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航母撐腰,珠江人壽不動產投資踩監管“紅線”被點名

珠江人壽的成長史,是一部快速前行與強制減速的過程。

不動產規模踩紅線遭責停業務

近年來,銀保監會對險資運用的監管重拳正在持續加壓,珠江人壽卻“頂風作案”遭監管措施加身。

據11月22日,銀保監會公佈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2019〕35號顯示,2019年二季度末,珠江人壽不動產類資產占上季末總資產的30.72%,違反了《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的有關規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一百六十四條、《保險資金運用管理辦法》第六十八條相關規定。銀保監會對珠江人壽採取不得新增不動產相關投資;調整資產結構,持續監測權益類資產和其他金融產品的投資情況,防止超監管比例;改善資產負債匹配狀況,防範資產負債錯配風險等監管措施。

上述監管函中所提及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顯示,為防範系統性風險,針對保險公司配置大類資產製定保險資金運用上限比例。投資其他金融資產的賬面餘額,合計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25%。投資不動產類資產的賬面餘額,合計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30%。賬面餘額不包括保險公司購置的自用性不動產。為防範集中度風險,針對保險公司投資單一資產和單一交易對手製定保險資金運用集中度上限比例。投資單一固定收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不動產類資產、其他金融資產的賬面餘額,均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5%。

地產航母撐腰,珠江人壽不動產投資踩監管“紅線”被點名

與房地產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不得不說,珠江人壽與房地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在珠江人壽的背後,便是位居2019胡潤全球富豪榜531位、2019胡潤百富榜112位的朱孟依家族,創辦的合生創展曾被王石稱為“中國房地產界真正的航空母艦”。

進一步深挖,2015年獲得不動產投資資格的珠江人壽,從2016年起,便開始大展拳腳,以購買形式,快速將9家地產公司囊入旗下。2016年4月,珠江人壽購入北京金泰嘉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2015年底,珠江人壽購買入上海圓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2016年底將其變為全資子公司;2017年,珠江人壽買入廣東航粵實業有限公司100%股權,同年,上海賢立置業有限公司60%股權也囊入珠江人壽旗下。

更引發市場關注的,是2017年珠江人壽大手筆接連拿下5處萬達資產。工商信息顯示,2017年7月3日、7月5日、7月11日,大同萬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南昌西湖萬達廣場投資有限公司和崇州萬達廣場置業有限公司,單一股東由“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珠江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隨後,9月6日、11月22日,益陽萬達廣場投資有限公司、平頂山萬達廣場投資有限公司也接連進行股權變更。

珠江人壽大步伐進軍佈局不動產的同時,也伴隨著朱孟依家族的身影。舉例來看,在珠江人壽9家地產子公司中,8家為持股100%的全資子公司,對上海賢立置業有限公司則持股60%,但這家公司背後,卻有著朱孟依兒子朱偉航的身影。根據工商信息顯示,2017年,先行進入上海賢立置業有限公司股東行列的是上海珠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撥開層層關聯關係,這家公司的實控人即朱偉航。

有著地產大佬撐腰,珠江人壽生來便底氣十足。數次頻繁大手筆增資實力強勁;依託銀保渠道2014規模保費突破百億;成立第3年便實現盈利,隨後4年持續盈利;投資收益率穩居高位。更重要的是,2015年獲得不動產投資資格後,珠江人壽更是在不動產投資領域大展拳腳,充當著朱孟依家族地產投資的一條支脈。

珠江人壽到底誰在控制?

那麼,熱衷不動產投資,甚至還超比例配置,到底是誰的戰略?朱孟依家族又在珠江人壽話語權幾何?

根據最新償付能力報告顯示,珠江人壽目前股東方有7名:廣東珠江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有30.15%股份為第一大股東;廣東珠光集團有限公司持有20.00%股份;衡陽合創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持有18.96%股份;廣東韓建投資有限公司持有10.30%股份;廣東新南方集團有限公司持有10.30%股份;廣州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有8.50%股份;廣東粵財信託有限公司持有1.79%股份。

我們來層層掀開股東真實面目。

第一大股東廣東珠江投資控股集團,目前法人為朱孟依之子朱偉航;第二大股東廣東珠光集團,法人朱慶伊是朱孟依的弟弟。

第三大股東衡陽合創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法人朱逢才,單一股東湖南珠江合創投資集團,再深入一層穿透,湖南珠江合創投資集團第一大股東豐順縣韓江投資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中6名股東4人朱姓,且持股22%的朱介文,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其為朱孟依的小舅子。

珠江人壽第四大股東廣州韓建投資法人同樣為朱偉航;第五大股東廣東新南方集團法定代表人為朱拉伊,為朱孟依大哥。

如此算來,珠江人壽的股權,有超過90%掌握在朱孟依家族手中。如此高比例控股保險公司,珠江人壽卻一直在公開報告中稱,“無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

買買買,流動性趨緊?

不到3年,9家地產子公司,珠江人壽用於購買股權就花去數十億。當然,保費快速增長的珠江人壽,資金拿來運用是必然操作。但是,對於不動產投資的偏重,卻也引發市場及監管關注。

此前,聯合資信在針對珠江人壽的評估報告中指出,2018年末珠江人壽不動產投資餘額172.35 億元,佔投資資產總額的28.85%,“佔比處於較高水平,且不動產投資期限以5年期為主,資產的流動性及短期變現能力較弱”。

由此,該報告直言,珠江人壽房地產行業投資規模及集中度均處於較高水平,在宏觀經濟下行和強監管的環境下,信託行業違約事件頻發,且房地產行業政策變化易對不動產投資產生影響,投資資產面臨的相關風險值得關注。

更重要的是,珠江人壽“買買買”的同時,也面臨著高額退保的“窘境”。2018年,由於此前在推高規模過程中大量銷售中短存續期產品,隨著監管要求“保險姓保”,加碼保障,珠江人壽近兩年來也開始嚐到“苦果”。2018年,保費收入大幅縮水的珠江人壽,退保金業務支出同比上漲32倍,從2017年的4.1億元,上升至134.89億元。

從珠江人壽近三年的保費收入來看,2016年,原保費收入大幅上漲,達到151億元,但此後逐年遞減,2018年,原保費收入從上年度的102.56億元縮減至42.16億元,同比“縮水”近6成。除原保費下滑外,珠江人壽淨利潤也連續兩年呈下降趨勢,從2016年實現5.38億元的淨利潤,一路下滑至2018年的1.03億元。而據2019年前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這三個季度的淨利潤分別為2151.61萬、13898.89萬、-11629.08萬,合計淨利4421.42萬,以此看來2019年珠江人壽的淨利潤或將再下一個臺階。

如此看來,儘管珠江人壽流動性風險可控,但趨緊,是不爭的事實。

珠江人壽:流動性沒有影響 已整改到位

對於收到監管層處罰涵問題,珠江人壽回應一點資訊稱,此次不動產投資餘額超比例主要是新舊統計口徑造成。

“2019年2季度末不動產餘額按照舊口徑計算並沒有超過監管比例,按照新口徑(包括應計利息等)計算超監管比例幅度很小,且超比例情況未對公司正常經營造成影響。”珠江人壽表示,“自本年3季度起珠江人壽按新口徑計算的不動產資產比例已符合監管要求。今後將進一步加強投資比例管理工作。”

而對於高居不下的退保金,珠江人壽則解釋稱,之前銷售的存續期在1年以上且不滿3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陸續到期。“這屬於計劃之內的正常到期給付,公司均提前做好了現金流的安排,對公司的流動性沒有影響。”珠江人壽說道,“另外,公司累計保費規模逐漸增大及重大賠案增加是賠付支出同比上升的主要原因。為了保持流動性水平合理安全,公司在配置資產時會充分考慮未來的現金流情況,選擇流動性好和可變現性強的投資資產,以期在需要時變現資產滿足流動性需求。”

但針對股權問題,珠江人壽並未做出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