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清同治年间的阆中游记

一篇清同治年间的阆中游记

《今生自述》是吴桐林(1859年-1927年)晚年的一篇回忆录,文中追忆了他不到九岁那年的春天(即1868年3月),因其父吴友德(又名平轩、楚雄,四川提督右营游击,兼摄川北镇总兵官印,署懋功协副将。诰授振威将军,晋封荣禄大夫)带兵“营驻阆中”,兄弟三人在祖母的带领下,前往阆中游揽后留下的深刻印象。

正如《今生自述》开篇所云:“八岁侍父游,遍历川藏边。阆州古迹茂,嘉陵江水妍”。实际上“阆州古迹”即为这四句诗的部分注解。全文虽用了不到五百字,却不仅描述了“神仙往来,代不乏纪”的古阆苑众多胜迹;且旁证博引记载了川军救乌市、金钟的传说,杜工部题咏等事件;还睹物思人,发出逝者如斯、真情至深的喟叹,实为一篇难得的游记范文。


一篇清同治年间的阆中游记

吴桐林 网络图片

此文的发现,不仅可以让我们再次一睹阆苑名胜的风采,而且也为填补清末民初的研究空白、补偏救弊历史传承中的疏漏大有裨益,是为幸事。

同治三年,先大夫奉朝旨,统带四川军,督提八营官兵,救援乌鲁木齐。丁卯,凯撤回川。川督骆文忠公檄委署理川北中营游击。营驻阆中。莅营数月,总兵鹤龄病故,先大夫遂兼摄总兵官印。

总兵署相传为张桓侯帅府,古柏数十株,为桓侯手植。侯墓亦在城内,土人立庙祀之,种柏数十本,亦郁郁长青云。阆中县城三面临水,故名。



一篇清同治年间的阆中游记

拍摄于1910年的阆中张飞庙

对岸山势如屏,苍翠欲滴,世传为古阆苑,神仙往来,代不乏纪。山侧峻崖,有八仙洞。洞悬铁链,可以攀援上下。洞旁古木一株,老干横撑,枝叶繁茂,距地四五丈。干悬金钟一,高尺余,口径四五寸,铁纽嵌悬树干,树皮连合无痕如天然生成。遇风雨,钟声郎当,满山应响。

询之土人云:是罗壮勇公思举官总兵时,来游于此,适见山庙有古金钟,戏挈至岩下,飞身上树,悬于老干云。英雄举动,山林增色,迄今百年,犹令人景仰不置也!北山有滕王亭子,即杜工部题咏处也。《方舆胜览》:玉台观在阆州城北七里,唐滕王尝游,有亭及墓。
戊辰春仲,先大母萧太夫人携余兄弟往游,指壁间诗字,令余及二三两弟分认之。朗诵声琅琅无误。先大母顾而乐之曰:“我孙子能诵诗,定能读圣贤书也。”

一篇清同治年间的阆中游记

拍摄于1910年的阆中南津关渡口

乌乎!祖训殷殷,倏忽五十余年。两弟早亡,余独生存,未能仰体懿德,有负老人矣!

考释:
同治三年(即1867年),继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俄又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强行割去了巴尔额什湖以东约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继后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又利用新疆混乱,侵占南疆,建国称汗。还有地方首领明反自称大元帅,攻陷天山南北十余城。在这种情况下,大清王朝急需援兵新疆,稳定局势,其中在四川调防的就有营驻在阆中的清军川北中营游击,再次证明阆中自古即是“巴蜀要冲,兵家重镇”。

从文中可知,当时驻扎阆中的最高军制为绿营兵“总兵署”,按清代兵制释义,“总兵”系镇守总兵官之简称,又称总镇,为正二品,受提督节制,是绿营兵的高级武官,所直辖之营兵称镇标。明末清初,战乱绵延,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率清军进入保宁,并“以保宁为大镇,中江、顺庆为边”作为图川根据地,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于成都建立官署,康熙四年(1665年)经历了长达十九年才由保宁迁入成都(龙显昭《试论历史上的南充》),之后这里仍然是重兵屯集之地。今天的官菜园街、左营街等的得名想必应始于此。


张桓侯帅府,文中所述十分清楚,总兵署驻址即为“帅府”,里面有恒侯“手植”的“古柏数十株”。据推测有可能在今老干局原址(即文革前的机关托儿所住址),但究竟何处,尚待考证。否则,一个重要的三国圣地,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镇守七年之久的遗址,总不能奉献给海内外游客的,永远仅有一处祭祀的庙宇吧?!

锦屏山铁钟传说众多,近年来各种相关资料都有介绍,但描述之翔实尚属第一次所见,且还特地提到罗思举的故事,既丰富了史料,又与传说中的游侠挂钟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本文再次证明滕王亭子而非“滕王阁”,中国古人对楼台亭阁的区别和用法是大有考究的,绝不会随心所欲。而且滕王亭子在玉台“观内”也不是“座落在城北玉台山上”。过去虽有人也提议过应恢复“滕王亭子”,但始终未能还其本来面目。长期沿用自上世纪八十年后期重建后使用的“滕王阁”一名,不仅于史无据,名不正言亦不顺;也容易引起步人后尘、仿冒名胜的误导,贬损阆州滕王亭子自身独特的人文价值。

注: 本文摘自《屏山文史资料》第十八辑,吴桐林撰写的五言诗体裁遗著“今生自述”,原文载《中日战争》(六)一书。

吴桐林小传:吴桐林(1859年-1927年),名质卿(或作蛰卿),自号耽道人,四川屏山县人。以嗣父吴友德阵亡,荫云骑尉(爵号,正五品)。

1892年12月,四川藩司龚兆瑗聘,总办全川舆图。1895年受钦差办理台湾防务刘永福聘,任总理黑旗诸军文案兼总理营务处。1896年在上海创办全国运送公司,后奉两湖总督张文襄派往南洋群岛考察商务(其次子兆鉴亦随侍前往)。1899年奉张之洞命再次出洋考察商务,并在新加坡办学传授儒教。

1901年秋,由庆亲王电召回国咨询要事,于是父子同返京都。1903年7月上书请创办商部,奉旨报可,所有一切规章制度、办事细则、机构设置等,均出自吴手。且准父子同部供差,赐黄马褂,官封商部郎中。

1903年12月又在京始创《商务报》(旬刊),任总办。1911年任四川红十字会副会长,1913年后任参议院秘书、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库房主任等职,并再次赴南洋考察商务,1924年因病回国。1927年任济南同善社国学专修馆馆长,同年病逝于烟台。

吴桐林属于中国早期“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游迹各省,并六度前往南洋各国,涉猎广泛,履历非凡。曾多次上书清廷设立商务机构,发展贸易,保护华侨,振兴交通,改革科举等等,堪称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历史性人物。其主要著述有《南洋群岛识略》、《商务答问》、《保商兴教录》、《黑旗战记》、《南洋华侨事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