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黃土地40多年 只為老區果業發展

雖然已進入寒冬,但延長縣的果農們卻依然熱情不減,正在為果樹冬季管理忙碌著。

蘋果產業已成為延長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群眾說,這都要感謝一位古稀老人——高級農藝師、原延長縣果樹局局長董思孟。在果農們的心中,“董思孟真能行”。

紮根黃土地40多年 只為老區果業發展

響應號召到老區 一心為民謀發展

董思孟的老家在江蘇省豐縣。1963年,他考入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1970年,學成畢業的他積極響應黨中央支援老、少、邊的號召,毅然選擇到陝北革命老區,被分配到延長縣農業局工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延長縣的農民依然徘徊在貧困線上。董思孟瞭解到,許多農民辛苦勞作一年,也只能填飽肚子,看病沒錢,孩子上學困難,這讓董思孟心裡很不是滋味兒。幫群眾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成了他的心結。

1985年,董思孟經過多年反覆調查研究得出結論,認為延長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土地廣闊,土層深厚,耕性良好,光照充足,是蘋果、梨、葡萄等水果的最佳適生區。他當即對全縣發展蘋果、梨、葡萄等水果產業進行了論證,制定了果業發展規劃,並向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東部栽植梨棗、中西部發展蘋果、溝川栽培葡萄”的開發格局,被縣委、縣政府採納。

然而,當時的延長縣經濟困難,新產業舉步維艱。於是,董思孟決定自己育苗。

杜梨籽是梨的最優良砧木種子。到了秋天,董思孟就深入黑家堡鎮楊家灣村,帶領村民漫山遍野地去採摘選取飽滿的杜梨籽,經過晾置、翻攤、搓洗、選種、加工等多道程序後進行種植。待次年出苗後,他又從安徽省碭山縣選購酥梨果芽進行嫁接培植。

培植的每個環節,董思孟都親自動手,嚴格把關。特別在採種和芽接階段,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忙碌,與農民“泡”在一起,與他的育苗基地“形影不離”,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撫育樹苗。

由於長時間的戶外工作,董思孟的手皸裂出血,但他不叫疼;腰累得直不起來了,他也不喊累。育苗的關鍵時期他兩個月沒回家,等回到家時,妻子打趣地問:“‘泥腿把子’還能記得這個家嗎?”

辛勤的付出終於迎來了豐收。他新育的苗木經過示範推廣,已變為枝頭的累累碩果,帶動黃河沿岸的三個鄉鎮建成酥梨生產基地1.16萬畝。1996年,國家扶貧團組織專家對黃河沿岸優質梨開發進行鑑定,認為這裡的酥梨在技術上已達到同類地區的先進水平,在樹體結構和水土保持方面都有了新的創舉,併為黃河沿岸特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找到了有效途徑。同時,產品不僅色、香、味、形可與原產地相媲美,含糖量還高出約3%。因此,董思孟榮獲“國家科委科技扶貧服務獎”。

在董思孟的推動下,延長縣的“酥梨基地”和“蘋果基地”建起來了。經過多年的努力,延長縣的產業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以梨果為主的綠色產業迅速崛起。如今,全縣30餘萬畝的蘋果、2萬餘畝的梨、近萬畝的葡萄,讓廣大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不辭勞苦推技術 奉獻餘熱促發展

董思孟曾說:“選擇了這份事業,就必須盡心盡力。”也許正是這份責任和使命,才使得他一路拼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梨果產業發展起來了,董思孟又投身到果樹的科學化管理、品種改良和果農的技術推廣上。全縣新建一片果園,他都密切關注,從栽植、定杆,到施肥、噴藥、拉枝、整形,他比果農還操心,不同的品種,他都摸準了生長習性和管理方法。董思孟還不定時地深入各個果園,做科學技術指導,讓每一棵果樹都能茁壯成長。

對延長縣來說,乾旱是制約果樹發展的主要因素。常年乾旱使果樹幼苗不易成活,落花落果嚴重,果形變小,直接影響到果品的質量產量。於是,董思孟就從旱作栽培入手,在建園質量、栽植技術、套袋施肥等方面研究,攻克了這個難題,為黃土高原乾旱地區果樹栽培管理探索了新途徑,進一步提高了果園質量。

在技術推廣上,董思孟頗為慎重。一有新型技術,他就在黑家堡、七里村、安溝、張家灘等鄉鎮,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設立試範點,並且通過他親自反覆試驗、記錄、對比、示範,確認收效良好後,再進行大面積推廣。

果樹管理技術環節多而複雜,從栽植建園,到初花初果,再到豐產優質,不同時期的管理,從地下土肥水,到地上光照溫度樹體,每個環節,都有嚴格要求。對於每一個品種,董思孟都總結出了一套“果樹經”,為了把這些“果樹經”儘快地傳授給果農,他編寫了《蘋果栽培技術要點》《優質梨栽培技術》等技術資料20餘冊,自費印刷,免費發放給果農,並專程到果園中,給果農們手把手地傳授。

1998年,董思孟離崗。縣上組建了果業協會,當時主管農業的副縣長找到他說:“延長的果業發展需要你,廣大的果農也需要你。”對董思孟來說,他也放心不下剛起步的延長縣梨果產業。從縣果業協會到縣老年科技工作協會,他至今還把時間和精力都傾注在他所熱愛的事業上。“我總覺得這份事業在鞭策著我,成千上萬的果農在呼喚著我。”董思孟說。

2000年至2004年,董思孟又在果品改良上狠下功夫,建起了“名優水果苗木繁育中心”。從四川、山東、遼寧、河南等地引進國內外新優品種38個,其中蘋果和梨品種16個。通過高接換頭,並觀察生長、結果習性和品種特性,經過4年的時間,他選出了適宜延長縣發展的早、中、晚質優蘋果品種8個、梨品種6個,同時,他對桃、杏、李、棗、葡萄等樹種進行試栽觀察選優,廣泛推廣。幾年來,董思孟培育新品種果苗50餘萬株,不僅豐富了延長縣的水果品種,也為該縣梨果品種結構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多年來,董思孟幾乎跑遍了全縣的每一個村子,每一片果園,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與廣大果農和鄉村幹部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幹在一起。每年冬春季,他都堅持深入鄉村果園,義務開展30多場修剪技術培訓。為了給縣上發展果業的決策提供支撐,他先後撰寫了15篇調研報告,其中《南溝能變,何其不能變》《延長縣果業發展的調研》等受到縣委領導的高度重視。他先後27次獲得了省市縣的表彰獎勵,並於2000年獲“延安市勞動模範獎章”,2002年獲“陝西省勞動模範獎章”。

如有問題找老董 老董替你解憂愁

在延長縣的鄉村,提起董思孟,果農們總會說:“有問題找老董,老董替你解憂愁。”

鄭莊鎮南溝村有果園800多畝,但不少果農都不懂管理技術。多年前,村裡的果樹發生大面積凍害,以為得了壞死病的果農一時間亂了方寸,紛紛撬開樹皮,查看病情。董思孟聞迅趕來,仔細查看後,確診為凍害,他及時告知村民不要驚慌,並給群眾傳授果園管理知識、做實地指導。董思孟走到哪裡,村民就跟到哪裡,渴求知識的熱情深深地感動了董思孟。從此,董思孟便與南溝村結緣,每年都要去南溝六七次,給果農們講課培訓。有時計劃辦3天的培訓班延長到7天,直到夜深人靜,還有不少果農圍著他探討果樹優質高產的修剪方法。

2000年,七里村鎮管村的果農劉志傑在秦冠樹嫁接富士後,發現了芽變。董思孟實地查看後眼前一亮:“這可以為延長縣選育一個新的地方品種啊。”新品種不僅可以促進果樹更新換代,更減少了外地引進品種花費和繁育適應的過程。於是,他不斷地嫁接、選優,再嫁接、再選優,就這樣,經過13年的繁殖培育,終於培育出了新品種。該品種於2013年經陝西省果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正式定名為“延長紅”,延長縣終於培育出了專屬自己的地方新品種。之後,董思孟親自育苗50畝,出圃果苗25萬餘株,按縣域重點科技項目,在縣內大面積推廣種植,並編寫了《“延長紅”蘋果栽培技術手冊》發放給廣大果農。

蘋果患了腐爛病,就如人患了癌症一樣可怕,最後只能挖掘焚燒填埋,這個問題多年來無人能攻克。對此,董思孟一直在研究著各種方法,思索著良策。經過試驗,他終於在選用ETS生物科技進行綜合防治蘋果腐爛病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受到了時任國家病蟲害研究室主任曹克強教授的肯定。隨後,他儘快地將此技術在全縣推廣,使大批被判了“死刑”的果樹“復活”了。果農們由衷地說:“董思孟真能行。”

黃河沿岸羅子山安河一帶有栽植紅棗的傳統,但因陰雨倒致嚴重的紅棗裂果災害,造成紅棗減產或絕收。董思孟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集中精力,用3年的時間做生物菌劑防紅棗裂果試驗觀測,並於2013年通過生物菌劑葉面噴灑和土壤施肥技術,有效提高了紅棗的內在成份,增強了紅棗防裂效果。實實在在地為果農減少了損失,增加了收入。

董思孟上街辦事,常常一走就不見人,因為時不時有果農攔住他,問他各種技術問題。面對大家的提問,他總會耐心地一一解答。一些問題超出他所涉及的領域,但他又不忍拒絕,就趕緊回家翻閱資料、上網查詢,想盡辦法也要給果農一個滿意的答覆。

40多年來,董思孟紮根黃土地,情繫老百姓,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光,發一分熱。他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延長縣梨果產業發展貢獻力量,助推山區百姓脫貧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