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觀城縣誌》講訴三代之前,天下分為九州,觀城(今山東省莘縣觀城鎮)一帶屬兗州之域,時明斟觀。夏代,夏啟笛三子武觀封於斟觀,並更名為“斟觀”。商代稱觀國,周代稱觀津。春秋時期,觀屬衛國。戰國時期,觀邑先後為趙國、魏國屬地。秦代,觀邑屬東郡。漢初,實行郡縣制,觀地始建縣,稱畔觀縣,王莽時改稱觀治縣,東漢時更名為衛公國,為周後裔姬常的封地。晉代稱衛縣,南北朝時稱衛國縣,隋開皇六年(586)改稱觀城縣,屬武陽郡,觀地建縣至今已2200餘年,觀城縣之名至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觀城區位圖

月河春瀾

據舊志載,月河在縣城東南隅,稱河,實為池。城內別無明水,只此一處,故人重之。此池形狀如月,大可百畝,池中水長年不竭。每逢春雨初霽,池中不漲,澄清如鏡。春風起處,浪起漣漪。池周多年生柳樹,婆娑樹影,映著一池春水,景色十分宜人,故“月河春瀾”被列為一景。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大禹治水

觀城東門裡路南有一大窪坑。後城牆廢圯,窪坑猶存。坑大十餘畝,常年有水,少見乾涸。據說,坑中原有一井,井上有碑,即為大禹治水鎖蛟處。

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名文命,系黃亮之玄孫,顓頊之外,鯀之子。鯀受堯之命治水無功,被處死於羽山。舜即位後,命鯀之子禹治水,禹勞心焦思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導九河入海,終使水患息蹤,在民間傳說中,大禹善於降龍伏虎,力大無比。有一年,正值大禹為治水奔波之際,忽降大雨,水天相連,百里成災。這時,有一蛟飛臨,這妖物興風作浪,推波助瀾,至使水勢陡增十分。大禹見狀,怒火滿腔,厲聲喝道:"我大禹出生入死,治水多年,眼看河道方通,洪水將平,這妖物又來做弄水患,為害百姓,我豈能容你!"那大禹掄起手中開山巨斧,以泰山壓頂之勢向蛟龍劈來。沒有幾個回合,蛟龍遍體鱗傷,為怯被縛。大禹命人用鐵鎖將蛟龍鎖住,投和一口深井裡,又在井旁豎起一根鐵柱,將鐵鎖牢牢地扣在鐵柱上。傳說這口井就在觀城東南隅的大坑中。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蛟龍

後來,有位官員路過觀城,想看看井中這蛟是真是假,遂命人役從井中往上提鐵鎖。誰知提了半天,井臺上鐵鎖積了大堆,仍無盡頭。後來鐵鏈越來越沉,且帶有斑斑血跡。官員說:"不必再提了。鏈上有血,說明井下有蛟。汙血既出,蛟也無再活之理!"轉身帶領人役離井而去,意忘了把鐵鎖放回井中,他走後不久,只聽井下發出"呼呼"的響聲,頓時井水噴湧而出,流向街巷。人們驚慌萬分,內中有位老者急忙命人將鐵鏈仍下井去,進水才慢慢回落。從此後,再也沒人敢輕易提拉井中的鐵鏈了。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大禹鎖蛟

為使這個惡魔牢牢囚鎖井底,永遠不能翻身作惡。老者又會同眾百姓用一塊極大極厚的石板將井口蓋住,又在石板上立了一通又高又大的碑。後來有人說,這眼鎖蛟井叫"海眼泉",水與海通。當地還盛傳"倒了碑,砸了罐,淹了九州十八縣"之謠。據《觀城縣誌》記載,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大風颳倒了石碑,其夏大水,曹州、兗州、東昌皆受災。

這種傳說與事實的巧合,更使人們對大禹鎖蛟之說深信不疑。

金堤夕照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金堤河

金堤即紫金堤。此堤始築於秦代,因其西起河南孟縣的紫金山,故名“紫金堤”,簡稱“金堤”有固若金湯和重要、寶貴之意。民間有秦始皇跑馬修堤的傳說,故此堤又名為“秦堤”、“秦皇堤”。還有寫作“秦黃堤”,大概源於“秦始皇南修大堤擋黃水”的說法。早期的金堤從今之觀城所在地穿過,朝東北方向伸展,然後折而向北,成為莘縣陽穀的分界線。五代時期周顯德三年(公元965年),自滑縣向東北修堤,將馬陵堤與子路堤接連起來,直到陽穀的張秋鎮,俗稱“新金堤”,後簡稱“金堤”。此後,原金堤漸廢棄,農民取土種田,堤坡漸趨平緩,但至今堤的殘形仍斷續存在,清晰可辨。今之觀城西街地勢高於他處數尺,據說舊金堤遺蹟。登高遠眺,舊堤如龍伏地,蜿蜒而行。堤下染上一抹橘紅,與堤下水光相映,亦成一景。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金堤

龍潭湧浪

據舊志載,古龍潭在觀城東南十三里,馬陵堤之北,大不滿十畝,水卻極深,難測其底,故以潭相稱。大雨時,田野之水皆流入潭,潭滿則順堤流,最後注入範縣的竹口坡。天旱時,潭水亦不枯竭。據民間傳說,潭中有河神,掌一方旱澇,天旱時來求雨,常有靈應。數畝之潭,想以不會有什麼大浪可觀,說“龍潭湧浪”,誇大之詞而已。此潭清初尚存,後漸被淤淺,最終變為窪地。

馬頰分流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馬頰河

據觀城舊志載,馬頰河在觀城東八里,即禹疏九河之一。此說不確。多種史料顯示,不論古馬頰河還是今馬頰河,均不留經觀境。舊志中所說的馬頰河,實際沙河。沙河有四角池(今古云鎮東池、西池附近)發源北流,過夏家溝,經觀城東,匯入南樂來水後,流入朝城縣境,然後折向東北入莘縣,由莘縣城東北,經陽穀界流入聊城境。沙河的流向,與今徒駭河基本一致,估計沙河很可能是今徒駭河的前身。古代文人論事喜歡上掛下聯,不論有沒有淵源,均好張冠李戴地弄出來個淵源來。此處的“馬頰河”即是一例。沙河流經觀城時,有馬家溝、夏家溝等支流匯入,干支分明,故又“馬頰河分流”之說。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馬頰河

竇氏青冢

據舊志載,觀城南八里處有竇冢,今已無跡可尋。關於此墓來歷,舊志上由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漢文帝的皇后竇氏之父少翁曾在觀城南一水潭垂釣,不慎落水而死。竇氏之子景帝即位後,命人填築大墳葬其外祖父,是為竇冢。史書載,竇皇后祖籍觀津縣。觀城西雖曾有過觀津地名,但不是縣。真正的觀津縣在今河北省武邑縣。觀城既非竇皇后祖籍,當然不可能有竇父的墳墓。另一種說法是:南北朝時,北魏曾任冀州刺史的竇瑾,衛國(今觀城)人,死後葬於此地。此說頗為可信。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竇瑾

竇瑾年輕時因為文才學識而知名,從中書博士官升至中書侍郎,賜為繁陽子爵。參與謀劃軍國大事,屢有建樹,晉爵為衛國侯,轉任四部尚書。剛剛平定三秦時,百姓們尚去留不定,任命竇瑾為長安鎮將、毗陵公。他在這裡八年,恩威並施,卓見成效。被升任為殿中都官尚書。太武帝待他十分親密,賞賜很豐厚,隨駕出征蓋吳,平定後,竇瑾被留下鎮守長安。回京後重又為殿中、都官,主管左、右執法。太武帝嘆道:“輔國的賢良,說的就是毗陵公呀。”出任冀州刺史,清廉節儉,謙虛樸實,為當世所稱道。回京後任內都大官。

興光初年(公元454年),竇瑾的女婿鬱林公司馬彌陀被選中應娶臨涇公主,竇瑾教司馬彌陀找託辭推掉。朝廷藉口說他有誹謗詛咒的話,竇瑾和司馬彌陀一同被誅殺,只有他的小兒子竇遵藏起來倖免於難。竇瑾死後葬於祖籍。順理成章。後人將其墓列為桑梓一景,亦屬情理之中。

靈公鶴池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仙鶴湖

即舊志中所說的四角池,沙河即以池為源頭。史載,春秋時期,魏懿公喜養鶴,民間獻鶴者皆有重賞,所養之鶴皆有品位,享俸祿。懿公出遊時,常以車載鶴行於前,號曰:“鶴將軍”。後北狄入侵,懿公急令召兵,百姓說:“鶴既食俸祿,又號將軍,何不令其禦敵?”懿公方悔悟,但為時已晚,終至全軍覆沒,懿公被殺。當時衛都帝丘(今濮陽西南),觀地屬衛,衛懿公曾在今古云一代修池養鶴,池名四角池。今東池、西池村名皆與此有關,八景中說“靈公鶴池”,實應為“懿公鶴池”。靈公在位比懿公晚130多年,舊志記述有誤。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仙鶴湖

據觀城縣舊志記載,山東莘縣古云鎮的沉沙池區是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懿公養鶴之地。東池、西池兩村即以此命名。據傳養鶴鼎盛時,數以千計。有《養鶴》詩為證:“八風舞遙翮,九野弄清音,一摧雲間志,為君苑中禽。”傳說中的衛懿公“嗜鶴加祿”的典故就發生在此地,故以“仙鶴湖”命名。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仙鶴湖溼地風景區

現在的仙鶴湖應該說是一個沉沙池,經過歷史的變遷,黃河改道,它雖然失去了衛國當時風靡一時的群鶴瑤池起舞的蹁躚風姿,如今它就像一個力挽狂瀾的巨人,一手緊握黃河支流金堤河手臂,一手把握徒駭河血脈。沉沙池區文明寨,向東北經聊城、茌平、高唐、禹城、齊河、臨邑、濟陽、商河、惠民、濱縣、沾化12個縣市入渤海。仙鶴湖南北長6.7公里,東西寬1.2公里,佔地3800畝,涉及古云、大張家鎮12個行政村,調蓄水量可達4000萬方。給全縣近百萬畝耕地提供了豐富的水利資源。

東郊牧笛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野豬林

據舊志記載,觀城東係一片草地林莽,人煙稀少,十分荒涼。至宋代仍有參天古樹,樹林幽深,人跡罕至,時有野豬出沒,人稱“野豬林”。傳說《水滸傳》中描寫的魯智深救林沖之野豬林即此地,有樹有草,又近城郭,自然是好牧場,故常有牧童來此放牛。牧童無事,多以竹笛自娛。草地開闊,樹林茂密,笛聲響起,更顯悠揚,天氣晴和是可聞數里,文人聞聲觸景,極易生情,於是“東郊牧笛”便成了一景,被收入縣誌。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魯智深

野豬林位於觀場面東10裡、郭海村北一帶。"枯蔓層層如雨腳,喬枝鬱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此為《水滸》第八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中對野豬林形勢的描寫。野豬林是林沖、魯智深這兩條好漢結下生死之誼的象徵。1958年前這裡曾有一個僅為幾戶人家的野豬林村,舊屬觀城縣在坊堡管轄,後分別遷入附近的朱廟和馬溝村,野豬林村名消失。據說本世紀四十年代,這裡還有茂密的樹林,並常有鳥獸郵沒,令人望而生怵;林中一紅牆灰瓦小廟,廟壁繪有五顏六色的《水滸》故事。

這個鎮 過去是縣,歷史悠久 古有八景 趣味歷史故事多

野豬林碑

《水滸》中所說董超、薛霸從開封解林沖去滄州,按方位正需路過此地。他們離開東京的第五天來到野豬林,按每天走80裡計算,也與現實距離相近。魯智深救了林沖後,就去找張青、孫二孃結夥投奔二龍山,而今十字坡距野豬林只有18里路,可見《水滸》中野豬林與本境的野豬林地理在位置是相吻合的。1992年,祖籍莘縣朝城南街的臺胞趙憲廷先生慷慨捐資,在觀城焦村前的野豬林遺址上立碑一通,以資紀念。

西寺晚鐘

西寺指顯慶寺,寺址在今孟秋寺村。孟秋寺原名為“西營村”,在觀城西約4裡處。顯慶寺建於明崇禎年間。寺內有鍾,撞擊時聲聞數里。觀城縣城偏西,每逢鐘聲響起,縣城內亦清晰可聞,頗有仙韻,“西寺晚鐘”遂成一景。至於西營村為何改名孟秋寺,顯慶寺何時拆毀,志書不載,亦無人傳說。(張丁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