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風投大舉出海,通和毓承、高瓴、騰訊,阿里已超37億美元

醫療風投大舉出海,通和毓承、高瓴、騰訊,阿里已超37億美元

近年來,“資本寒冬”一詞不絕於耳,資金收緊、國內理性投資是醫療領域對市場做出的直接反映。

另一方面,中國醫療領域正向向技術創新領域轉移,但由於傳統商業模式與技術侷限,推進緩慢,缺乏優質的投資標。

值此“低谷”時期,各風投企業卻大手筆在海外,將其視為行業融資“熱土”,帶來海外投資高潮。


海外風投、各有千秋

在海外投資領域,我們篩選出4家較有特色的風投企業,包括通和毓承、高瓴資本、騰訊控股、阿里系,共參與34家海外投資,投資金額達到39億美元。

  • 其中投資最多的當屬通和毓承,共15起;
  • 被投企業上市率最高的是
    高瓴資本,投資9家,5家均已上市;

就投資方式而言,有的選擇結伴出資,渠道合併,也有的選擇獨自出資,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國外項目獲取渠道,形成了自己的信息網絡,有能力挖掘出一些曝光度較低的好項目。

  • 高瓴資本投資的國外企業9家有8家有其他國內機構的身影;
  • 阿里系、騰訊控股則較少與國內機構一同投資。

通和毓承:放棄傳統賽道

醫療風投大舉出海,通和毓承、高瓴、騰訊,阿里已超37億美元

通和毓承是毓承資本與通和資本於2017年5月合併而成,是一家專注於醫療健康領域的最大投資機構之一。

目前投資組合中超過50%是生物醫藥類項目,覆蓋的治療領域包括腫瘤、自身免疫、抗衰老、抗感染、眼科、代謝等。

其投資80餘家公司,先後參與了15起國外醫療企業的投融資事件,其中有四家企業醫藥公司IDEAYA Biosiciences、醫藥公司UNITY、腫瘤免疫療法新銳TCR2、生物技術公司Fulcrum均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從投資領域可以看出其在海外放棄了傳統的藥流通和醫療服務賽道,對創新藥有了極大關注,15起海外投資有8家與創新藥有關,佔其國外投融資事件的一半以上。

在國內,近五年,通和毓承孵化培育了包括信達生物、基石藥業、華領醫藥等一批業內有影響力的獨角獸企業。

通和毓承海外風投15筆,總投資金額過13億美元

  • 2016年6月,跟投醫藥公司iTeo Therapeutics,B輪融資7500萬美元;
  • 2017年11月,跟投細胞療法公司Medeor Therapeutics,B輪融資5700萬美元;
  • 2018年1月,領投醫療器械公司NeuSpera,B輪融資2600萬元;
  • 2018年1月,跟投生物技術公司Ultivue,B輪融資2000萬美元;
  • 2018年1月,領投醫藥公司Engine Biosciences,種子輪1000萬美元;
  • 2018年2月,跟投醫藥公司Viela Bio,A輪融資2.5億美元;
  • 2018年3月,領投醫藥公司IDEAYA Biosiciences,B輪融資9400萬美元;
  • 2018年3月,領投醫藥公司UNITY Biotechnology,C輪融資5500萬;
  • 2018年3月,領投
    腫瘤免疫療法新銳TCR2 Therapeutics,B輪融資1.25億美元;
  • 2018年5月,領投醫藥公司Fog Pharma,B輪融資6600萬美元
  • 2018年5月,領投基因檢測公司GEAIL,C輪融資3億美元;
  • 2018年9月,跟投生物技術公司Fulcrum Therapeutics,B輪融資8000萬美元;
  • 2018年11月,領投醫藥公司Kymera Therpeutics,B輪融資6500萬美元
  • 2019年2月,跟投腫瘤休眠的檢測與治療公司HiberCell,A輪融資6075萬美元;
  • 2019年6月,跟投生物技術公司Ultivue,C輪融資2200萬美元......

高瓴資本:尋找增量領域

醫療風投大舉出海,通和毓承、高瓴、騰訊,阿里已超37億美元

作為中國最大的私募基金,在國內醫療投資領域,高瓴資本一直將創新藥、CRO/CMO、眼科、牙科、骨科等領域作為增量賽道。

在創新藥領域,從15年前,高瓴資本就開始滲入國內的創新藥四傑“恆瑞,百濟,信達,君實” ,恆瑞通過二級市場進入,其他三家都是一級市場進入。而高瓴資本還接連投出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基石藥業三家上市企業。

醫療風投大舉出海,通和毓承、高瓴、騰訊,阿里已超37億美元

在創新藥鏟子股 —— CRO/CMO賽道,高瓴資本佈局了中國三家公司: 藥明康德,泰格醫藥,方達控股

眼科、牙科、骨科等領域,高瓴資本,

  • 2018年和2019年兩次通過定向增發大額協議轉讓的方式進入眼科賽道的龍頭企業愛爾眼科
  • 2019年6月進入進入牙科賽道,投資錦欣生殖
  • 2019年9月在港股市場進入了骨科賽道的龍頭愛康醫療......

海外投資,高瓴資本相比其他幾家並不算多,但投資的額度都較大,9家投資中有5家都超過1億美元,其中5家均已上市。

在賽道選擇上,高瓴資本更傾向於“結伴出行”,9家投資中有8家都有其他投資機構的加入,只有對創新藥公司Gossamer Bio的投資沒有國內機構的加入。

高瓴資本海外風投9筆,總投資金額過12.7億美元

  • 2016年12月,跟投創新藥公司Apellis Pharmaceuticals,D輪融資4700萬美元;
  • 2017年11月,跟投創新藥公司Arcus Biosciences,C輪融資1.07億美元;
  • 2018年2月,跟投創新藥公司Viela Bio,A輪融資2.5億美元;
  • 2018年3月,跟投細胞治療公司TCR2,B輪融資1.25億美元;
  • 2018年5月,領投基因檢測公司GRAIL,C輪融資3億美元;
  • 2018年7月,領投創新藥公司Gossamer Bio,B輪融資2.3億美元;
  • 2018年7月,領投基因檢測公司Omniome,B輪融資6000萬美元;
  • 2018年11月,跟投創新藥公司NextCure
    ,B輪融資9300萬美元;
  • 2019年2月,跟投創新藥公司HiberCell,A輪融資6075萬美元......

騰訊控股:押賽道

醫療風投大舉出海,通和毓承、高瓴、騰訊,阿里已超37億美元

騰訊投資的邏輯是“押賽道”,在“互聯網+醫療”每一個細分賽道,都會投資若干家公司。

據初步統計,騰訊在國內醫療領域的投資案例中,

  • 微醫(掛號網)好大夫在線為代表的C端(用戶端)佈局;
  • 醫聯丁香園為代表的D端(醫生端)佈局;
  • 卓健科技為代表的H端(醫院端)佈局;

這些被業界認為是騰訊控股在醫療領域佈下的“三駕馬車”。

騰訊目前參投的醫療投資已能實現“閉環”。另外,騰訊會對參投公司持續孵化晶泰科技、妙手醫生等,均獲得了騰訊多輪投資。

而在海外投資中,騰訊不能算是最早切入的一家,但是卻及時抽手。

從2015年開始對醫療信息化公司Tissue Analytics進行A輪融資,隨後兩年開始密集出手,從2015年的醫療信息化到2017年的基因檢測,再到2018年3月的藥物發現。

騰訊共投資9家企業。但這9家企業都沒有上市或被併購,隨後,騰訊再沒有繼續出手,其投資風格突然發生明顯的轉變。

不僅如此,騰訊在國內的醫療健康領域出手也少的可憐。當然,也有人推測騰訊投資賽道發生轉變,傾向於風頭正盛的運動健康、互助保險領域。

騰訊控股海外風投9筆,總投資金額過10.9億美元

  • 2015年5月,跟投醫療信息化公司Tissue Analytics,種子輪融資75萬美元;
  • 2015年7月,跟投大健康公司HomeHero,A輪融資2000萬美元;
  • 2015年9月,跟投醫療器械公司CliniCloud,種子輪融資500萬美元;
  • 2015年11月,跟投大健康公司Circle Medical,種子輪融資290萬美元;
  • 2016年12月,跟投分子診斷公司Clear Labs
    ,B輪融資1300萬美元;
  • 2017年1月,領投大健康公司Practo,D輪融資5500萬美元;
  • 2017年3月,跟投基因檢測公司GRAIL,B輪融資9億美元;
  • 2017年8月,跟投基因檢測公司Karius,A輪融資5000萬美元;
  • 2018年3月,跟投醫藥公司Atomwise,A輪融資4500萬美元......

阿里系:放長線

醫療風投大舉出海,通和毓承、高瓴、騰訊,阿里已超37億美元

據不完全統計,除去重複計算金額,以及未透露金額,匯率影響,阿里系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合計為387.2億元。

  • 來自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的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為7筆,交易金額約44億元;
  • 來自旗下投資機構雲鋒基金的投資為19筆,合計約245億元;
  • 來自阿里健康的投資為12筆,金額合計約121億元。

相比於國內的大舉風投,阿里系國外相比其他幾家就顯得薄弱,或試水或觀望,只有旗下雲峰基金戰略投資醫藥公司Brii Biosciences,出資2.6億美元。

但是,阿里系下雲峰基金卻率先在海外“押寶”醫藥零售領域,巨資拿下醫療診斷設備商Esaote百勝醫療、雲峰基金

聯合萬東等買下醫療診斷設備商Esaote百勝醫療,出資2.48億歐元。

阿里系一貫最為拿手的風投手法 —— 運營來看,此舉意在以電商邏輯打通業務線,以新零售作為一箇中間媒介來服務B端,吸引C端,盤活整個未來醫療系統,

或許阿里系在放更長的線!

阿里系海外風投1筆,2.6美元,併購2家

  • 2017年12月,雲峰基金買下醫療診斷設備商Esaote百勝醫療,出資2.48億歐元;
  • 2018年5月,阿里健康買下醫療器械及保健平臺Edical Products,出資106億港元;
  • 2018年5月,雲峰基金戰略投資醫藥公司Brii Biosciences,出資2.6億美元;


醫療健康“井噴”,為何資本頻頻出海?

2015年,“健康中國”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7年,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

從近5年國家層面的醫療健康產業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對醫療健康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加,整個外界環境為醫療健康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基礎,也加大了資本在醫療領域風投的信心。

而在醫療健康方面,醫藥領域的動靜無疑最大

包括近幾年2輪“4+7”帶量採購,還有4次醫保目錄,都在肅清藥價亂象。

但醫保基金池總歸有限,一味的降價並不是根本解決辦法,而且對創新藥的撼動效果甚微,如何推動國內新藥研發成為關鍵,而這一領域也早已被風投企業盯上。

但現實卻是,中國的新藥研發歷史尚短,相對於發達國家,國內一批創業公司還略顯年輕。尤其在公司運營管理層面,國內公司與國際公司還有著本質的不同。

所以,中國在醫藥領域的整體研發實力距離國際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 一方面,中國在藥物靶點的自主創新上還相對落後,這與國內研究所、實驗室的科研水平和基礎研究積累相關;
  • 另一方面,從藥企群體結構來看,除了近5~10年海歸回來創立的企業外,其他國內公司在科研能力、人才儲備等方面與跨國公司的差距還很大。

另外從整個醫療領域來看,中國醫療水平相對落後,人均醫療資源匱乏。

大區域來看

  • 歐洲美國是目前最高端的跨境醫療目的地,以科技含量高為主要優勢的治療為主;
  • 亞洲日本、韓國也以特色化、高性價比的醫療美容、輔助生殖等項目吸引全世界的客戶。

相比於目前跨境風投較多的美國、日本、韓國、泰國、德國、印度等國家,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 比如醫美抗衰最熱門的是韓國;
  • 精密體檢日本最有優勢;
  • 重症轉診主要去美國;
  • 低價仿製藥首選印度......

對於中國而言,還有一段路要走!

最後,我們可以根據新三板創新層、結合A醫療市場的市盈率可以看到:

醫療風投大舉出海,通和毓承、高瓴、騰訊,阿里已超37億美元

以上,據推測,對應海外併購標的通常10倍左右的EBITDA估值。

*EBITDA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縮寫,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

誰都清楚這其中存在巨大的性價比差,對於投資機構來說,很難對海外醫療項目不為所動。

醫療風投大舉出海,通和毓承、高瓴、騰訊,阿里已超37億美元

其實內地資本出海風投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全球的風向和技術發展趨勢,從而加深行業理解,這樣也可以把控市場趨勢,迴流內地。

但出海並非一帆風順,相反,更多的是險灘闖關。中國醫療企業海外併購剛剛起步,克服“水土不服”可能是關鍵。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