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瞬間的事情麼?知乎網友的回答讓我酸了

今天在知乎上看了這樣一個問題“死亡是一瞬間的事麼?”

看到網友的回答,不得不感慨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

死亡是一瞬間的事情麼?知乎網友的回答讓我酸了

10月10日,無錫高架橋坍塌,造成3人死亡;

10月14日起,短短50天,韓國明星崔雪莉、具荷拉、車仁河相繼因抑鬱症在家中自殺。

11月27日,高以翔參加浙江衛視綜藝節目《追我吧》第九期的錄製過程中突發意外心源性猝死。

12月5日,前北京男籃隊長吉喆因癌症去世,年僅33歲。

.......

死亡是一瞬間的事情麼?知乎網友的回答讓我酸了

儘管有些人一直在和病魔做漫長的鬥爭。

但是我想,死亡確實是一瞬間的事情吧!

雖覺得惋惜,但是生命璀璨過,

塞內加曾經說過:“人生是一場通往死亡的旅行;”

話雖簡短,但道理我卻是十分認同的;

如果說世界是客棧,人生是一場旅途,那死亡便是旅途的終點,人人如此,僅僅是旅途的長短有所不同而已。

死亡是一瞬間的事情麼?知乎網友的回答讓我酸了

像姥爺去世時,作為小輩的我們一直在哭泣,母親便上前安慰道:上帝其實是最公平的,不管窮人富人,也不管你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到最後都是隻有“死亡”這一條路;所以,活著的時候,心意到了就好了,人死不能復生,要學會看開一點。

儘管母親言語十分冷靜,但是我們都知道最難過的還是母親。那憔悴的面孔、以及那一夜間白了半邊的頭髮足以證明了一切。

雖時隔多年,回憶起這些往事,心情依舊是沉重的。

其實也只有這樣,明白死亡是生命旅途中的節點,我們才能勇敢的面對生活,面對親人的逝世,面對己的終點。

我常常跟同事說:往後的日子,不必活太久了,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開開心心的,至於死亡,後坦然面對就好。


死亡是一瞬間的事情麼?知乎網友的回答讓我酸了

有很多人認為活著的人談論“死”是一件極其不詳細的事,但是有些實實在在的事,你越是逃避便越不能接受。

所以,不必忌諱。

我們之所以對死亡充滿恐懼,是因為死亡一無所知,而這種無知來自於死亡教育的缺失。

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叫我們做人的道理、各種知識等,卻沒有教我們關於死亡的一切。

白巖松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我們只有恐懼,當我們對死亡缺乏正確的認識的時,也就失去了坦然面對的能力

11月24日,一位姑娘在自己25日生日當天去中華遺囑庫立下遺囑,為的是如果發生意外,能夠不留遺憾;

此事一出,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畢竟這位姑娘正處於年紀輕輕的大好時光。

現在立遺囑,未免太早了些吧。

其實,我覺得立遺囑並不是老人的特權,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有立遺囑的權利,包括年輕人;立遺囑是對自己財產的負責,也是對他人的負責,在一定程度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紛擾。

這也說明90後的年輕人對死亡的看法是又一進步的。

死亡是一瞬間的事情麼?知乎網友的回答讓我酸了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教授,歐文亞隆在75歲時寫過《直視傲陽:征服死亡恐懼》的書,書中他寫到:

怕死,往往是沒有好好活過

細細回味這句話覺得十分有道理。

電影《遺願清單》中,老富翁愛德華被查出患有癌症,被醫生告知只有六個月的時間了,他拒絕了妻子:“繼續治療”的安排;而是和自己同樣身患癌症的病友,一起去完成自己的“遺願清單”的旅途。

高空跳傘、專業跑車、非洲大草原唱歌等等,他們挑戰了以前從沒有做過的事情,雖然兩人依舊沒有逃出命運的安排,但是他們在生命最後的時間裡,坦蕩的面對自己生命的終點,完成了自己的心願,為自己真真正正的活了一次;沒有留下遺憾。

只有認真的地生活,我們才就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

死亡是一瞬間的事情麼?知乎網友的回答讓我酸了

活著的時候用盡全力去不辜負每一秒,將死之時能夠體面的告別這個世界,這又何嘗不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呢?

三毛生前曾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

也許,正是三毛掌握住了人生的生活意義,所以她的生命才燃燒的如此熱烈。

正如三毛母親繆進蘭所說:“也許她的生活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

活著的時候無愧於心,死又有什麼不能坦然的呢?

死亡是一瞬間的事情麼?知乎網友的回答讓我酸了

電影《入殮師》中,在火葬場工作的老爺爺送別他的好友時,平靜的說:“死亡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張愛玲曾經說過:“一個人一生中會死三次,第一次是腦死亡,意味著身體死了;第二次是葬禮,意味著在社會中死了;第三次是遺忘,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想起你了!”

正如電影《尋夢環球記》中主人公所表達的:死亡不是生命的重點,遺忘才是!

比起死亡我更願意相信西塞羅的觀點:“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毀滅,而是換個地方”。

“如果說出生是最明確的一場旅行,死亡難道不是另一場出發麼!”

所以,在人生這場旅途中活著的時候無愧於心,便是最好;即便是死亡後,也有人牢牢的記住,那也愛是一直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