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說親戚親戚越走就越親,現在過年卻不愛走親戚,原因有四


小時候農村過年很熱鬧,孩子們終於可以撿鞭炮,可以有壓歲錢買自己想買的東西。 初一初二還可以跟隨大人走親戚,和很久不見朋友一起玩兒。 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農村,年味兒淡了,親戚之間不愛來往,過年也自己玩自己的。

以前走親戚會一起聊天,吃飯嘮嗑好不快活,現在則是提著禮物來寒暄幾句,飯都不吃就走了,就像是完成任務。 甚至還有很多人家,連走都懶得走。 那麼現在農村為何會這樣呢?這裡簡單概括了四個原因,來和大家探討一下!

一、農村年輕人過於忙碌 以前的農村,一到冬天基本上糧食莊稼都收進來,農活也大多幹完,農民們沒事兒做有的喜歡做鞋墊,有的喜歡織毛衣,還有的喜歡去別人家閒聊。 到過年那幾天更是自由,可以隨意竄親戚,幾家人很悠閒地坐著聊天、嗑瓜子兒。 反正除了做這些,大家也找不到事情做,走親戚自然成為一件大家願意也樂在其中的事。


但隨著80、90後長大,很多人早早出去讀書、工作,甚至是結婚生子,年輕一輩大多沒什麼交情,除了老一輩們喜歡走親戚,年輕一輩們大多沒有過多來往。 加上年輕人們在外打拼,假期本來就很少。 比如我自己,過年7天假期,往返就要不少時間,真正能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 走親戚浪費時間不說,原本大家都許久不見,大多都在尬聊和寒暄,真的沒意思,當然對走親戚這事兒是不熱衷的。

二、走親戚不再是鬧家常,而是炫耀 以前農村大家都在種地,走親戚無非都在聊這一年來的收成、農作物的長勢、牲口的餵養或者孩子的事情,大家收入都差不多,坐在一起自然覺得親切有的聊。 但現在的農村,坐在一起三句話不對頭問的都是孩子的收入、對象、生娃情況。 自家孩子成才,有好工作收入高什麼的,走親戚自然能挺直腰板。 但如果自家孩子學習不好、工作不穩定、收入不高、沒有對象還沒結婚等等,走親戚就變成自討欺辱的事情,自然不樂意了。

尤其是現在90後,過年一回家就要等待七大姑八大姨的審問,為了不丟父母的臉,要編造自己做著體面的工作,拿著不錯的薪水,甚至還要虛擬出一個對象,以及不久要結婚買房等等計劃。 撒謊誰都累,但不撒謊,走親戚就是去襯托其他同齡人的,自己面子掛不住,父母也抬不起頭。 正因如此,現在農村過年才不愛走親戚,也很反感別人來自己家竄門。 比如我自己,很討厭過年親戚的來往,有時為了躲這些接觸會自己跑山坡上、田地裡玩玩。


三、人情冷漠 農村經常能聽到一句話說,有錢就是親戚,沒錢哪個認你? 農村很世故,有錢的親戚一到過年家家都想買東西去巴結,去竄門。 但沒錢的那家,你買東西去人家走親戚,人家還怕你是來借錢之類的,老遠就跑去躲著。

反過來說,有的親戚給你借了錢不換,自己卻一天天好吃好喝,過年走親戚難免尷尬,很多人自然是走都懶得走。 以前農村大家收入差不多,一個農具可以借來借去,現在農民收入上來了,要用的東西自己都買得起,根本不需要去別人家借。 於是乎,很多人自然沒有來往的必要。 平時都懶得走,過年自然也沒了必要,人情更加冷漠,這也是農村走親戚習俗淡漠的原因。

四、燒錢 過年走親戚不可能空著手去的,怎麼都要買些禮物提著去,雖說不買太貴的,但要走的親戚多的話,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你說有的人家沒必要去,但農村就是這樣,你去了嬢嬢家不去大伯家,肯定是說不過去的。


還有就是,如果遇到人家有小孩子,去竄門肯定是要發壓歲錢的,一個小孩至少要給一百,有的人家有兩三個就是兩三百,多幾個小孩,幾百塊就沒有了。 所以走親戚也是件燒錢的事,錢不好掙,當然不樂意。

現在農村走親戚普遍像完成任務一樣,買些吃的提著,放下禮物就說要走,連飯都不吃。 我自身也是這樣的,總覺得就是去表示一下禮貌而已,留下來吃飯會浪費更多時間,要和親戚說更多話,自己會更加不自在,當然是匆匆走掉好了。 加上工作的確忙,所以也根本沒有時間走親戚了。

以前農村常說:“親戚親戚越走就越親!” 但現在,很多親戚已經沒有走的必要,也真的是走不起來。 互不打擾似乎大家生活得才更舒服,走親戚就變成一個硬性要求,反而讓人不自在。 以前農村大家關注的事情都差不多,現在年輕一輩,在外面從事的行業不同,大家關注的事情也天差地別,自然沒有共同話題可聊,走親戚也成了捆綁,我個人是非常不熱衷的。


有時候會覺得有些可悲,農村少了人情與冷漠的大都市有何區別? 但又很享受自在的生活不願被打擾,所以,能怎麼辦呢? 那麼你們所在的村,過年走親戚的習俗還在麼?對於走親戚這件事,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