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銀行再遇裁員風暴 人工智能大勢所趨

全球銀行大裁員。

繼日本、德國後,意大利也加入全球大型銀行裁員潮,意大利裕信銀行宣佈裁員8000人。至此,今年以來銀行宣佈的裁員人數達到約75000人,其中八成以上在歐洲。

全球範圍內的交易收入下滑、低利率甚至是負利率的政策、英國“脫歐”的負面影響與新技術的應用,多重因素的疊加下這波全球大行“裁員潮”來勢洶洶。

“搶飯碗”的還不止技術,還有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本身。

意大利最大銀行宣佈:裁員8000人,關閉500家網點

意大利最大商業銀行裕信銀行(UniCredit)宣佈了一項新的為期四年的戰略計劃,包括回購價值20億歐元的股票,並將裁員8000人,以應對意大利緩慢的經濟增長和負利率。

全球銀行再遇裁員風暴 人工智能大勢所趨

這家總部位於米蘭的銀行宣佈了到2023年的新目標,並表示將通過派息和股票回購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股東回報。此次裁員相當於該行員工總數的9%以上,部分程度上將通過關閉該行旗下500家網點來實現。裕信銀行表示,希望通過裁員和裁撤網點節約10億歐元成本。

裕信銀行首席執行官Jean Pierre Mustier週二宣佈了下一個四年改革計劃的部分措施。這樣一來,今年全球各地銀行已宣佈的裁員總數達到了73400人,其中86%來自歐洲。

作為歐洲主要銀行市場中集中程度最低的一個,德國的銀行業在裁員榜上位列第一。德意志銀行計劃到2022年裁員18000人,將會放棄投行業務中的很大一塊。裕信銀行的計劃增添了歐洲其他國家裁員的總人數。

但是,情況也並非毫無亮點,因為企業也在增聘員工進行技術的升級換代,並改善合規情況。裕信銀行表示,未來四年,將在信息技術領域,包括人力資源方面支出94億歐元。

銀行裁員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報道,2000年巔峰時期,高盛在紐約總部的現金股票交易櫃檯僱傭了600名交易員,他們根據客戶的訂單來買賣股票;但是到了2017年2月,那裡只剩下2名交易員,自動交易程序已接手了大部分工作,由200名計算機工程師來支持運作。

用200名工程師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替換598名交易員,對於高盛來說確實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可以省下不少人力成本。但是對於華爾街的金融業精英們來說壓力就更大了,競爭本就殘酷,如今還要與機器人為敵。

全球大型銀行掀起裁員潮

至少75000人將被裁

裕信銀行的計劃增添了全球國家裁員的總人數,這樣一來,今年全球各地銀行已宣佈的裁員總數達到了73,400人,其中86%來自歐洲。加上意大利裕信銀行宣佈裁員8000人。至此,今年以來銀行宣佈的裁員人數達到約75000人。事實上,從7月開始,全球大型銀行的裁員潮已經來臨。今年7月7日,德銀在其官網公佈,作為全面重組計劃的一部分,將退出全球股票銷售交易業務(該業務包括服務對沖基金的主經紀商業務),並在2020年之前全球裁員1.8萬人,以此改善其盈利能力。這一裁員計劃意味著,到明年德銀將裁員五分之一。

全球銀行再遇裁員風暴 人工智能大勢所趨

裁員之後,德意志銀行仍將在全球擁有約74,000名員工。但是,大規模的縮減規模可能會推動剩下的專業人士尋找更好的機會並最終離開組織。預計裁員將嚴重打擊DB在倫敦和紐約的投資銀行辦事處。

截至11月下旬,自去年以來,德銀已經裁員4000多人,自7月宣佈裁員計劃以來裁員了約1000人。作為其機器人自動化計劃的一部分,德意志銀行已部署用機器人代替1.8萬人裁員計劃中的部分員工,幫助德銀從戰略上縮小規模。

7月30日,“裁員潮”波及大西洋對岸的美國,花旗集團亦準備在交易部門裁員數百人。8月1日,英國最大的銀行之一巴克萊公佈,由於“今年以來的商業環境明顯面臨挑戰”,公司在二季度裁員了3000人,約佔2018年年底員工總數8.35萬人的3.6%。其財務總監圖沙爾·莫扎里亞(Tushar Morzaria)稱,這次裁員非常“全面”,而非集中在一個特定領域。

海外多家金融機構裁員、降薪

據媒體報道,近期,日本野村證券正考慮裁減其全球交易部門員工,最多減員50人,可能涉及歐洲、亞太和美國地區。歐洲裁員力度可能最大,野村證券的歐洲分支在2008年接盤雷曼兄弟的歐洲股票和投行業務之後表現一直不太好,幾乎難以盈利。

野村證券首席執行官Koji Nagai曾在12月警告,公司會將業務重心從歐洲轉移到更賺錢的亞洲和美國市場。他還表示,打算將位於倫敦的全球預定中心的開支減少20億美元,還稱3000多名員工的規模可能“有點龐大”。

近期,據報道,瑞銀(USB)已通知其亞洲和歐洲地區的財富管理部門員工,今年的獎金降幅或達20%。瑞銀還下調了對歐亞地區財富管理部門的業績預期。

瑞銀在第四季度的多項業務利潤低於市場預期,並遭客戶撤資近130億美元,其投行利潤只有市場預期的13%。該行當季全球財富管理淨資金流出79億美元,資管業務淨流出49億美元,合計128億美元。

德意志銀行也計劃將獎金池資金削減10%左右,因該行正努力面對成本壓力。外媒表示,德意志銀行2018年的獎金會更加有選擇性地發放,以留住能幫公司賺錢的高收入者。

摩根士丹利在第四季度將投行部門的薪酬削減24%,該行管理著交易和投資銀行團隊的機構證券業務部門淨收入同比下滑了15%。

法國巴黎銀行(BNP)也被曝出下調員工年終獎金,該行決定關閉自營交易業務。外媒稱,法巴銀行預計將降低或取消其全球部門大量交易員的年終獎。

這些舉措雖然各有不同,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反映了整個投資銀行業的相關情況。無論是受市場波動,監管壓力還是兩者匯合的影響,全球主要銀行現在都在收緊腰帶。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銀行已經開始在不同程度地削減成本,但許多人選擇削減員工,這意味著“潛在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銀行在資產管理領域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銀行和資本市場諮詢公司MRV Associates的管理負責人Mayra Rodriguez Valladares指出,數據表明,非銀金融機構擁有的全球金融資產份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出30.5%,即116.6萬億美元。從2008年到現在,所有這些非銀機構都出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爆炸式增長,這意味著銀行現在必須更加精簡和節儉。

人工智能是大勢

早在2018年,花旗就計劃在5年內把投資銀行部門的科技和業務人員裁去50%,大約有1萬人,並用人工智能算法代替他們的工作。花旗銀行總裁 Jamie Forese 還表示,其實,在整個集團中有 40% 的人工是可以被 AI 算法代替的。

全球銀行再遇裁員風暴 人工智能大勢所趨

巴克萊(Barclays)投行部負責人蒂姆•思羅斯比(Tim Throsby)稱,未來投行將僱傭更少的員工賺更多的錢,機器將接手“價值較低的任務”。“如果你的工作多半就是敲敲鍵盤,那你的職業前景恐怕不太樂觀,”

投行在技術的投資上從不吝嗇,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去年花旗20%的開支用在了技術開發方面,根據去年的開支數字,花旗每年為技術升級花費80億美元。

相應的,摩根大通2017年淨利潤244億美元,但科技投入95億美元,佔到了淨利潤的40%,2018年科技預算更是增加到了108億美元!

而這些科技預算中相當一部分資金被用於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投資上。

根據英國公司IHS Markit的一份最新報告:到2030年,金融行業的一百萬個就業崗位可能在短短十多年內消失,超過130萬銀行員工將被解僱或重新分配,風險較高的角色包括客戶服務代表,財務經理以及合規和貸款人員。

華爾街銀行家們的嗅覺還是很敏銳的,因為他們也知道,人工智能才是將來的大勢。

人工智能開始“搶飯碗”了!人類工作職責50%將實現自動化

人工智能“搶飯碗”?

11月20日,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榮譽學者王振宇在“2019終身學習與未來人才國際會議”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當前我們還處於弱人工智能階段,有些職業已經消失,日後隨著人工智能的強化與成熟,“當年我們覺得好多不能取代的東西,其實也就是時間問題。”

這與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不謀而合。其預判:目前人類的工作職責只有50%保留,另外50%可能在2055年實現自動化,最早2035年,最遲2075年。

而且,“搶飯碗”的還不止AI,還有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本身。

“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職業變動頻率會越來越快,大學裡學的那點知識遠遠不夠用,這意味著一招鮮吃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王振宇認為,從石器時代到農業時代用了百萬年,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大約300年,再到信息時代50年,而進入智能時代短短几年時間已經天翻地覆,變革急劇加速,迫使人們必須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在他看來,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有一個嚴重的節點思維:即小學畢業考上重點中學,就萬事大全;中學畢業考上重點大學,這輩子就會沒問題。但等我們步入社會找工作,就會發現每個節點並非父母所說的那麼簡單。

“傳統觀念中,人生主要分為兩大時期:學習期和工作期。但未來社會這種傳統模式將很快過時。要想不被淘汰,我們整個人生中都要以學習者的狀態來面對社會的變化。”王振宇強調,時代已變,學習一門知識終生受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唯有終身學習才能建構起動態的人生優勢。

基於這一理念成立的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是國內首設該機構的高校。

經過多年教育實踐,該實驗室發現:未來時代,人工智能大面積的應用,由算法、大數據、物聯網、生物技術構建起的AI,其在感知、決策和行動方面優於人類,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屆時,我們賴以應變生存的核心關鍵,是由終身學習力、未來科創力和求異創造力組成的“黃金三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