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通寶”——清錢收藏之上選品

收藏“雍正通寶”

清世宗雍正年間(1723-1735)所鑄制錢按順治四式滿文錢造。面文"雍正通寶"楷書直讀,錢背面滿文,有泉、源、浙、武、福河、昌、雲、蘇、南、廣、『陝、合、黑黔、濟,安、晉、桂、川、現共20局鑄錢。

雍正錢形制規整而精美,規格統一,在歷代清錢中居少而精的地位,可見雍正錢法嚴謹。小平錢直徑26毫米,厚1.2毫米,傳世珍品為一種貴州寶黔局大樣錢,形制類折二,甚罕見。雍正朝控制極嚴,民間仿製極少。在雍正執政初年有民間鑄錢,形小,銅、鉛質,鑄錢者均被處極刑,遂絕!

“雍正通寶”——清錢收藏之上選品

雍正通寶,是繼清順治、康熙後的第三代清錢幣,也是不論與前相比還是與後相比,相對數量最少、版式最簡的一種制錢,但是由於其規範、精整,個別局鑄的雍正通寶一般直徑竟在28毫米左右,開小平錢幣之巨的先河,文字也空前的工整和統一。

雍正通寶面文楷書,直讀,背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滿文紀局,有泉、源、浙、武、河昌、雲、蘇、南、安、黔、現、濟、晉、臺、川等。雍正錢按順治四式造,形工整,規格統,一般徑在2.6~2.8釐米之間,重3.6~4.5克。存世尚有寶黑今折二大錢,徑3.1釐米,合背錢亦稀少。

雍正通寶因諸多優點一直為錢幣收藏愛好者所珍愛,按錢局和版式分類進行收與研究,有關雍正通寶的許多精彩的文章不亞於對其他任何種清錢或古錢幣的論述。

雍正通寶沿康照四十ー年(1702)制,錢重錢四分,力求精美標準,大小分二類,大錢與"康照通寶"大錢相仿,小錢直徑2.4釐米。省一局的政策最終得以實現後,私鑄情況也隨之有所減少。後來西北戰事擴大,西南邊境也發生叛亂,戰事頻起,雍正十一年(1733),再次實行銅錢減重,変為每文錢二分,而後清朝百餘年制錢重量要求沒有變化。

“雍正通寶”——清錢收藏之上選品

雍正通寶單以其小平制錢而言,始鑄於雍正元年(1723),由於雍正在位僅13年,不僅比康熙在位61年時間上差很多,比起順治在位的18年也不及,而且順治作為清朝開國皇帝,其鑄錢受社會變化的影響,不斷變換面孔,形成了多種格局的錢幣,而雍正通寶作為盛世之後的錢幣自然無須多慮,也就省去了許許多多的變化,但對於收藏家來說卻是不幸。

雍正朝貨幣制度

順治、康限時期,銅價貴,鑄錢成本超過了錢幣本身的價值,為穩定商品貨幣市場的銅錢價格、順治、康熙兩朝對鑄錢制度不斷進行改革,但無論是改變銅、鉛配鑄比例,還是增減銅錢鑄重,這些改革措施都因鑄錢用銅的缺乏和銅價的高漲而失去意義。降低鑄錢成本,商品市場的銅錢價格立即大幅下降,造成商品貨幣市場經濟秩序的混亂;提高鑄錢成本,銅錢價格很快上揚,但各鑄錢局虧損嚴重,鑄錢業面臨嚴重危機。清代鑄錢業處於兩難抉擇之中,銀錢比價波動成為困擾當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一大難題。雍正皇帝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鑄幣制度進行全面改革的。

雍正五年(1727)定以銅鉛各半配鑄制錢《清朝文獻通考》對這一制度的實行作了這樣的解釋:"是年,寶泉、寶源二局照例配鑄,其雲南各局及同後所開之貴州局、四川局,以銅質高低不ー,加之沙水異益,仍以銅六鉛四相配,至乾隆五年改鑄青錢,始照京局一例配鑄。"即除雲南、貴州、四川省以外,全國其他各局普遍以銅、鉛對半配鑄。

“雍正通寶”——清錢收藏之上選品

嘉慶、道光時期成書的貨幣史資料《銅政便覽》,對雲南省各局銅鉛比例作了這樣的記載:

"雍正五年,仍以銅六鉛四配鑄,……乾隆六年十二月,改為四色西配鑄,每百斤用銅五十斤,白鉛四十三斤八兩,黑鉛三斤八兩,錫三斤。"說明雲南各鑄錢局最終是在乾隆六年(1741)實行銅、鉛對半配鑄。

這一記載與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內閣題本》關於貴州省局實行銅、鉛對半配鑄的時間完全致。"黑今省改鑄貴錢,前因各匠役初行試鑄未能體驗火候,以致對配鼓鑄每多折耗,今選擇諳煉匠役,督同親試,細察火色,照依京局對西配之例,學習試鑄。近日各爐鑄出錢文,最未能盡免折耗,然亦能大概完好,定於乾隆六年十二月初一日,即依京局銅鉛配對鼓鑄,以免虛雍正皇帝進行幣制改革時,將銅六鉛四改為銅五鉛五西配鑄,後來各朝都按這一比例鑄錢。

至少在鴉片戰爭以前,各鑄錢局從未將銅的比例降至五成以下。銅、鉛對半配鑄,這是鑄錢用銅的底線,用銅低於五成,鑄出銅錢擲地即碎,無法流通。雍正皇帝鑄幣改革的另一箇中心內容是降低錢文鑄重。

雍正皇帝即位後,認為"鼓鑄錢文,專為便民利用,銅重則滋銷燬,本輕則多私鑄,原宜隨時更定,籌劃變通,斯可以平錢價而杜諸弊把改革銅錢鑄重作為穩定銅錢價格和杜絕銅錢流弊的重要手段。

“雍正通寶”——清錢收藏之上選品

他指出,"順治元年每文重一錢,二年重錢二分,十四年加至一錢四分,康限二十三年因銷弊多,改重一錢,同因私鑄竟起,於四十年又仍復一錢四分之制,後銅價逐漸加增,以致工本意重。"而銷毀銅錢,"奸民不需重本,便可隨時熔化,睬緝殊難,非若私鑄,必須有力之人,兼設有爐座器具,易於查拿者可比"他認識到,錢文鑄重一錢四分過重,若照"順治二年例,每文鑄重一錢二分,在銷燬者無利,而在私鑄者亦難,似屬權衡得中,可以行之久遠"。雍正力圖做到錢文鑄重適中不偏不倚,使銷毀者無利,私鑄者亦難。於是規定各錢局按銅錢每文重一錢二分鑄造。此後錢文鑄重一錢二分成定製。

雍正皇帝幣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內容是以滇銅、黔鉛為鑄錢的主要原料。康照朝時期,無論京局、省局都以洋銅為鑄錢原料。洋銅主要來自日本,價格高昂。且商辦洋銅日益困難,拖欠嚴重,影響著清代鑄錢事業的發展。滇銅替代洋銅成為各鑄錢局的主要原料,長期以來困抗清政府的鑄錢用銅間題得以解決為保證鑄幣制度改革措施的順利實施,雍正皇帝還頒佈法令,嚴禁民間使用黃銅器皿.

雍正帝認為:

"制錢千錢,重八斤一十二兩,除去倭鉛,獨紅銅可得四斤六兩,所造紅銅器皿,每一斤買銀四錢有零,是千錢值銀一兩,而千錢值紅銅造成器皿之銀一兩七錢有餘,幾獲倍利。"

"錢文乃民間日用所必需,鼓鑄日增而錢不見多,必奸民圖利,有毀錢造器皿之事,若不禁止銅器,貝則錢價究不能平。"

“雍正通寶”——清錢收藏之上選品

雍正皇帝發出上諭:"同後除三品以上官准用銅器,餘俱不得用黃銅器皿,定限三年令將所有悉行報出,當官給價收買。"接著又規定:"從前曾以三品以上許用黃銅,今猶覺濫用者多,以後為一品官之家器皿許用黃銅。餘者遍行禁止。有匿藏私用者,蓋以違禁論。"隨著雲南銅礦的開採日漸興旺,這一禁令在乾隆元年(1736)才被解除。

雍正皇帝嚴令打擊私鑄和使用私錢,並定各級官吏失察之罪。同時還將寶泉、寶源局及各省局鑄錢叩數、數量以及物料和工匠工資支付數額等的核定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雍正朝貨幣制度改革規範了鑄幣制度,便利了貨幣的流通,降低了鑄錢成本,給清政府帶來大量鑄息銀兩,使長期以來虧損嚴重的京局和各省局鑄錢盈利,部分鑄錢局鑄息率極高,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湖北寶武局共鑄錢86286.623串,息銀15474.415串,鑄息率為22%。

雍正年間的鑄錢局

關於雍正年間的鑄錢局有多種說法:一說計有15個,為寶泉、寶源、寶浙、寶蘇、寶河、寶黔、寶安、寶雲、寶晉、寶武、寶昌、寶濟、寶南、寶川,寶鞏。

“雍正通寶”——清錢收藏之上選品

說雍正年間有20個鑄錢局,背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為紀局滿文,計20字(除戶工二部,其餘均為省局名,州、府局已廢),分另是泉、源、鞏、河、蘇、廣、昌、浙、陝、桂福、雲、南、合,後又設式、黔、川、晉、濟、安說當時全國共有20多個錢局,都是展日時局,雍正規定一省只設一個錢局,於雍正四年(1726)改山西局為寶晉局,山東局為寶済局臺灣省局為寶臺局等。

雍正九年(1731)在江南增設了江守寶安局,在西南分別設立了四川寶川局、貴州寶黔局、湖北寶武局等,又停撤了臨、清、宣府、葡州、大同等局其實,雍正年間到底有多少鑄錢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部分錢局一度停鑄,造成了各局鑄錢數量上的失衡,這種嚴重的比例不協調在當時也許沒有什麼影響,卻給予後來的收藏者許多誘惑和樂趣。

雍正通寶的收藏難點

按照雍正通寶的存世情況,藏界將雍正通寶的收藏難點劃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寶南、寶川二局錢。雖然寶南、寶川之間還有較大差距,但是應當均屬於雍正錢中的使使者,尤其美品更為少見。

“雍正通寶”——清錢收藏之上選品

第二類是寶武、寶昌、寶濟局錢。此三局錢幣品相上乘者較前兩品為多,但其數量相對其他較少,在錢幣網上,此三品的發帖數量竟然比南局、川局還少,一旦有便被迅速認購。

第三類是寶晉、寶河、寶安、寶黑黔、寶鞏和寶蘇局錢然許多書上對於這些泉品的標價不高可是近年來其中的美品卻也已經高出標價許多市場就是如此,不會被一些條條框框所限制和約束,近年來美品的標價逐漸抬頭就是明證,第四類是寶泉、寶源、寶雲局錢。

雍正錢而裡數量最多的是寶泉、寶源、寶雲局錢。近年來由於古錢幣的收藏熱潮漸高,似平發現的寶浙也多起來了。上述市場價均是兩年前的價格,如今,市場行情已經普遍上漲了一到五倍。在錢幣網上,二檔的"武、昌、濟"最少見諸網頁,有了品美者便迅速被收藏者"確認",一般是過不得夜的。這就是說,雍正通寶還存在著較大的升值空間。

雍正通寶價格不斷上揚

雍正通寶真正為現代錢幣愛好者所重視,市場價格飛速禁升是告別20世紀進入新世紀以後的事情。那時正是清廷戲的走紅時期,無論是順治熙,還是乾隆、成豐,一律被搬上了銀幕,有鼻子有眼兒地演義起來,於是商家看準時機投其所好地推出了"清錢幣系列"禮品,將無數的清淺分門別類按照年號排列起來,形成"清十帝錢幣"精裝冊,實實在在地發了一筆財。

“雍正通寶”——清錢收藏之上選品

只是苦於缺少當年發行數量本來就少的雍正通寶,往往在湊十帝時單單缺少雍正通寶,商家也只能加價狂收,一來二去,雍正通寶價格自然大幅度提高了。那些購買雍正通寶以圖湊套的商人未必完全懂得錢局之別,然而在批量收購的雍正錢中肯定也摻雜了少數較好局、較美品的制錢,可惜均以其面文奏"十帝錢"去了

究竟耗費了多少雍正通寶不得而知,但古錢幣市場上雍正通寶價格一味地高便是明證,對於相對而言數量巨大的康限、乾隆、光緒錢等如此分流絕對構不成任何威脅,但是雍正錢因此傷了元氣,幸虧注意雍正錢的人不多,其價格的漲也控制在了一定的範圍內。是清錢收藏的上選品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