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唱山歌來 嗨

這邊唱來 那邊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嗨

不怕灘險彎又多 嘍 彎又多"

一曲多年前廣為傳唱的廣西歌舞劇《劉三姐》的主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把我拉回當看籃球場看電影的歲月,因為她的編劇、山水看了很多遍。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事隔很多年才知道,原來《劉三姐》的拍攝地是在廣西桂林附近的大圩鎮。它位於灕江東岸,父子巖東南,磨盤山北, 是廣西古代“四大圩鎮”之一。古鎮曾名長安市、蘆田市,始建於北宋初年,中興於明清,鼎盛於民 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在大圩繁盛時期,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順流下廣州”之說。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大圩鎮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一個年輕人經神仙指點到磨盤山上,喝了泉水,變成了一個力大無窮的大犀牛。在月亮升起時,把磨盤山拉了 99轉。月亮下山了,一時天昏地黑,磨盤也拉不動了,他向西奔去,想留住月亮,誰知才跑幾步,就動彈不得了。 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行為所感動,便紛紛搬來這裡定居,大圩鎮因此而形成。

大圩鎮的主要景點有古東瀑布群、萬壽橋等,其中古東瀑布群發源於灕江邊上越 城嶺餘脈的地下湧泉,彙集數十股溪流,形成了落差90米的八瀑九潭;萬壽橋始建於明代,是一座石塊砌起的石拱橋,橋高8米,跨度16米,橋面寬3.5米,橋面與橋拱均為半月形,遠觀非常別緻。古老的萬壽橋把古鎮的兩段連在了一 起,還因為它有著400多年的歷史,橋面的石頭已被磨得溜光發亮,石間也長出了許多草,更顯得古樸自然。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保存良好的古鎮,那古色古香的老街和腳下的石板路,順著灕江綿延2千米長,整塊整塊的青石板鋪成路,由鎮南到鎮北,兩邊古樸的民居也依路綿延了2千米。鋪著青石板的不寬的街道上,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大圩江上蘆田寺,百尺深潭萬竹圍。柳店積薪晨爨後,壯人荷葉裹鹽歸。”

石板路旁的老房子多為青磚、青瓦 的兩層明清建築,很多房子都有100~ 200 年的歷史,見證了無數歷史的滄桑。每棟房子都由門前、天井、正房、廂房、後院 組成,靠街的一般為做生意的鋪面;天井 裡一般都栽有花草;天井後是正房,裡面 供著神像及祖宗牌位,是全家活動、會客 的地方;兩邊是廂房,用來居住;正房後 有門可到後院,後院臨江,有廚房和廁 所,並有石階可到江邊取水、洗衣。整棟 房子設計極其合理,集商住於一身,風格獨特而實用。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大圩,劉三姐的拍攝地

古鎮上還保留著許多竹編作坊、草鞋作坊、傳統的喪葬用品店、草醫診室、老理髮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每逢節日還可以看到傳統的民間彩調演出。閒著無事的老人們或是坐在街邊看些 發黃的書,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靜地生活著,

大圩,用它多情的灕江水,古樸的青石板、石拱橋,古色古香的老街,為那些遊走于山水間的人們,營造了一個純淨的世外桃源。踏著石板路漫步古鎮老街,彷彿又回到了從前。現代文明的喧囂在這裡似乎已不存在了,街兩邊的老房子像是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耳畔傳來的仍是俏皮的民間彩調,伴著山水、守望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