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有橋可前門大街的五牌樓上為什麼寫著正陽橋三個字呢?


去年年底開始在故宮舉辦的《紫禁城裡過大年》特展上展出了一幅清代宮廷畫家徐揚繪製的《乾隆帝生春詩意圖》,這件尺幅巨大的繪畫作品是根據乾隆皇帝所作的二十首賀春詩的詩意而創作的,畫中描繪了北京城裡多處著名的風景名勝,而畫的起始部分正是從正陽門前的五牌樓展開的。 有圖有故事,遊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請關注旮旯兒的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千餘篇原創照片文字,歡迎閱讀原文轉發。

北京明清兩代城牆南面正中的城門為正陽門,也就是俗稱的大前門。歷史上正陽門箭樓多次被焚燬,但隨後又一次次地重建了起來,而且外觀基本和原來保持一致。但是位於正陽門箭樓前的五牌樓就不一樣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牌樓和最初的區別還是挺大的。資料顯示明代的五牌樓是木質的,清代也基本保持了原貌,正如畫中顯示的那樣,直到民國時才改為混凝土柱子。

我們現在在前門大街看到的這座五牌樓是2008年奧運會前重建的,其外觀參考了很多歷史資料和老照片,是一座五間六柱五樓式的牌樓,這也是為什麼老北京人管它叫五牌樓的原因。現在五牌樓的外觀應該說和民國時期的樣子差不多,但和首圖畫中的牌樓相比牌樓立柱兩側的戧柱不見了,這是在1935年北平實施故都文物整理實施計劃時改建的。


五牌樓是解放後被拆除的,其實在之前五牌樓也曾復建過一次,但是由於當時的條件以及各種因素的限制,那座五牌樓設計的很奇葩,除了兩邊的兩根立柱落地外,中間的四根竟然是懸空的,有些像是垂花門的垂頭。實話說旮旯兒當年很少去前門大街王府井這些地方,只是在聽說這一帶要改造後為了拍些照片才去了幾趟,也才有幸留下了幾張這座牌樓的照片,可以看到當時牌樓中間的匾額上寫的還是前門大街。

如今新建的五牌樓基本上覆原了清末民國時的樣子,正中寫的是正陽橋三字。在清代正陽橋三字是滿文和漢文雙語書寫的,民國後重建時刪除了滿文。有些人可能會納悶兒,在牌樓前後均為平坦的大道,哪裡有橋呢?其實從明代開始,在正陽門箭樓前就建有一座橫跨護城河的正陽橋,而這座牌樓其實是正陽橋的附屬建築,在北京過去像這樣牌樓與橋建在一起的例子還有很多。

當初的正陽橋規模很大,橋身為三拱券洞結構,橋面為三幅結構,中間是柱頭雕有石獅子的漢白玉欄杆。在《乾隆帝生春詩意圖》以及很多古畫中均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五牌樓與前門箭樓之間的正陽橋。


前門大街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開街的,當時旮旯兒還特意趕去看了看熱鬧,但當時只是新建的五牌樓和部分臨街的鋪面完工了,多數買賣商戶都尚未開業,隨後很長一段時間後大街兩邊的店鋪才陸續營業。

自從前門大街開街後,在這條街上陸續舉辦過一些活動,旮旯兒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的元宵節期間在這裡舉辦的上元燈會。這次活動在整條前門大街上佈置了很多組不同造型的花燈,白天還有舞獅、跑旱船等民間花會活動。

其中還有一場仿清皇帝出宮賞花燈表演,雖然節目內容乏善可陳,但是規模應該是近年來最大的一次,之後歷年逢年過節前門大街上雖然也會有一些活動,但是規模都不如2011年的那次大。

雖然說前門五牌樓當年只是正陽橋的附屬,雖然現在的五牌樓只是一座新修的仿古建築,但是每到節假日,牌樓上都會掛上彩燈和橫幅來烘托氣氛,如今的五牌樓已經成為了前門大街的地標性建築。 有圖有故事,遊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請關注旮旯兒的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千餘篇原創照片文字,歡迎閱讀原文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