軍根據地盡失,不再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

魏光燾被排擠出兩江以後,張之洞也開始自危。最終鐵良成功的奪取了江南製造局,並且還從江南搜刮了大量銀子,總計475萬兩。這為袁世凱練兵,提供了充足的經費保證。至此,東南督撫的財政權和兵權都受到極大的削弱,東南互保的局面不復存在。

然而,讓清廷意想不到的是鐵良南下最終的受益人並不是朝廷,而是袁世凱。江南製造局歸北洋控制,練兵經費也大半歸袁世凱所得,並且魏光燾去職,袁世凱的姻親周馥署理兩江,從此兩江也成為北洋的勢力範圍。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