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妥!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美方將分階段取消對華產品加徵關稅

談妥!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美方將分階段取消對華產品加徵關稅

博弈兩年,中美貿易摩擦終於迎來實質性進展,北京時間13日晚,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一槌定音,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文本達成,美股三大股指齊漲,市場終於不用被黑色星期五的恐懼所支配。於中美而言,貿易摩擦反反覆覆,傷人又傷己,在被全球化深度裹挾的當下,一份平等互利的貿易協議才是重中之重。兩年來的摩擦給出了最終的答案—“中美關係40年發展演變的最大啟示,就是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才是中美兩國的最好選擇,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深夜官宣

“經過中美兩國經貿團隊的共同努力,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則的基礎上,已就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北京時間12月13日晚23點,在世界的屏息注視下,國新辦新聞發佈會終於公佈了最終結果,反覆了兩年的中美貿易摩擦暫時告一段落。

根據國新辦公佈的聲明,協議文本包括序言、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金融服務、匯率和透明度、擴大貿易、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最終條款九個章節。同時,雙方達成一致,美方將履行分階段取消對華產品加徵關稅的相關承諾,實現加徵關稅由升到降的轉變。雙方約定,下一步雙方將各自盡快完成法律審核、翻譯校對等必要的程序,並就正式簽署協議的具體安排進行協商。

消息公佈後,美股三大股指瞬間短線拉昇,道指短線漲100點,現貨金銀跳水。離岸人民幣兌美元短線上漲,跌幅收窄,現報6.9582。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漲0.35%。

“中美兩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處理兩國經貿關係必須從大局出發,達成經貿協議有利於中美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將在經貿、投資、金融市場等方面產生積極效應。”發佈會上,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如此說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也提到,目前雙方都認識到,擴大中美貿易合作有利於兩國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美貿易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源於中美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而從兩國超大規模經濟和市場看,中美貿易還有很大的潛力。

市場終於等來了最終的官宣,對於全世界來說,中美“握手言和”都是一件喜事。事實上,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在一天前便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有所透露,特朗普稱,中美已非常接近簽署貿易協議,並強調這一消息是雙方都希望看到的。

彼時,消息一出,重磅利好立即引燃市場。美股領漲全球股市,三大股指開盤後大幅拉昇,盤中均觸及歷史新高,亞洲股市也出現普漲的情況,日經225指數漲幅領先,滬港股市雙雙走強,恆生指數漲逾2%,創逾兩個月來最大升幅;上證綜指漲約1.5%,創10月14日以來最大盤中漲幅。

而在1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稱,美國三大股指及歐洲股市普遍上漲,這再次說明,中美通過磋商達成協議符合中美兩國和各方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當時,華春瑩還強調,中方在中美經貿磋商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中方始終致力於通過建設性對話解決和管控中美之間存在的分歧。

選擇這一時間節點“官宣”,自然有其中的深意。12月15日就將是新一輪關稅生效的時間。根據美國政府此前的聲明,如果中美雙方未能在12月15日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方將對價值156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5%的關稅。同時,中方也將對來自美國的商品開始加徵關稅。

協議的具體內容還未公佈,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此前從商務部瞭解到,第一階段協議中,中方將根據國內需要,按照市場化原則,增加自美農產品訂購,以及美方將為此創造良好條件。今年以來,自美進口了一定數量的農產品,包括大豆2000萬噸、豬肉70萬噸、高粱70萬噸、小麥23萬噸、棉花32萬噸。

摩擦彌合

兩年來,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美方的態度也反覆無常。矛盾始於2017年8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特朗普的授意之下,開始發起對華301調查。第二年3月,依據調查結果,美國正式宣佈,計劃對中國6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進口關稅。

2018年7月6日,美國開始對第一批清單上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的進口關稅。與此同時,中國也予以了有力反擊,於同一時間開始對美國5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加徵25%的關稅。

之後,美方陸續宣佈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並將稅率從10%提高到25%。經歷了多輪磋商之後,2018年12月1日,雙方同意停止加徵關稅,並“休戰”90天。

但到今年,美方再次變卦。8月15日,美國政府宣佈,對自華進口的約3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關稅,分兩批自2019年9月1日、12月15日起實施。美方措施導致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升級,極大損害中國、美國以及其他各國利益,也嚴重威脅多邊貿易體制和自由貿易原則。

針對美方上述措施,中方則被迫採取反制措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5078個稅目、約750億美元商品,加徵10%、5%不等關稅,分兩批自2019年9月1日12時01分、12月15日12時01分起實施。

近期,在經過多輪磋商之後,中美之間的貿易往來重現曙光。在10月1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透露,目前,中美雙方正在加緊磋商,爭取就協議文本進行落實。在第十三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結束後,雙方牽頭人共進行了4輪通話。在最新一次的通話中(11月26日),雙方就解決彼此核心關切問題進行了討論,就解決好相關問題取得共識,同意就第一階段協議磋商的剩餘事項保持溝通。

與此同時,美方的態度也轉變明顯,頻頻放出風聲,表示雙方談判進展順利。“他們想要,我們也想要,”特朗普開始承認美國也希望達成協議。此前,他一再辯稱北京比華盛頓更需要達成協議,並稱“不介意等到明年美國大選後再簽署貿易協議”。

美方“服軟”的背後,是企業界對美國經濟的擔憂。當地時間12月11日,美國摩根大通公司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加徵關稅的政策對美國不利,它將會打擊企業和消費者信心。”

就在此前不久,由支持自由貿易美國人聯盟和支持自由貿易農場主聯盟發起的“關稅傷害美國腹地”遊說行動發佈的報告顯示,自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美國政府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的關稅讓美國消費者和企業額外支付了420億美元。

互利雙贏

在聖誕節與中國的春節到來之前,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達成彷彿是一份禮物。如今美國正值假日購物季,但此前的關稅陰影卻始終揮之不去。彼時,消費者們普遍擔心,12月中旬新一輪關稅一旦生效,新增加的成本很可能會推高物價,壓力會直接轉移至消費者身上。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的“黑五”一度被稱為可能是美國消費者最後一個以最優價格囤貨的機會。

上個月末,路透社援引紐約聯儲研究人員公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在今年9月的關稅後,中國輸美商品的價格幾乎無變化,而美國企業和消費者估計每年將承擔約400億美元的關稅成本。而在今年6月,661家美國企業、機構還聯名向特朗普致信一封,其中援引美國智庫全球貿易伙伴諮詢公司數據稱,若美國對中國3000億美元輸美產品關稅上調至25%,加之目前已經生效的關稅部分,總計會讓200萬美國人失業;美國四口家庭平均每戶每年將增加2000美元的開銷;美國GDP體量將降低1%。

“達成協議肯定是一件好事,畢竟與其兩敗俱傷,還不如推進一步。”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如此說道。徐洪才進一步分析稱,如今美國通脹壓力很大,現在已經進入季末,再次嘉盛關稅肯定會對明年產生影響。美聯儲已經暫停降息,說明美國通脹壓力已經上升,通脹壓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加徵關稅,我們加徵關稅,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成本上升,通脹就上來了,而通脹上來美聯儲自然不敢降息。

而對中國而言,徐洪才也分析稱有積極作用,因為目前中國出口較為疲弱,會對就業產生影響,在我們的關稅清單中,也包含從美國進口的大豆、豬肉等,但這些也是我們所需要的,所以這些都是相互影響的,目前來看,時間點很重要,也是為了提振市場的信心,畢竟中美兩個大國在貿易摩擦這方面稍微有所緩解,對全球經濟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稱,時間點方面,12月15日是美國第二輪3000億商品加徵關稅的時間,要是過了15日,特朗普必然要有一個說法。達成協議會對中國的穩增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相對來說中國穩增長還是靠內需,目前中國正在轉型,逐漸轉向內需拉動,雖然美國加徵關稅有影響,但不會造成“致命性”影響,中國經濟主要還是靠自主性,未來中國經濟不能完全寄託於國外市場,國外市場可以利用並且充分利用,但是需要在安全的基礎上利用,不能把飯碗掛在別人的肩膀。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學家之間爆發了一場“保6”之爭,隨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槌定音,指出實現2020年預期目標,要堅持穩字當頭,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要積極進取,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而在12月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認為,要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而在國際視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長江、尼羅河、亞馬孫河、多瑙河晝夜不息、奔騰向前,儘管會出現一些回頭浪,儘管會遇到很多險灘暗礁,但大江大河奔騰向前的勢頭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湯藝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