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風靡一時的農村種植大棚“熱潮”,如今卻遇冷,農民表示很無奈

近些年,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因為經濟作物相比普通的農作物效益比較高,所以深受農民的追捧,有些經濟作物對於環境甚至氣候比較挑剔,所以只能依靠農業大棚來培育,比如南方的草莓如今在北方的大棚模式下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筆者當地也號稱蔬菜基地,像壽光和莘縣這樣的地方,當地農民一直堅守依靠種植經濟作物為主。正因為有大棚模式的發展,消費者在冬季也能吃上反季節的蔬菜瓜果,農民因此受益。

曾風靡一時的農村種植大棚“熱潮”,如今卻遇冷,農民表示很無奈


而如今,農村建設大棚的人卻越來越少,還有一些原先種植大棚的農民選擇退出,這與前些年風靡一時的“熱潮”相比,現在卻略顯冷淡,筆者從周邊的一些農田裡也看到有些大棚已經破爛不堪,裡面已經滋生了很多雜草,筆者的一位朋友去年還在種植大棚,而今年卻選擇外出打工,有些大棚不光可以進行種植,還有一些養殖的大棚也被拋棄,對此,很多種植戶也表示很無奈。那麼為什麼曾被追捧大棚種植模式為何現在遇冷呢?主要和以下這幾點有關。

曾風靡一時的農村種植大棚“熱潮”,如今卻遇冷,農民表示很無奈


1、年紀大的幹不動,年輕的不願幹

目前能留守在農村務農主要以50後60後居多,而其他大多數勞動力都選擇了外出務工,尤其一些年輕人對於在家種地更是不感興趣,這也與父母從小的灌輸“走出去”的思想有關,現在年輕人都追求時尚,加上很多年輕人本身就不懂得怎麼種植大棚,而一些年紀稍大點的農民以前還能依靠大棚維持家庭生活,而隨著年紀一天天增大,有些力不從心,大棚種植其實並不輕鬆,除了要每天整理農作物,另外還要維護大棚,天不亮就要將遮陽草蓆拿開,而傍晚為了保暖還要放下草蓆,無奈自己歲月不饒人,已經幹不動這些重體力勞動。

曾風靡一時的農村種植大棚“熱潮”,如今卻遇冷,農民表示很無奈


2、土地鹼化太厲害,不適合再種植

種植經濟作物的人都知道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土地會因為經常使用化肥和農藥出現鹼化,這樣的土地就不適合再種植經濟作物,筆者以前也種植過大蒜,所以非常明白這個問題,而在大棚模式下更是需要大量的化肥和農藥來維護,這樣才能保證蔬菜長快長得漂亮,不過隨著土壤受到影響,如果再繼續種植勢必就會影響到今後產量,只能先養地再做打算。

曾風靡一時的農村種植大棚“熱潮”,如今卻遇冷,農民表示很無奈


3、掙錢越來越難

不少種植大棚的農民表示,現在種植大棚不比從前了,因為種植的人太多,市場競爭也比較大,以前種植大棚優勢就在於利潤相對比較高,雖然投資比較大,但是每年都能有個幾萬元的收入,而現在種植的人一多,農產品批發價格出現了下滑,比如今年很多農產品出現量大價低的問題,相對打工來說,出力不多賺的比起種植大棚也有優勢,最起碼不用擔心農產品賣不出去,打工這種工作相對收入比較穩定。

曾風靡一時的農村種植大棚“熱潮”,如今卻遇冷,農民表示很無奈


4、種植戶承受力不夠

有些人開始看到別人種植大棚賺錢了,就紛紛跟風種植,在沒有技術的情況下就開始了發展,可種植後才發現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就和做生意一樣,市場波動大,有些人或許在補貼的扶持下能夠運行得比較好,而對於不善於經營大棚的農民來說,賺錢還好說,一旦不賺錢滿心的怨言,加上家人的不理解,往往就會放棄種植大棚。

曾風靡一時的農村種植大棚“熱潮”,如今卻遇冷,農民表示很無奈


總的來說,現在隨著農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年紀大的農民已經無力繼續耕作,而年輕人已經不願再依靠種地為生,這也使得農村出現土地“拋荒”的現象,不過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規模化、科學化、智能化溫室已經逐漸開始替代這些傳統大棚種植。

曾風靡一時的農村種植大棚“熱潮”,如今卻遇冷,農民表示很無奈


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留言。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贊、分享和關注哦,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