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談方琳,"最年輕科學家",婉拒央視採訪,追求科學巨星

15歲,正是上高一的年紀,而今天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談方琳,卻在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個論壇被稱為是"全球最強大腦"主人公的聚集地,而參加此次會議的65人為諾貝爾獎、拉斯克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全球頂尖獎項獲得者,而談方琳是裡面最年輕的。

下面我們就來深入瞭解一下。


15歲女孩談方琳,

談方琳就讀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她在初中三年級時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獲得了上海市唯一的一等獎和主席獎。當時整個教育界和科學界都為之轟動。而事實上,談方琳已經是第二年獲得"最年輕科學家"的稱號了。


15歲女孩談方琳,


談方琳的父母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教師,父親是數學教授,談方琳從小便受父親影響對數學十分感興趣,在小學時期便參與了數學競賽。談及自己的補習班,她說自己想要多學習一些知識,覺得佔用大量時間刷題太浪費時間了。


15歲女孩談方琳,


在她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對數論方向更感興趣,但父親不研究這個方向,於是聯繫了一個教授來輔導她。在教授有研討會的時候她也會跟教授一起,後再在這位教授的引導下,她翻閱了《美國數學月刊》上的文章,研究解決了加拿大數學家在2013年提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15歲女孩談方琳,


而在會議上,談方琳與吉羅·麥森伯克,光遺傳學創始人請教:"您好,在您看來做課題最重要的個人品質是什麼?"吉羅教授告訴她:"對於研究者來說,在研究遇到困難與瓶頸的時候,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一切重新來過也沒什麼,你要知道失敗要比成功多很多。"

"這個回答對於我來說很有啟發,我最近在研究一個課題將近兩個月沒有取得進展了,感覺有些喪氣。"聽到教授說的她意識到遇到瓶頸要勇於克服,更要堅持下去。


15歲女孩談方琳,


而談方琳一家也是十分低調,曾在現場央視記者提出想要佔用她30分鐘的時間做一個採訪,她拒絕了,她表示這只是自己嘗試做了一個小課題,這不夠炫耀的,自己也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她還表示自己更喜歡追科學巨星,與其他科學家相比,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在以後的學習中還會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


而談方琳的家庭教育也沒有給她很大的壓力,她的父母相信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學習比給孩子增加補習班重要的多。他們更希望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快樂的,只有孩子快樂了,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


這對於許多父母都是一種啟發,父母應該尊重自己的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可能喜歡舞蹈、音樂、繪畫等等,家長要好好引導孩子,讓孩子把愛好或興趣發展成特長。就拿繪畫來說吧,如果父母覺得報興趣班太麻煩,其實可以通過一些少兒在線美術的教育平臺,讓孩子得到1對1的美術指導。


15歲女孩談方琳,


據透露,談方琳在初中的時候有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放學後回到家在門口呆了很久,爸爸在看到後也猜到了,馬上下樓和女兒一起打起了球,打累了便帶女兒去吃飯,果然女兒的心情好轉了起來,鬱悶的情緒一掃而光。第二天精神飽滿的去上學了。


此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教育不是功利性的,考試和成績不是一切。只有培養孩子興趣才是教育的根源,沒有哪個優秀的孩子是被父母逼出來的,都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對孩子因材施教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