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黄土地40多年 只为老区果业发展

虽然已进入寒冬,但延长县的果农们却依然热情不减,正在为果树冬季管理忙碌着。

苹果产业已成为延长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群众说,这都要感谢一位古稀老人——高级农艺师、原延长县果树局局长董思孟。在果农们的心中,“董思孟真能行”。

扎根黄土地40多年 只为老区果业发展

响应号召到老区 一心为民谋发展

董思孟的老家在江苏省丰县。1963年,他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1970年,学成毕业的他积极响应党中央支援老、少、边的号召,毅然选择到陕北革命老区,被分配到延长县农业局工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延长县的农民依然徘徊在贫困线上。董思孟了解到,许多农民辛苦劳作一年,也只能填饱肚子,看病没钱,孩子上学困难,这让董思孟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帮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成了他的心结。

1985年,董思孟经过多年反复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延长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广阔,土层深厚,耕性良好,光照充足,是苹果、梨、葡萄等水果的最佳适生区。他当即对全县发展苹果、梨、葡萄等水果产业进行了论证,制定了果业发展规划,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东部栽植梨枣、中西部发展苹果、沟川栽培葡萄”的开发格局,被县委、县政府采纳。

然而,当时的延长县经济困难,新产业举步维艰。于是,董思孟决定自己育苗。

杜梨籽是梨的最优良砧木种子。到了秋天,董思孟就深入黑家堡镇杨家湾村,带领村民漫山遍野地去采摘选取饱满的杜梨籽,经过晾置、翻摊、搓洗、选种、加工等多道程序后进行种植。待次年出苗后,他又从安徽省砀山县选购酥梨果芽进行嫁接培植。

培植的每个环节,董思孟都亲自动手,严格把关。特别在采种和芽接阶段,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与农民“泡”在一起,与他的育苗基地“形影不离”,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树苗。

由于长时间的户外工作,董思孟的手皲裂出血,但他不叫疼;腰累得直不起来了,他也不喊累。育苗的关键时期他两个月没回家,等回到家时,妻子打趣地问:“‘泥腿把子’还能记得这个家吗?”

辛勤的付出终于迎来了丰收。他新育的苗木经过示范推广,已变为枝头的累累硕果,带动黄河沿岸的三个乡镇建成酥梨生产基地1.16万亩。1996年,国家扶贫团组织专家对黄河沿岸优质梨开发进行鉴定,认为这里的酥梨在技术上已达到同类地区的先进水平,在树体结构和水土保持方面都有了新的创举,并为黄河沿岸特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找到了有效途径。同时,产品不仅色、香、味、形可与原产地相媲美,含糖量还高出约3%。因此,董思孟荣获“国家科委科技扶贫服务奖”。

在董思孟的推动下,延长县的“酥梨基地”和“苹果基地”建起来了。经过多年的努力,延长县的产业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以梨果为主的绿色产业迅速崛起。如今,全县30余万亩的苹果、2万余亩的梨、近万亩的葡萄,让广大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不辞劳苦推技术 奉献余热促发展

董思孟曾说:“选择了这份事业,就必须尽心尽力。”也许正是这份责任和使命,才使得他一路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梨果产业发展起来了,董思孟又投身到果树的科学化管理、品种改良和果农的技术推广上。全县新建一片果园,他都密切关注,从栽植、定杆,到施肥、喷药、拉枝、整形,他比果农还操心,不同的品种,他都摸准了生长习性和管理方法。董思孟还不定时地深入各个果园,做科学技术指导,让每一棵果树都能茁壮成长。

对延长县来说,干旱是制约果树发展的主要因素。常年干旱使果树幼苗不易成活,落花落果严重,果形变小,直接影响到果品的质量产量。于是,董思孟就从旱作栽培入手,在建园质量、栽植技术、套袋施肥等方面研究,攻克了这个难题,为黄土高原干旱地区果树栽培管理探索了新途径,进一步提高了果园质量。

在技术推广上,董思孟颇为慎重。一有新型技术,他就在黑家堡、七里村、安沟、张家滩等乡镇,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设立试范点,并且通过他亲自反复试验、记录、对比、示范,确认收效良好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果树管理技术环节多而复杂,从栽植建园,到初花初果,再到丰产优质,不同时期的管理,从地下土肥水,到地上光照温度树体,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对于每一个品种,董思孟都总结出了一套“果树经”,为了把这些“果树经”尽快地传授给果农,他编写了《苹果栽培技术要点》《优质梨栽培技术》等技术资料20余册,自费印刷,免费发放给果农,并专程到果园中,给果农们手把手地传授。

1998年,董思孟离岗。县上组建了果业协会,当时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找到他说:“延长的果业发展需要你,广大的果农也需要你。”对董思孟来说,他也放心不下刚起步的延长县梨果产业。从县果业协会到县老年科技工作协会,他至今还把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他所热爱的事业上。“我总觉得这份事业在鞭策着我,成千上万的果农在呼唤着我。”董思孟说。

2000年至2004年,董思孟又在果品改良上狠下功夫,建起了“名优水果苗木繁育中心”。从四川、山东、辽宁、河南等地引进国内外新优品种38个,其中苹果和梨品种16个。通过高接换头,并观察生长、结果习性和品种特性,经过4年的时间,他选出了适宜延长县发展的早、中、晚质优苹果品种8个、梨品种6个,同时,他对桃、杏、李、枣、葡萄等树种进行试栽观察选优,广泛推广。几年来,董思孟培育新品种果苗50余万株,不仅丰富了延长县的水果品种,也为该县梨果品种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董思孟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每一个村子,每一片果园,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与广大果农和乡村干部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每年冬春季,他都坚持深入乡村果园,义务开展30多场修剪技术培训。为了给县上发展果业的决策提供支撑,他先后撰写了15篇调研报告,其中《南沟能变,何其不能变》《延长县果业发展的调研》等受到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他先后27次获得了省市县的表彰奖励,并于2000年获“延安市劳动模范奖章”,200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奖章”。

如有问题找老董 老董替你解忧愁

在延长县的乡村,提起董思孟,果农们总会说:“有问题找老董,老董替你解忧愁。”

郑庄镇南沟村有果园800多亩,但不少果农都不懂管理技术。多年前,村里的果树发生大面积冻害,以为得了坏死病的果农一时间乱了方寸,纷纷撬开树皮,查看病情。董思孟闻迅赶来,仔细查看后,确诊为冻害,他及时告知村民不要惊慌,并给群众传授果园管理知识、做实地指导。董思孟走到哪里,村民就跟到哪里,渴求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董思孟。从此,董思孟便与南沟村结缘,每年都要去南沟六七次,给果农们讲课培训。有时计划办3天的培训班延长到7天,直到夜深人静,还有不少果农围着他探讨果树优质高产的修剪方法。

2000年,七里村镇管村的果农刘志杰在秦冠树嫁接富士后,发现了芽变。董思孟实地查看后眼前一亮:“这可以为延长县选育一个新的地方品种啊。”新品种不仅可以促进果树更新换代,更减少了外地引进品种花费和繁育适应的过程。于是,他不断地嫁接、选优,再嫁接、再选优,就这样,经过13年的繁殖培育,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种。该品种于2013年经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正式定名为“延长红”,延长县终于培育出了专属自己的地方新品种。之后,董思孟亲自育苗50亩,出圃果苗25万余株,按县域重点科技项目,在县内大面积推广种植,并编写了《“延长红”苹果栽培技术手册》发放给广大果农。

苹果患了腐烂病,就如人患了癌症一样可怕,最后只能挖掘焚烧填埋,这个问题多年来无人能攻克。对此,董思孟一直在研究着各种方法,思索着良策。经过试验,他终于在选用ETS生物科技进行综合防治苹果腐烂病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受到了时任国家病虫害研究室主任曹克强教授的肯定。随后,他尽快地将此技术在全县推广,使大批被判了“死刑”的果树“复活”了。果农们由衷地说:“董思孟真能行。”

黄河沿岸罗子山安河一带有栽植红枣的传统,但因阴雨倒致严重的红枣裂果灾害,造成红枣减产或绝收。董思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集中精力,用3年的时间做生物菌剂防红枣裂果试验观测,并于2013年通过生物菌剂叶面喷洒和土壤施肥技术,有效提高了红枣的内在成份,增强了红枣防裂效果。实实在在地为果农减少了损失,增加了收入。

董思孟上街办事,常常一走就不见人,因为时不时有果农拦住他,问他各种技术问题。面对大家的提问,他总会耐心地一一解答。一些问题超出他所涉及的领域,但他又不忍拒绝,就赶紧回家翻阅资料、上网查询,想尽办法也要给果农一个满意的答复。

40多年来,董思孟扎根黄土地,情系老百姓,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他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延长县梨果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助推山区百姓脱贫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