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鹰,他们比古代帝王更痴迷——东北猎鹰人

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驯化猎鹰,是满族人古老的传统技艺,其渊源可追溯至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女真人狩猎以鹰犬为伴,他们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驯鹰的传统在这里流传了近千年。

满族鹰猎习俗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清代。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结束,“贡鹰”的习俗也就结束了。在民间捕鹰、驯鹰、放鹰的习俗也很少见了。解放后,由于海东青濒临灭绝,但吉林省有一个打渔楼村,至今仍保留着满族人沿袭的鹰猎习俗。
  渔楼村曾是金代文明的发祥地。顺治十四年,清廷在乌拉地区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自此,为清廷驯养猎鹰并进贡就成为渔楼村满族男子光耀门楣的使命。几百年间,渔楼村传承了古老的渔猎文化,培养

了诸多驯鹰和养鹰能手,至今这里满族人家仍有许多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因此这里也有了另外一个名字鹰屯。

玩鹰,他们比古代帝王更痴迷——东北猎鹰人


俗话说:“二八月过黄鹰”,每逢这个季节,天空盘旋的鹰举目可见。特别在旧历八月份,是当地人们捕鹰的最好时机。捕鹰一般在山头处进行,捕鹰前,要叩拜鹰神,然后用细式套、用雉鸡、鸽等做诱饵,来进行捕鹰。

捕到鹰后,要驯鹰。首先要“熬鹰”,把它的野性熬掉,办法是猎户要陪着它,不让鹰睡觉,实际上熬鹰更像是熬人。接着训练它接近主人,让它能习惯地站在主人的手臂上,这一过程叫“过拳”。

接下来是“跑绳”,即让它在远处听到呼叫,能习惯地飞到主人的手臂上。放鹰前,为了增强猎鹰的进攻欲望和听主人的使唤,首先采取“喂轴”,就是让它吞下用肉片裹着的麻团儿,当它吞下两三个之后,便呕吐不止,使它充饥不成,倒搭胃食,这个过程中“勒膘”或叫“甩轴”。这样,鹰的体重就能保持在1斤九两左右,使它能够达到放飞的标准了。

玩鹰,他们比古代帝王更痴迷——东北猎鹰人

鹰猎时,主人要站在山头最高处鸟瞰。还有四、五个人拉成“一”字形排开,嘴里不停地发出“嘟、嘟、嘟”的吼声,插嘴的棍棒不停地敲打树丛,此时,居高临下的猎鹰,铁嘴如钩,双目了望,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沟沟坡坡。一旦发现猎物,猎鹰尾巴上长长的白公鸡尾羽上下摆动,尾铃叮叮铛铛作响,以异常迅猛的速度直扑过去,无论是山兔或野鸡,都不如它的飞翔速度,无一幸免,瞬间便倒在猎鹰的利爪之下。

放鹰:满族的民间鹰手都有个铁打的规矩春夏不留鹰。到了春天,依照祖先留下代代相传至今的规矩,把养熟的伙伴依依不舍地放归自然。一则可以让鹰回到大自然去求偶筑巢生儿育女,保护鹰的种群数量;二则可以很好的保持鹰的野性,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此时的满族先民们也停止打猎,开始他们一年一度的农耕生活,同时让猎物的种群也得以繁衍生息。

玩鹰,他们比古代帝王更痴迷——东北猎鹰人

祖先们留下的规矩很合理很科学。这既是东北满族先民“天人合一”这一纯朴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古先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如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原始的体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