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男子紮根偏遠鄉村22年,既當老師又當“爹媽”

在距離遂昌縣城近100公里的柘岱口鄉中心小校,有位已經紮根鄉村教育二十二年的教師。自1997年參加工作以來,柳成武輾轉三所偏遠農村學校任教,始終甘於奉獻、不畏艱難、敢想敢幹,儘自已所能改善鄉村教育。

  蔡源鄉中心小學是柳成武剛走上教師崗位的第一個任教點,當時學校的校址在現在的蔡相廟,條件簡陋,房屋都是屬於“樓上踩一腳 樓下飄灰塵”的木製結構。“1999年學校遷建了,但是我們老師在老校址繼續住了6年,宿舍樓連熱水都沒有,確實蠻艱苦的。”柳成武笑著告訴記者,那時他仗著自己是小夥子,冬天也是洗冷水澡,氣溫到了零下再去村裡3塊錢一次的浴室洗澡。

遂昌男子紮根偏遠鄉村22年,既當老師又當“爹媽”

  在這樣的條件下,柳成武數年如一日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在蔡源鄉中心小學擔任十多年教導主任的他從不偏愛一位好學生,更不放棄一位差生,學校學生成績在鄉鎮小學中從倒數“猛竄”到前列。“農村裡留守兒童多,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學生的學業基本只能靠老師。”學生缺乏來自家庭的課外輔導,柳成武只能自己“既當老師,又當爹媽”。課堂教學之外,柳成武還需要花費很多心思和精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週一到週五,柳成武白天上課,晚上要輔導學生作業,即使到了週末,還時不時要去家訪,有家難回的柳成武,讓兒子成了“留守”縣城的兒童。

  “以前每到週日爸爸都要去鄉下學校,我捨不得,就拉著爸爸的手睡覺,可是第二天醒來,爸爸就不見了。”今年11歲的柳翊澤回憶起幼時爸爸“消失”的事,依然覺得有些委屈,“我還記得有次爸爸說去隔壁房間整理東西,過了一會兒我去找爸爸,他卻已經走了。那時候我覺得自己讀大班了,不能再哭了,就只讓自己難過了一下。”

遂昌男子紮根偏遠鄉村22年,既當老師又當“爹媽”

  2014年,柳成武被調到應村鄉中心小學任教;2017年,教育局又安排柳成武到柘岱口小學擔任校長。學校一個比一個偏遠,任務一個比一個繁重。“3月初通知我要去柘岱口小學時,我妻子已經有5個月的身孕了,母親又生病住了院,內心也是有猶豫的。”柳成武坦言,他經過短暫的思想鬥爭,便下定決心對自己說:“在哪裡都是教書,那裡的孩子更需要我。”

  就這樣,滿懷熱情的柳成武來到柘岱口鄉中心小學,可首先看到的是長滿野草的操場和良莠不齊的教師隊伍。“當時全校一共有14名教師,有7名是臨近3年內退休的。”讓柳成武更沒想到的是,到任僅3個月,一場大水,把本就破舊的學校衝得“體無完膚”。“那年6月22日那天雨下得特別大,下午放學後,我叫上幾個老師在校門口巡查,5點半我們看到水位上漲,趕緊衝向食堂,組織在吃晚飯的學生撤離到高地。”回憶起當天的情景,柳成武至今心有餘悸,他告訴記者,從開始撤離到他再回學校查看受災情況只用了15分鐘,學校一樓已經全部被淹了,最深的地方都有3米,圍牆也全被衝倒了,晚一分鐘後果便不敢想象。

遂昌男子紮根偏遠鄉村22年,既當老師又當“爹媽”

  大水沖毀了學校,但衝不垮柳成武的頑強鬥志,為確保秋季順利開學,2017年的暑假,他幾乎都“泡”在學校裡,開展災後重建和學校操場建設工作。

  2017年9月1日這天,柘岱口鄉的小學生們發現自己的學校變得不一樣了,被洪水侵蝕後滿目蒼夷的操場變得煥然一新,新購置的設備整齊地擺放在教學樓內。柳成武常常自豪地拿著學校的照片給別人看,不少人還以為這是城裡學校的照片。

遂昌男子紮根偏遠鄉村22年,既當老師又當“爹媽”

  柳成武用行動踐行了堅守農村基層教育的承諾,在他看來,鄉村教育最關鍵的是薪火相傳。幾年來,他引領學校開展的“大山文化”校園文化建設得到全校教師的支持,學校團隊建設得到快速發展,教育教學成績逐年提高。

  作為教師,柳成武覺得自己始終要踐行為人之道,從師之道,而他也正是這樣做的,堅守著三尺講臺辛勤耕耘、開拓創新、默默奉獻。作為校長,在他的心中,學生是天使,他就是為天使修補翅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