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規則落地2日 逾40家公司被追問2家有肯定答覆

(原標題:分拆規則落地兩日 逾40家公司被追問2家有肯定答覆 )

上週五,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簡稱《規定》)之後,市場沸騰。《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分拆規則落地兩日內,逾40家上市公司在互動平臺上被投資者追問是否有分拆計劃,其中楚江新材和嶺南股份明確回覆有分拆計劃。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A股真正符合分拆條件的上市公司可能不足百家,適合分拆的資產需要有獨立的人員、財務和機構等,業務與上市公司主營業務不同,符合IPO基本條件且分拆後能有更清晰的定位。

2家週末表態擬分拆

與徵求意見稿相比,《規定》修改4點核心條款,從降低淨利潤指標、放寬募集資金使用要求、放寬子公司董事、高管的持股要求和修改同業競爭表述適應不同板塊安排,四方面降低了分拆門檻,引起熱議。

“和徵求意見稿相比,分拆門檻更加寬鬆,體現了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華泰聯合證券董事總經理張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中國國際科促會理事布娜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規定》考慮了企業的訴求,降低了門檻,但不代表監管會放鬆,針對性安排具有約束作用。

比上市公司更激動的莫過於中小股東。《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滬深交易所互動平臺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15日,在《規則》發佈之後的兩日,逾40家公司在互動平臺上被投資者追問,公司是否有子公司符合分拆條件,或公司業務已經符合分拆條件、是否有分拆計劃等。

記者注意到,楚江新材和嶺南股份兩家公司董秘週末就對投資者的提問進行了回覆,稱公司將積極籌備或推動分拆上市事宜。楚江新材董秘表示,對照《規則》,公司初步判斷分拆子公司上市的條件基本符合,子公司天鳥高新和頂立科技均為軍工科技製造企業,分別為國內碳纖維預製件和高端裝備及新材料龍頭企業,符合科創板政策定位。

嶺南股份此前就在深交所互動易上表示要盡力促成子公司恆潤集團上市,《規定》落地之後,公司董秘在互動易上表示,將積極籌備分拆上市事宜。恆潤集團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7.35億元,同比增長16.72%,淨利潤1.40億元,同比增長14.42%,業績持續增長的態勢獲得較多機構的關注。12月13日,公司還公告稱,恆潤集團擬引入五名機構投資者。

符合分拆條件公司不過百家

此前,有多家上市公司在財報或互動平臺上表示擬分拆子公司於科創板上市,但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這些公開表態的公司中,符合財務條件的寥寥無幾,目前僅銅陵有色、東港股份、上海電氣、樂普醫療、華邦健康5家符合近三年(2016年至2018年)扣非後淨利潤為正,且累計扣非後淨利潤不低於6億元條件。

《證券日報》記者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三年扣非後淨利潤為正且合計淨利潤不低於6億元的上市公司超過1000家。但有業內人士表示,符合分拆門檻的公司大約在100家以內。

張雷表示,真正符合分拆條件的上市公司可能不超過100家。就算上市公司旗下有好資產,想置出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因為還涉及到戰略定位是否清晰的問題。

對於設置6億元的盈利門檻,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孫念瑞表示,主要有兩點考慮,首先是規模越大的企業,越有通過分拆解決不同業務之間的管理問題的需求,企業盈利規模與分拆上市訴求成正比;其次是出於投資者保護。“現階段設置分拆上市門檻,合理控制分拆上市試點範圍,有利於試點平穩起步,防止一哄而上”。

張雷認為,從監管的角度來看,分拆規則是為上市公司旗下一些非常好的技術產業上市,開了一個綠色通道,預計將來隨著上市公司培育更多的優質產業,分拆需求會逐步釋放。

“分拆上市只是一個資本市場工具,伴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註冊制改革以及科創板推出,A股很多企業肯定會產生分拆訴求。”布娜新認為,新規落地有望降低國內企業分拆難度,近期準備境外分拆上市的企業也將有更多選擇。

至於哪類公司適合分拆?張雷認為,適合分拆的公司應具備以下條件,首先分拆資產的業務應該與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可以明顯區分,分屬不同賽道。其次,分拆資產的人員、機構、財務等完全獨立。另外,分拆資產最好是通過上市公司自主培育,達到了一定規模且具備IPO的各項基本條件。“並且分拆資產獨立後有助於上市公司在股權激勵、資金支持上加以區分,拆分資產可以有更加清晰的定位,這類分拆應該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