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鷹,他們比古代帝王更痴迷——東北獵鷹人

鷹,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鳥。馴化獵鷹,是滿族人古老的傳統技藝,其淵源可追溯至滿族的先民女真人。女真人狩獵以鷹犬為伴,他們把獵鷹叫做“海東青”,意為“從大海之東飛來的青色之鷹”,馴鷹的傳統在這裡流傳了近千年。

滿族鷹獵習俗起源於唐代,興盛於清代。1911年,隨著清王朝的結束,“貢鷹”的習俗也就結束了。在民間捕鷹、馴鷹、放鷹的習俗也很少見了。解放後,由於海東青瀕臨滅絕,但吉林省有一個打漁樓村,至今仍保留著滿族人沿襲的鷹獵習俗。
  漁樓村曾是金代文明的發祥地。順治十四年,清廷在烏拉地區設立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自此,為清廷馴養獵鷹並進貢就成為漁樓村滿族男子光耀門楣的使命。幾百年間,漁樓村傳承了古老的漁獵文化,培養

了諸多馴鷹和養鷹能手,至今這裡滿族人家仍有許多保持著捕鷹、馴鷹、養鷹的傳統,因此這裡也有了另外一個名字鷹屯。

玩鷹,他們比古代帝王更痴迷——東北獵鷹人


俗話說:“二八月過黃鷹”,每逢這個季節,天空盤旋的鷹舉目可見。特別在舊曆八月份,是當地人們捕鷹的最好時機。捕鷹一般在山頭處進行,捕鷹前,要叩拜鷹神,然後用細式套、用雉雞、鴿等做誘餌,來進行捕鷹。

捕到鷹後,要馴鷹。首先要“熬鷹”,把它的野性熬掉,辦法是獵戶要陪著它,不讓鷹睡覺,實際上熬鷹更像是熬人。接著訓練它接近主人,讓它能習慣地站在主人的手臂上,這一過程叫“過拳”。

接下來是“跑繩”,即讓它在遠處聽到呼叫,能習慣地飛到主人的手臂上。放鷹前,為了增強獵鷹的進攻慾望和聽主人的使喚,首先採取“喂軸”,就是讓它吞下用肉片裹著的麻團兒,當它吞下兩三個之後,便嘔吐不止,使它充飢不成,倒搭胃食,這個過程中“勒膘”或叫“甩軸”。這樣,鷹的體重就能保持在1斤九兩左右,使它能夠達到放飛的標準了。

玩鷹,他們比古代帝王更痴迷——東北獵鷹人

鷹獵時,主人要站在山頭最高處鳥瞰。還有四、五個人拉成“一”字形排開,嘴裡不停地發出“嘟、嘟、嘟”的吼聲,插嘴的棍棒不停地敲打樹叢,此時,居高臨下的獵鷹,鐵嘴如鉤,雙目瞭望,全神貫注地注視著溝溝坡坡。一旦發現獵物,獵鷹尾巴上長長的白公雞尾羽上下襬動,尾鈴叮叮鐺鐺作響,以異常迅猛的速度直撲過去,無論是山兔或野雞,都不如它的飛翔速度,無一倖免,瞬間便倒在獵鷹的利爪之下。

放鷹:滿族的民間鷹手都有個鐵打的規矩春夏不留鷹。到了春天,依照祖先留下代代相傳至今的規矩,把養熟的夥伴依依不捨地放歸自然。一則可以讓鷹回到大自然去求偶築巢生兒育女,保護鷹的種群數量;二則可以很好的保持鷹的野性,以便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此時的滿族先民們也停止打獵,開始他們一年一度的農耕生活,同時讓獵物的種群也得以繁衍生息。

玩鷹,他們比古代帝王更痴迷——東北獵鷹人

祖先們留下的規矩很合理很科學。這既是東北滿族先民“天人合一”這一純樸思想的一種體現,也是古先人們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體現,同時也是如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最原始的體現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