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時,朱允炆有一支三十萬的祕密軍隊,為何至死也沒啟用?

園園熊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比較出名的皇帝。他的建國之路可謂是非常的坎坷,首先他的出身並不是很好,他早年最小的時候靠給地主家放牛為生,後來因為地主家的牛病死了所以就把朱元璋趕出了家門,便當了乞丐靠乞討為生。

可是乞討沒多久,又剃髮為僧進入了皇覺寺。但是好景不長在他剃髮為生的第二年就發生了大規模的自然災害,這時的他又被寺廟趕了出去。隨後在一次朋友的介紹下,他才參加的農民起義軍,就此開啟了他的皇帝之路。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了抵禦外賊,朱元璋便將自己的幾位兒子封為了藩王鎮守邊疆。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些藩王卻擁兵自重,竟然成為了皇族的一個大威脅。後來,他的長子英年早逝,最終沒有辦法就只好讓自己的皇孫朱允炆來繼承皇位,但是自己的皇孫尚且年幼。

考慮到朱允炆年紀尚小,朱元璋開始大規模的屠殺那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為的就是能夠讓自己的皇孫朱允炆能夠安穩的繼承皇位。但是他沒想到的是諸位藩王的勢力卻日益做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允炆繼位沒多久就和大臣們密謀削藩之事。但是這件事情卻給他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還讓自己丟失了皇位。朱允炆一敗塗地,朱棣繼位成了新皇。

其實朱允炆本來是有機會取勝的,但是由於他的優柔寡斷這才錯失良機。可這些都不要緊,因為朱元璋給他留了後手,那就是當時鎮守西南的三十萬沐家軍。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戰事頻頻,而當時年僅7歲的沐英隨母親逃亡,可是沒多久他的母親就在途中去世。後來沐英逃到了濠州城,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朱元璋,朱元璋見可憐便收他為義子。

朱元璋夫婦視他為己出,教他行兵打仗,就這樣沐英在兵營中度過了他的童年。

公元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年僅18歲的沐英便在軍中擔任要職,屢立奇功。到了洪武三年,沐英被封為鎮國將軍。洪武十五年時期,昆明發生了叛亂,沐英帶兵前往鎮壓,打的叛兵潰不成軍,一舉穩定了局勢。而平定叛亂之後,沐英便留在了雲南鎮守西南。

那面對如此厲害的沐家軍,您是不是也有一個疑問,就是這朱元璋當時為什麼要把沐家軍留下來,難道他不怕沐家軍為難朱允炆嗎?

其實除了因為他是朱元璋的義子之外,沐英還和朱允炆的父親,太子朱標關係很好。而且沐英的兒子沐晟和朱允炆常年在南京玩,和朱允炆非常交好。因此朱元璋就留下了沐家軍三十萬大軍給朱允炆,但是為什麼朱允炆到死也沒用沐家這三十萬大軍呢?

其實根據史書推測,其實朱允炆他也不是不想動用沐家軍來支援他,而是他壓根就沒有時間去調用沐家軍。因為當時的李景隆一敗塗地,朱棣勢如破竹,根本沒用多長時間就攻進了南京城,朱允炆根本就沒有時間等沐家軍到來,這也真的是浪費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啊。

不過朱允炆之所以敗得這麼慘,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自己。自從他登上皇位之後,便一直在重用文官打壓武官,所以在朱棣攻打的時候甚至是無人可用,最終只得逃跑了!


李泉湧


所謂三十萬勁旅,指的應該是沐英帶去平定雲南的大軍。沐英是朱元璋收養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了朱元璋的得力干將。在征討雲南的時候,朱元璋讓沐英掛帥,帶著這三十萬大軍前往,在征服了雲南以後,朱元璋便讓沐英留守雲南,世代世襲在此地。

所以沐英和這三十萬大軍一直都駐守在雲南地區,幫朱元璋鎮守當地。

不過在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死了以後,沐英因為傷心過度,也跟著去世了。沐英跟朱標基本上是一起長大的,而且沐英是朱元璋留給朱標最大的支持。可是朱標去世了,沐英也跟著去世了,而朱元璋居然還活著!

朱元璋留給朱標的沐英去世以後,雲南鎮守的重任落在了,沐英長子沐春的身上。可是建文帝剛上臺,沐春也不幸英年早逝,於是朱允炆便將沐英的次子沐晟立為平西侯,接替了父兄的職責。所以當朱允炆上臺以後,其實沐英的三十萬大軍,是由沐晟帶領的。

那麼沐晟跟朱允炆的關係如何呢?要我來說就是很一般,是非常普通的君臣關係。因為沐晟跟朱允炆沒怎麼打過交道,而且父輩早早就駐紮在雲南一帶,所以兩人見面的機會也不多。靖難之役時期的沐晟,自然是會在朱棣和朱允炆之間搖擺不定,畢竟是老朱家自己人內訌,這跟一般造反是不一樣的。

沐晟當時的職責也相當長重要,他鎮守雲南地區,周圍到處都是外敵的侵擾。

這一帶的士兵是絕對無法動身的,一旦離開這裡,雲南極有可能就落在了外敵手裡。所以沐晟一定是考慮了這一層重要的原因,所以才會選擇不發兵。

況且沐晟也沒有得到過朱允炆的任何命令,在沒有皇帝詔令的情況下,貿然將三十萬大軍開拔到南京去,誰知道你是勤王來的,還是造反來的呢?所以沐晟只能選擇按兵不動,等到進一步的情報消息。

朱允炆是一個非常優柔寡斷的人,他跟自己的叔叔朱棣打仗,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可是朱允炆卻吩咐手底下的人,千萬不能傷到朱棣,因為朱棣是自己的親叔叔。這下子他手底下的人可不知道該如何打仗了,結果直接導致朱允炆全軍覆沒。他如此優柔寡斷,自然也就不會詔令雲南地區的人馬前往南京救駕了。

雲南距離南京實在是太遠了,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朱允炆也不會讓沐晟前來救駕。

可是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時,就算朱允炆的詔書下來了,也無法挽救當時的厄運了,因為壓根就來不及。那個時候可沒有高鐵和飛機,所有人馬都必須翻山越嶺前往南京,這需要好幾個月的路程。而朱棣一路披荊斬棘,三個月就能打到南京城下,沐晟就算是去了,也只能喝朱棣的慶功酒了。

沐晟對朱棣似乎更加恭敬一些,因為朱棣本人是戎馬出身,又是朱元璋的兒子。算起來應該是沐晟的叔叔,所以沐晟對朱棣更加恭敬,對朱允炆這個小皇帝,其實沐晟是不怎麼感冒的,畢竟沒什麼交情,朱允炆本人也太大的能力讓大家信服。

我想,就算朱允炆當時讓沐晟前來救駕,沐晟也會按兵不動,就算是出發,也會拖延時日。這是保全沐家最好的辦法,就算沐晟幫助朱允炆打敗了朱棣,難道他就會有好下場嗎?至多還不過是個平西侯。當時的朱允炆已經開始削藩了,做王爺的沒有一個好運的,所以沐晟就算是被封王了,也絕對是吃不了兜著走。

而且老朱家殺的功臣難道還少嗎?沐晟救了朱允炆以後,一定是大功一件,那就勢必會造成功高蓋主的情況,這是沐晟所不想看到的。所以就算是朱允炆調動了這三十萬大軍,沐晟也會帶頭表示反對。


江湖小曉生


洪武三十一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史稱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重用文官,寬刑省獄,嚴懲宦官,改變了洪武年間嚴苛的法令,是為難得的守成之君,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傳位於朱允炆而不是朱棣就是因為朱棣跟自己太像了,明朝在朱元璋之後需要一位仁義的君主不是嚴厲的君主,而恰恰朱允炆與其父親懿文太子朱標一樣宅心仁厚,可以改變洪武朝的弊政。可是朱允炆太急功近利,剛登基皇位尚且沒坐穩,在朝中根基不深時就急著削藩,致使本來就不服朱允炆的燕王朱棣造反,打著清君側的名號起兵,最後還以弱勝強戰勝了朝廷軍隊,朱允炆也失蹤了。朱棣稱帝后也一直在找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沒有找到。

朱棣造反時,朝廷能用的武將其實不多了,因為朱元璋在位時大殺開國功臣,留給朱允炆的能將並不多,像耿炳文、李景隆這樣的將領也不是朱棣的對手。但其實朱允炆還有一支軍隊可用,那就是之前沐英的軍隊。沐英也是出身寒苦,不過在八歲那年他的命運改變了,沐英八歲時朱元璋收他為義子,隨後便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建立了赫赫戰功,朱元璋十分信任他。後來朱元璋大殺功臣時沐英也是活了下來,成為少數幾個活下來的開國功臣之一。在洪武十四年時,朱元璋基本平定了北方,於是派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率軍三十萬遠征雲南。平定雲南很順利,隨後沐英留下鎮守雲南,守護邊疆。

雖然沐英於洪武二十五年病逝,但是沐氏子孫依舊世代鎮守雲南,沐家軍也一直存在。那為什麼朱允炆不調這支軍隊回京對抗燕王呢?我們要知道朱允炆為什麼敢剛登基就削藩,那是因為藩王跟朝廷的實力相比,實在是太弱小了,造反幾乎無勝算。可壞舊壞在朱允炆太仁慈,下令不能傷害燕王性命,而且不會用將,把一手好牌打爛了。朱棣也是深知擒賊先擒王的道理,直接南下進攻南京,等朱允炆反應過來再調沐家軍回來已經來不及了。

當然,邊疆的軍隊也不是輕易能動的,當初秦朝滅亡時守衛南中國的五十萬老秦軍也沒有回來相救。說到底朱允炆的失敗還是敗在了他的仁慈上面,也著實令人可惜。


風塵講歷史


建文帝朱允炆在基因上遺傳朱標比較多,為人忠實厚道,勤政愛民,也有治國的才能。但他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不夠果決,太過仁慈,甚至有時候有些自大。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之後,雖然在實力上來說,朱棣跟朝廷沒法比,但是朱棣行動迅速,做事果斷,用人得當,再加上運氣也不錯,最後居然逆襲而上,一路殺入南京,奪了朱允炆的皇位。雖然很多名臣武將都被朱元璋給殺了,但是整體實力上來說,朱允炆還是很有優勢的。朱允炆手握一手好牌,最終卻將它打爛。他在戰爭當中優柔寡斷,幾次有機會殺了朱棣,他卻念及親情下令不準殺。他任用的大將李景隆也實在不爭氣,完全不是朱棣的對手。

在當時,其實朱允炆手中還有一隻強大的部隊,數量近三十萬,那麼他在危機關頭為何不用呢?

這隻軍隊就是朱元璋的義子沐英統領的軍隊。當年沐英和傅友德奉命出征雲南,消滅仍在負隅頑抗的元朝餘孽,在戰爭結束之後,傅友德被召回,而沐英則奉命率領軍隊鎮守雲南。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沐英的軍隊紮根雲南,數量達到近三十萬。沐英及其子孫此後近三百年時間都忠心於朝廷,駐守雲南,誓死守衛著明朝的邊疆。

其實這隻軍隊也不是朱允炆不想用,而是來不及用也用不起。朱允炆在戰爭當中接連失策,他任用的大將李景隆在最後關頭居然開門投降,這讓朱允炆措手不及,他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調動沐家軍救援南京。沐家軍雖然強大,但當時元朝餘孽沒有完全平定,雲南境內各地土司也是叛亂不斷,沐家軍不得不分散駐紮,防備突發情況的發生。

所以朱允炆即使真的召集沐家軍,他們也未必能出多大力,一是沐家軍能抽調的部隊不會太多,二是集結的時間比較長,再加上雲南到中原路途遙遠,很難在短時間之內趕去救援朱允炆。


朱允炆最後失敗也不是因為他缺少雲南這三十萬軍隊,而是明朝軍隊自朱元璋誅殺名臣武將之後,明朝軍隊的素質大幅下降。再加上君臣失策,又遇到朱棣這麼一個真拼命的主兒,失敗也自有其道理。


圍爐煮酒話春秋


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這一點來講,連燕王朱棣都須臣服於建文帝,帶著自己的兵馬聽從差遣。然而,一旦尾大不掉,勢必會讓君臣之名流於形式,屆時鹿死誰手還是個未知數。

有人稱,在靖難之役時,建文帝朱允炆尚有一支龐達三十萬的秘密軍隊,可是至死都未調動。按照這種觀點,認為如果朱允炆破釜沉舟,調集這支“神秘部隊”,將很有可能戰勝燕王朱棣,重新改寫歷史。

其實,所謂的秘密軍隊,倒也算不上有多神秘,所指的就是平西侯沐英及其後人統率的“沐家軍”。沐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八歲時被義軍首領朱元璋收為義子,後從軍南征北戰,深受朱元璋器重。

明朝建立後,沐英奉明太祖之明,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同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征討並收服了雲南。由於沐英是朱元璋義子,雖然沒有皇室血統,但還是被視為鎮守邊疆的屏捍。沐英對明朝忠貞,其子嗣亦是如此,終有明一朝,沐家軍一直兢兢業業地鎮守西南。

由於沐英一支手握重兵,且尤為忠心,所以被有人視為朱允炆最後的依靠。不過,建文帝自己都未曾想到,原本實力並不如自己的燕王,竟能接連突破自己所設下的防線,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曾被寄予厚望的李景隆竟然臨陣倒戈。

在燕王軍隊進逼南京時,李景隆私自打開城門投降,致使燕王軍殺入城內。如此一來,原本尚有堅固城池可做依靠的建文帝,不僅失去了屏障,反而連失去了退路。絕望之際,建文帝便下令縱火焚燬皇宮:

谷王穗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閔帝本紀》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無論是燕王朱棣還是建文帝朱允炆,他們雙方都未曾想到這場戰爭最後會如此迅速的收尾。而在城破之際,朱允炆再想調集人馬勤王,已經是悔之晚矣了。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而言,當時鎮守雲南的明軍,也無法盡數調往內地。要知道,明初西南尚不穩定,需要軍隊鎮守。況且,即便是沐家軍回撤到內地,也需要相當長的時日,與其從邊地調兵,建文帝倒不如從周圍各省抽調人馬。



史海爛柯人


在朱棣造反後,朱允炆手中還有一支秘密部隊,這支部隊就是沐英統帥的沐家軍,沐英出身貧苦,自幼顛沛流離,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12歲便跟隨朱元璋南征百戰,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朱元璋對其更是十分信任,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開始對開國功臣大肆殺戮,而沐英卻是為數不多存活下來的大將之一,洪武十四年,沐英率三十萬大軍遠征雲南,平定雲南後,沐英留守雲南,而這三十萬沐家軍也世代鎮守雲南,把守著明朝的西南邊疆。



沐英去世後,沐英的後代繼續鎮守著雲南,而在朱棣造反時,朱允炆卻沒有動用這三十萬大軍,這又是為何呢?其實真實原因很簡單,在朱棣造反時,朱允炆的實力是遠大於朱棣的,在很多人看來朱棣是毫無勝算的,然而誰也沒想到耿炳文和李景隆敗的如此之快,朱棣一路勢如破竹攻下了南京,即使這個時候讓沐家軍火速來援也是來不及了。



另外一點,沐家軍承擔著守護西南邊疆的重任,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回前來支援的,而朱允炆又錯誤的估計了當時的站在形勢,因此才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