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宋代,是一個文化豐盛且美的時代,宋詞美、宋畫美、器具美,流傳至今的瓷器,價值連城,而總與某個名窯有關。

有關宋代名窯,我們或許聽過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建窯…許多名詞,如不瞭解其中內涵,聽多了,人也被繞暈了。

名窯有兩個說法。

一則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

二則八大窯系:北有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南有景德鎮窯系、龍泉窯系、建窯系、越窯系。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五大名窯之說,源於古文獻記載,始見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

八大窯系,是基於考古發現和窯址考察的現代說法,指的是品種、工藝相似的一個“類型”。

一般來說,被稱為“窯系”的為民窯。一類瓷器受歡迎,市場就會競相仿燒,由此形成一個系列。

如果專為宮廷燒造,如官窯、汝窯、哥窯等窯口,有官方派人管理,不能在市場上流通,也就不能成系。

當然過程中會有變化,比如有的民窯也做貢品,如定窯和鈞窯。

五大名窯

一、汝窯

北宋時期主要代表瓷器、五大名窯之首,因產於汝州而得名。後因宋金戰亂失傳,傳世品極少。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二、官窯

是南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製的瓷器,在當時俗稱“官窯”。官窯,毛公洞第一(今揚州一帶)。“官窯”作為特指,僅南宋一朝。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

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造型莊重大方。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三、哥窯

傳世哥窯的窯址無蹤可覓,對其性質及年代一時難有定論。而“龍泉哥窯”其燒造年代為南宋中晚期,產地為浙江龍泉。

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四、鈞窯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宋徽宗時期,曾在河南近禹州市內古鈞臺附近設置官窯,專門燒製御用瓷,故名。

傳統鈞瓷瑰麗多姿,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類翠似玉賽瑪瑙,有巧奪天工之美。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而獨樹一幟。至今無人能仿造。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五、定窯

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野北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

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八大窯系

一、定窯系

源起及特色:見上文“定窯”。

作為窯系,其他仿燒的窯場包括:今山西境內的平定窯、陽城定窯、介休窯,以及四川彭縣窯等。


二、磁州窯系

源起: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後世仍繼續燒製,流傳下來的遺物較多。

區域:邯鄲之外,河南、山西多地,山東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窯場都燒製類似瓷器。

特色: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其中白地黑花(鐵鏽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突破了當時五大名窯的單色釉侷限,運用了數十種的裝飾技法。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三、耀州窯系

源起: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治,故名。始於唐代,終於民國。北宋鼎盛,為朝廷燒造“貢瓷”。

區域:起源地之外,襄括了河南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內鄉大窯店窯等多個窯場。

特色: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四、鈞窯系

源起及特色,見上文“鈞窯”。

金元時期形成鈞窯系,在河南,另有汝州、郟縣、許昌、新密等多地,河北、山西多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分佈窯場。

五、景德鎮窯系

源起:誕生於今江西省景德鎮,故稱,實際上由數個窯口組成。始燒於唐,清後至民國凋零,如今有新發展。窯系形成於宋代。

區域:以楊梅亭窯、石虎灣窯、黃泥頭窯最早,均為五代時期。另在江西吉安、安徽、福建、廣東、湖北等地有窯場。

特色:主要生產青白瓷,胎體潔白細膩,既輕且薄,釉色似雨過天晴,瑩潤素雅。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六、龍泉窯系

源起: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

區域:除龍泉當地外,今浙江慶元、遂昌、雲和等縣,以及江西吉安永和窯、福建泉州碗窯鄉窯,都燒造龍泉風格的青瓷,形成龍泉窯系

特色:瓷器胎為灰白色,堅緻細膩,釉色乳濁,以粉青和梅子青最具魅力。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七、建窯系

源起: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窯址有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山、營長乾等處。創燒於晚唐五代, 歷宋、元、明、清四代。

區域:僅福建區域內,就有數十座窯口仿燒建盞。江西、浙江、四川、山西等地也有效仿。

特色:胎體厚重堅緻,胎色紫黑。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色上濃下淡,美觀別緻。器物以碗盞為多,口大足小,形如漏斗。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八、越窯系

源起:以浙江餘姚上林湖一帶為中心。該地區東漢時已能燒出成熟的瓷器,從唐五代起成為著名青瓷產地,“秘色瓷”為宮廷專用御器,北宋中期走向衰落。

區域:包括紹興、上虞、餘姚、寧波等地的青瓷窯。

特色:宋代越窯瓷釉色青綠、勻薄透明,器型仿金銀器,纖巧優美,多有新風格。


定窯、鈞窯、哥窯、景德鎮窯…有關宋代名窯,這裡有最清晰的解讀

圖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