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縣五里橋鎮:孫國堂脫貧記

(特約記者李波 喬永久 吳方)61歲的孫國堂老人,家住西峽縣五里橋鎮曹崗村。十年前,和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因病偏癱在床,2015年,他家被認定為因病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自己有胳膊有腿,出點憨力氣還能養活我和母親。”當年,孫國堂家庭雖然拮据,但心裡很是不服氣,倔強的老孫很不服輸。尤其是在幫扶責任組為他母親辦理了慢性病卡,為他母子二人辦理了a級低保,協調他家享受基地託管產業扶貧政策,舉薦他做了生態護林員後,老孫更是坐不住了:“我雖然年紀有點大,但身子骨還算硬朗,啥活都還能幹啊。”

老孫是個非常孝敬的山裡男子漢,他的母親今年87歲了,因為母親體弱多病,耽誤了老孫的婚姻,所以五六十歲了還沒娶上老婆。尤其是十年前母親突然偏癱在床,更打消了他娶妻的念頭,就想著把母親照顧好,盡到為兒孝道就可以了。

老孫母子二人被評為貧困戶後,政府的政策性補助和到戶增收政策,基本上夠他母子二人一年的開銷了。兩人的低保金一年5958元,基地託管分紅9000元,護林員補助3000元,一年下來就是17598元。

孫國堂是個閒不住的人,“我還是想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他主動找到五里橋鎮人社所所長、他的幫扶幹部謝玉同志,請她幫忙給他介紹一份工作。幫扶幹部謝玉很欣賞老孫有主動脫貧致富的想法,在積極幫助老孫聯繫工作的同時,還在人社所組織的各類技術培訓上邀請老孫聽課學習。在謝玉同志的幫助下,老孫跟著一個建築隊幹起了廟宇修繕的活兒,活兒不重,每天能掙個150元左右。刨去下雨天,老孫一個月能幹二十天活,一個月大概能掙三千元。

老孫出門幹活的時候,就把母親委託給近門的侄兒侄媳婦照顧,謝玉同志也經常去照料老孫的母親,使老孫出門幹活不用操心家裡的母親。

這兩年,藉助“七改一增”和“危房改造”政策,幫扶工作組對老孫家的三間土房進行了拆舊建新,對院裡的地坪進行了硬化,為他家安裝上了自來水,還進行了戶廁改造。老孫的心頭越來越亮堂,幹活的勁頭更足了。

“政策對咱這樣好,咱更得動勁幹。”2019年,在曹崗村召開的預脫貧動員會上,老孫根據自家的收入情況,主動向脫貧責任組遞交了脫貧申請書。考慮到老孫的收入雖然遠超脫貧線標準,但他母親仍然病臥在床,脫貧責任組本來不想老孫脫貧,但拗不過老孫堅持脫貧的犟脾氣,無奈把老孫家列入了脫貧不脫政策的對象。

西峽縣五里橋鎮:孫國堂脫貧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