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时,朱允炆有一支三十万的秘密军队,为何至死也没启用?

园园熊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皇帝。他的建国之路可谓是非常的坎坷,首先他的出身并不是很好,他早年最小的时候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后来因为地主家的牛病死了所以就把朱元璋赶出了家门,便当了乞丐靠乞讨为生。

可是乞讨没多久,又剃发为僧进入了皇觉寺。但是好景不长在他剃发为生的第二年就发生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这时的他又被寺庙赶了出去。随后在一次朋友的介绍下,他才参加的农民起义军,就此开启了他的皇帝之路。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抵御外贼,朱元璋便将自己的几位儿子封为了藩王镇守边疆。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些藩王却拥兵自重,竟然成为了皇族的一个大威胁。后来,他的长子英年早逝,最终没有办法就只好让自己的皇孙朱允炆来继承皇位,但是自己的皇孙尚且年幼。

考虑到朱允炆年纪尚小,朱元璋开始大规模的屠杀那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皇孙朱允炆能够安稳的继承皇位。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诸位藩王的势力却日益做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允炆继位没多久就和大臣们密谋削藩之事。但是这件事情却给他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还让自己丢失了皇位。朱允炆一败涂地,朱棣继位成了新皇。

其实朱允炆本来是有机会取胜的,但是由于他的优柔寡断这才错失良机。可这些都不要紧,因为朱元璋给他留了后手,那就是当时镇守西南的三十万沐家军。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战事频频,而当时年仅7岁的沐英随母亲逃亡,可是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在途中去世。后来沐英逃到了濠州城,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朱元璋,朱元璋见可怜便收他为义子。

朱元璋夫妇视他为己出,教他行兵打仗,就这样沐英在兵营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公元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年仅18岁的沐英便在军中担任要职,屡立奇功。到了洪武三年,沐英被封为镇国将军。洪武十五年时期,昆明发生了叛乱,沐英带兵前往镇压,打的叛兵溃不成军,一举稳定了局势。而平定叛乱之后,沐英便留在了云南镇守西南。

那面对如此厉害的沐家军,您是不是也有一个疑问,就是这朱元璋当时为什么要把沐家军留下来,难道他不怕沐家军为难朱允炆吗?

其实除了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义子之外,沐英还和朱允炆的父亲,太子朱标关系很好。而且沐英的儿子沐晟和朱允炆常年在南京玩,和朱允炆非常交好。因此朱元璋就留下了沐家军三十万大军给朱允炆,但是为什么朱允炆到死也没用沐家这三十万大军呢?

其实根据史书推测,其实朱允炆他也不是不想动用沐家军来支援他,而是他压根就没有时间去调用沐家军。因为当时的李景隆一败涂地,朱棣势如破竹,根本没用多长时间就攻进了南京城,朱允炆根本就没有时间等沐家军到来,这也真的是浪费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啊。

不过朱允炆之所以败得这么惨,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自己。自从他登上皇位之后,便一直在重用文官打压武官,所以在朱棣攻打的时候甚至是无人可用,最终只得逃跑了!


李泉涌


所谓三十万劲旅,指的应该是沐英带去平定云南的大军。沐英是朱元璋收养的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了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在征讨云南的时候,朱元璋让沐英挂帅,带着这三十万大军前往,在征服了云南以后,朱元璋便让沐英留守云南,世代世袭在此地。

所以沐英和这三十万大军一直都驻守在云南地区,帮朱元璋镇守当地。

不过在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了以后,沐英因为伤心过度,也跟着去世了。沐英跟朱标基本上是一起长大的,而且沐英是朱元璋留给朱标最大的支持。可是朱标去世了,沐英也跟着去世了,而朱元璋居然还活着!

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沐英去世以后,云南镇守的重任落在了,沐英长子沐春的身上。可是建文帝刚上台,沐春也不幸英年早逝,于是朱允炆便将沐英的次子沐晟立为平西侯,接替了父兄的职责。所以当朱允炆上台以后,其实沐英的三十万大军,是由沐晟带领的。

那么沐晟跟朱允炆的关系如何呢?要我来说就是很一般,是非常普通的君臣关系。因为沐晟跟朱允炆没怎么打过交道,而且父辈早早就驻扎在云南一带,所以两人见面的机会也不多。靖难之役时期的沐晟,自然是会在朱棣和朱允炆之间摇摆不定,毕竟是老朱家自己人内讧,这跟一般造反是不一样的。

沐晟当时的职责也相当长重要,他镇守云南地区,周围到处都是外敌的侵扰。

这一带的士兵是绝对无法动身的,一旦离开这里,云南极有可能就落在了外敌手里。所以沐晟一定是考虑了这一层重要的原因,所以才会选择不发兵。

况且沐晟也没有得到过朱允炆的任何命令,在没有皇帝诏令的情况下,贸然将三十万大军开拔到南京去,谁知道你是勤王来的,还是造反来的呢?所以沐晟只能选择按兵不动,等到进一步的情报消息。

朱允炆是一个非常优柔寡断的人,他跟自己的叔叔朱棣打仗,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可是朱允炆却吩咐手底下的人,千万不能伤到朱棣,因为朱棣是自己的亲叔叔。这下子他手底下的人可不知道该如何打仗了,结果直接导致朱允炆全军覆没。他如此优柔寡断,自然也就不会诏令云南地区的人马前往南京救驾了。

云南距离南京实在是太远了,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朱允炆也不会让沐晟前来救驾。

可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时,就算朱允炆的诏书下来了,也无法挽救当时的厄运了,因为压根就来不及。那个时候可没有高铁和飞机,所有人马都必须翻山越岭前往南京,这需要好几个月的路程。而朱棣一路披荆斩棘,三个月就能打到南京城下,沐晟就算是去了,也只能喝朱棣的庆功酒了。

沐晟对朱棣似乎更加恭敬一些,因为朱棣本人是戎马出身,又是朱元璋的儿子。算起来应该是沐晟的叔叔,所以沐晟对朱棣更加恭敬,对朱允炆这个小皇帝,其实沐晟是不怎么感冒的,毕竟没什么交情,朱允炆本人也太大的能力让大家信服。

我想,就算朱允炆当时让沐晟前来救驾,沐晟也会按兵不动,就算是出发,也会拖延时日。这是保全沐家最好的办法,就算沐晟帮助朱允炆打败了朱棣,难道他就会有好下场吗?至多还不过是个平西侯。当时的朱允炆已经开始削藩了,做王爷的没有一个好运的,所以沐晟就算是被封王了,也绝对是吃不了兜着走。

而且老朱家杀的功臣难道还少吗?沐晟救了朱允炆以后,一定是大功一件,那就势必会造成功高盖主的情况,这是沐晟所不想看到的。所以就算是朱允炆调动了这三十万大军,沐晟也会带头表示反对。


江湖小晓生


洪武三十一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重用文官,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变了洪武年间严苛的法令,是为难得的守成之君,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传位于朱允炆而不是朱棣就是因为朱棣跟自己太像了,明朝在朱元璋之后需要一位仁义的君主不是严厉的君主,而恰恰朱允炆与其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一样宅心仁厚,可以改变洪武朝的弊政。可是朱允炆太急功近利,刚登基皇位尚且没坐稳,在朝中根基不深时就急着削藩,致使本来就不服朱允炆的燕王朱棣造反,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起兵,最后还以弱胜强战胜了朝廷军队,朱允炆也失踪了。朱棣称帝后也一直在找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没有找到。

朱棣造反时,朝廷能用的武将其实不多了,因为朱元璋在位时大杀开国功臣,留给朱允炆的能将并不多,像耿炳文、李景隆这样的将领也不是朱棣的对手。但其实朱允炆还有一支军队可用,那就是之前沐英的军队。沐英也是出身寒苦,不过在八岁那年他的命运改变了,沐英八岁时朱元璋收他为义子,随后便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建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十分信任他。后来朱元璋大杀功臣时沐英也是活了下来,成为少数几个活下来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洪武十四年时,朱元璋基本平定了北方,于是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军三十万远征云南。平定云南很顺利,随后沐英留下镇守云南,守护边疆。

虽然沐英于洪武二十五年病逝,但是沐氏子孙依旧世代镇守云南,沐家军也一直存在。那为什么朱允炆不调这支军队回京对抗燕王呢?我们要知道朱允炆为什么敢刚登基就削藩,那是因为藩王跟朝廷的实力相比,实在是太弱小了,造反几乎无胜算。可坏旧坏在朱允炆太仁慈,下令不能伤害燕王性命,而且不会用将,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朱棣也是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直接南下进攻南京,等朱允炆反应过来再调沐家军回来已经来不及了。

当然,边疆的军队也不是轻易能动的,当初秦朝灭亡时守卫南中国的五十万老秦军也没有回来相救。说到底朱允炆的失败还是败在了他的仁慈上面,也着实令人可惜。


风尘讲历史


建文帝朱允炆在基因上遗传朱标比较多,为人忠实厚道,勤政爱民,也有治国的才能。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不够果决,太过仁慈,甚至有时候有些自大。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之后,虽然在实力上来说,朱棣跟朝廷没法比,但是朱棣行动迅速,做事果断,用人得当,再加上运气也不错,最后居然逆袭而上,一路杀入南京,夺了朱允炆的皇位。虽然很多名臣武将都被朱元璋给杀了,但是整体实力上来说,朱允炆还是很有优势的。朱允炆手握一手好牌,最终却将它打烂。他在战争当中优柔寡断,几次有机会杀了朱棣,他却念及亲情下令不准杀。他任用的大将李景隆也实在不争气,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

在当时,其实朱允炆手中还有一只强大的部队,数量近三十万,那么他在危机关头为何不用呢?

这只军队就是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统领的军队。当年沐英和傅友德奉命出征云南,消灭仍在负隅顽抗的元朝余孽,在战争结束之后,傅友德被召回,而沐英则奉命率领军队镇守云南。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沐英的军队扎根云南,数量达到近三十万。沐英及其子孙此后近三百年时间都忠心于朝廷,驻守云南,誓死守卫着明朝的边疆。

其实这只军队也不是朱允炆不想用,而是来不及用也用不起。朱允炆在战争当中接连失策,他任用的大将李景隆在最后关头居然开门投降,这让朱允炆措手不及,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调动沐家军救援南京。沐家军虽然强大,但当时元朝余孽没有完全平定,云南境内各地土司也是叛乱不断,沐家军不得不分散驻扎,防备突发情况的发生。

所以朱允炆即使真的召集沐家军,他们也未必能出多大力,一是沐家军能抽调的部队不会太多,二是集结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云南到中原路途遥远,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赶去救援朱允炆。


朱允炆最后失败也不是因为他缺少云南这三十万军队,而是明朝军队自朱元璋诛杀名臣武将之后,明朝军队的素质大幅下降。再加上君臣失策,又遇到朱棣这么一个真拼命的主儿,失败也自有其道理。


围炉煮酒话春秋


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这一点来讲,连燕王朱棣都须臣服于建文帝,带着自己的兵马听从差遣。然而,一旦尾大不掉,势必会让君臣之名流于形式,届时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

有人称,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朱允炆尚有一支庞达三十万的秘密军队,可是至死都未调动。按照这种观点,认为如果朱允炆破釜沉舟,调集这支“神秘部队”,将很有可能战胜燕王朱棣,重新改写历史。

其实,所谓的秘密军队,倒也算不上有多神秘,所指的就是平西侯沐英及其后人统率的“沐家军”。沐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八岁时被义军首领朱元璋收为义子,后从军南征北战,深受朱元璋器重。

明朝建立后,沐英奉明太祖之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同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讨并收服了云南。由于沐英是朱元璋义子,虽然没有皇室血统,但还是被视为镇守边疆的屏捍。沐英对明朝忠贞,其子嗣亦是如此,终有明一朝,沐家军一直兢兢业业地镇守西南。

由于沐英一支手握重兵,且尤为忠心,所以被有人视为朱允炆最后的依靠。不过,建文帝自己都未曾想到,原本实力并不如自己的燕王,竟能接连突破自己所设下的防线,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曾被寄予厚望的李景隆竟然临阵倒戈。

在燕王军队进逼南京时,李景隆私自打开城门投降,致使燕王军杀入城内。如此一来,原本尚有坚固城池可做依靠的建文帝,不仅失去了屏障,反而连失去了退路。绝望之际,建文帝便下令纵火焚毁皇宫:

谷王穗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闵帝本纪》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无论是燕王朱棣还是建文帝朱允炆,他们双方都未曾想到这场战争最后会如此迅速的收尾。而在城破之际,朱允炆再想调集人马勤王,已经是悔之晚矣了。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而言,当时镇守云南的明军,也无法尽数调往内地。要知道,明初西南尚不稳定,需要军队镇守。况且,即便是沐家军回撤到内地,也需要相当长的时日,与其从边地调兵,建文帝倒不如从周围各省抽调人马。



史海烂柯人


在朱棣造反后,朱允炆手中还有一支秘密部队,这支部队就是沐英统帅的沐家军,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12岁便跟随朱元璋南征百战,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对其更是十分信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对开国功臣大肆杀戮,而沐英却是为数不多存活下来的大将之一,洪武十四年,沐英率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平定云南后,沐英留守云南,而这三十万沐家军也世代镇守云南,把守着明朝的西南边疆。



沐英去世后,沐英的后代继续镇守着云南,而在朱棣造反时,朱允炆却没有动用这三十万大军,这又是为何呢?其实真实原因很简单,在朱棣造反时,朱允炆的实力是远大于朱棣的,在很多人看来朱棣是毫无胜算的,然而谁也没想到耿炳文和李景隆败的如此之快,朱棣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了南京,即使这个时候让沐家军火速来援也是来不及了。



另外一点,沐家军承担着守护西南边疆的重任,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回前来支援的,而朱允炆又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的站在形势,因此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