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南宋時取同安郡和德慶軍尾字得名

安徽省安慶市----南宋時取同安郡和德慶軍尾字得名

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現轄懷寧、桐城、望江、太湖、嶽西、宿松、潛山7縣(市)及迎江、大觀、宜秀3區。全市總面積13589.9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21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數為524.1萬人,其中市區常住人口80萬人。現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一、歷史沿革

1、隋置熙州,治懷寧縣(今潛山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為舒州,治懷寧縣。

2、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置舒州德慶軍。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為安慶軍,安慶之名始此。慶元元年(1195年)以宋寧宗曾駐此任節度使,升為安慶府。景定元年(1260年)移府治於宜城,移懷寧縣自今潛山縣來治,為今安慶市區建城之始;為安慶府治。

3、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為安慶路。明為安慶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治安慶。

4、1914年屬安慶道。1927年由懷寧縣城區析置安慶市。1927年直屬安徽省。專員公署。

5、1949年安慶市撤銷,併入懷寧縣。隸皖北行署區。1951年置安慶市,屬安慶專區,次年升為省轄市(地級)。1952年復隸安徽省,屬安慶專區。1956年改為縣級市。1959年復為省轄市,由安慶專區(1971年改地區)代管。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88年,撤銷安慶地區,所屬縣劃歸安慶市。

二、地名來歷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縣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三、風景名勝

安徽省安慶市----南宋時取同安郡和德慶軍尾字得名

1、迎江寺。位於安慶市區樅陽門外長江邊上,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恢宏,為沿江名剎。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朝光緒皇帝手書的”迎江寺”三個金字。振風塔坐落於迎江寺內,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

安徽省安慶市----南宋時取同安郡和德慶軍尾字得名

2、菱湖風景區。位於安慶老城東北,包含菱湖公園,蓮湖公園,皖江公園和安慶皖江廣場四大景區,共由五個湖泊組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安徽省安慶市----南宋時取同安郡和德慶軍尾字得名

3、巨石山。巨石山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長江北岸的菜子湖畔,是安慶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的所在地,總面積43平方公里。國家AAAA景區。

安徽省安慶市----南宋時取同安郡和德慶軍尾字得名

4、陳獨秀紀念館。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以大量的圖片資料和珍貴的文物史料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陳獨秀的生平事蹟。

安徽省安慶市----南宋時取同安郡和德慶軍尾字得名

5、獨秀園。是以陳獨秀墓為核心的大型人文景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十里鋪鄉林業村境內。

安徽省安慶市----南宋時取同安郡和德慶軍尾字得名

6、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黃梅戲是安慶市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戲曲劇種,是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名揚海內外,已成為安慶市標誌性的文化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