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國推動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卻堅決反對?

作為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大名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物理成就甚至可以與愛因斯坦這位世界級的泰斗比肩,實力更是毋庸置疑。

而在此前的騰訊科技WE大會上,王貽芳又一次發聲,稱中國必須建設屬於本國的粒子對撞機,否則在這一領域便會被世界所淘汰,面對又一“楊振寧”反對聲的出現,國內民眾也陷入了疑問中,紛紛提出花費360億建對撞機究竟值不值?

為何我國推動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卻堅決反對?

實際上,除了王貽芳以外,國內還有很多科學家認為中國應該建造對撞機,一旦成功,便將使得我國在物理領域又一次超車,甩掉西方,但為什麼楊振寧一直反對呢?

便是研究風險問題,目前很多物理學家對於粒子對撞機僅僅是停留在設想層面,一旦深入研究,勢必需要大量的科學家參與其中,屆時還有可能來自國外的科學家,這樣一來我國對於該項目的研究很有可能會是為他國做嫁衣。

只能說,當代物理理論不如前輩,普通人不懂相對論,總知道原子彈,不懂量子力學,電腦互聯網總玩過吧。

為何我國推動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卻堅決反對?

縱觀全世界的對撞機,LHC已是強弩之末,不會有新的發現了,別的對撞機能級太小,更加指望不上,全世界物理學家唯一的希望,都押在中國的CEPC-SppC的身上。

許多年以後,不論大對撞機有沒有建成,王貽芳都會想起他的前輩:王淦昌、張文裕、唐孝威……對於中國粒子物理學家來說,他們的命運似乎總是相似的——畢生願望就是能夠進行世界級的研究,但卻受制於實驗基礎設施的匱乏。

在親歷了美國超導超級對撞機(SSC)的黯淡與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輝煌之後,韓濤面對今天外界對中國籌建大對撞機的質疑聲,不免有些心急。

為何我國推動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卻堅決反對?

近日,這位94歲高齡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開發表了《中國今天不宜興建超大對撞機》一文,將此前一直侷限於物理學界之內的小範圍爭論,引入公眾視野。

中國粒子物理學家們對於建造超大對撞機的熱情與渴望,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他們的前輩身上。

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我欽佩數學的美麗和力量:它具有戰術靈活性,以及戰略遠見。

"11月3日,在2019騰訊科學WE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被稱為“幽靈粒子”的捕捉者王貽芳再次提出,中國是時候建設下一代粒子對撞機了,否則就來不及了,第一期只需要360億即可,目前,世界上百億級專用裝置有幾十個,中國一個都沒有,這是不合適的。

為何我國推動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卻堅決反對?

我們建了,跟我們規劃方案一樣的歐洲就不會建了他表示,舉個例子,經過5年的努力,全世界最終得到了一個非常清楚的認識,正負電子環形對撞機,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日本,都在討論未來的高能物理發展規劃,歐洲的規劃明年就會出來。

中國上百億級的專用科技裝置一個都沒有是不合適的在中國能否實現建設大型對撞機,中國的科學家有沒有勇氣、能力,以及社會和公眾的支持,是最核心的問題。

為何我國推動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卻堅決反對?

“實事求是講,我們跟國際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日前為止國內最大專用的科學裝置大約在10億元左右。”王貽芳說,國際上這種大型專用裝置,比如專用科學衛星、大型加速器、專用中微子實驗裝置、引力波探測等,都在幾十億美元的水平,所以我們跟他們相差大約1到2個數量級。

其前所未有的鉅額資金投入,成為楊振寧、丘成桐兩位頂級科學家多次公開討論的爭議焦點,更考驗著中國現階段在建設大科學裝置上的決策和決心。

為何我國推動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卻堅決反對?

過去十年間,他領導了國內兩大粒子物理實驗。其中,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被《科學》雜誌評為 2012 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團隊測出"幽靈粒子"中微子的第三種振盪模式,也曾被譽為"中國本土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他成為第一個斬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中國人。

"中國超大對撞機用不了 1400 億" 時至今日,回顧人類的科技文明史,諸多突破和進展無非基於人類在這兩個方向上的探索能力:更宏觀的世界以及更微觀的世界。

為何我國推動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卻堅決反對?

環形超大對撞機,正是一種在高能物理領域用以探索和理解微觀世界中的基本粒子、尋找新的物理規律的大型科學裝置,由中國科學家於 2012 年提出建設。

王貽芳認為這是“中國引領世界基礎物理研究研究最好的機會”。

中國科學界對於建設大型對撞機一直存在著爭議,這些爭議總結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方是以楊振寧科學家為代表的,認為中國目前的環境和實際情況還不適合建造超大型對撞機,除了科研還不夠成熟外,資金缺乏也是很大的原因,建設超大型對撞機所需要的資金是十分龐大的,且研製出來的成果能否與付出的經費成正比,以目前的科研水準來說也是無法保障的。

為何我國推動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卻堅決反對?

另一方則是以一些知名科學院士代表,他們則認為中國缺少超大型對撞機,擁有他們認為,超大型對撞機能夠讓人類“看透”物質的本質和理解宇宙的規律,意義重大,同時他們以歐洲為例,認為歐洲核子中心就憑藉著自己的大型對撞機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人們俗稱的“上帝粒子”。因此,他們所持觀點最核心的就是認為擁有超大型對撞機能夠很大程度提升我國科研實力、拓展科研領域,更有可能發現其他國家目前還未企及的領域。

簡單來說,在這場引人注目的科研辯論中,楊振寧主要持中國科學要均衡發展,不要把大量的精力和經費投入某個單獨項目的觀點。

為何我國推動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卻堅決反對?

雖說目前在該領域的辯論還沒有定論,但是科學家對中國未來發展的苦心是可以肯定的。其中,建設超大型對撞機最關鍵的就是科研經費。

近年來,中國科學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無疑就是關於中國要不要建設大型對撞機的爭論,這場涉及諾貝爾得獎楊振寧先生和中國科學院眾多院士的辯論,已經開展了有一段時間。

楊振寧對於中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至今都是持反對意見的,理由此前也是公開表示了7大反對意見。其中一點就是物理觀念的突破才是世界高能物理持續發展的根本。同時他也覺得大型粒子對撞機的資金投入是非常大的,如此必然會讓其他物理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的資金受到縮減,對於中國高能物理的長久發展並不好。

為何我國推動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卻堅決反對?

而王貽芳則認為中國發展應該考慮到更長遠的未來。

不過王貽芳院士對此卻覺得是一個機遇,正因為各國都沒有在大型粒子對撞機上取得圓滿成就才讓中國有機會成為高科技物理領域的第一國,也就是正好是適應時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