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人物誌」寶應清朝狀元——那個時代讀書人的偶像

王式丹(1645—1718年 ),字方若,號樓村。清朝寶應人。積學嗜古,有盛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狀元,授修撰。參與編修《明史》、《大清一統志》、《皇輿圖表》、《淵鑑類函》,分校二十一史諸書。因其耳聾,不為康熙所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罷官歸。後僑居揚州,與鄉士大夫論文為樂,士多從之遊。

王式丹生於書香世家,明初祖先自蘇州遷至寶應白田。祖父王有容,康熙二年選江西泰和縣知縣,王有容治理泰和縣一年多,愛民有政聲。其著作有《貽清堂稿》《炳燭篇》。父親王凝鼎,康熙九年貢生,候選儒學訓導。著有《厚庵存稿》。王式丹深受家門薰陶,從小就勤奮好學,九歲能寫文章,十多歲應童子試,即獲全縣冠軍。後拜舉人張王車王為師學習詩詞。張王車王對王式丹的才華非常賞識,還將長女許配給他。張王車王是明崇禎壬午舉人,清兵入關後,終身不仕。

「揚州人物誌」寶應清朝狀元——那個時代讀書人的偶像

年輕的王式丹讀遍唐宋以來諸大家,盡萃百家之精華。融會貫通,自成一家。與詩人唐實、顧俠合稱為江左三小鳳。雖然王式丹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但仕途並不一帆風順,他的一生更是波瀾曲折、悲喜交加。但他決不言敗,對未來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心。王式丹在一首《芍藥》詩中吟唱道:“開時不用嫌君晚,君在青雲最上頭。”表現出一種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時人遂稱之為“王芍藥”。

康熙四十二年二月,王式丹已經五十九歲高齡連捷會元、狀元。殿試時,王式丹卷列第五,康熙皇帝指名閱讀會元王式丹試卷,讀後大加稱讚,問群臣,“此卷作卷頭,天下人服否?”群臣皆對曰:“無有不服者”,遂拔置一甲一名,後人稱之為“白頭狀元”或“天下人服”的狀元。王式丹的狀元及第,這既是他個人和家族的榮耀,也是揚州有清一代科舉事業的輝煌,讓普天下苦讀了大半輩子的貧家子弟看到了理想和希望,一時成為讀書人心目中的“偶像”。

王式丹考取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武英殿副總裁等職,先後參與修纂《皇輿圖表》《佩文韻府》《朱子全書》《淵鑑類函》等多部典籍,並分校二十一史,成績斐然。焦循在《揚州足徵錄》中記錄王式丹勤奮工作的情景:“凡修纂之書,皆援據奧博,考核精密,遇缺殘舛訛,必旁證索引,摘疵證偽,且親自抄錄,不肯一毫苟且。”其他同仁無不拱手歎服。如王式丹這樣參預朝廷修書如此之多者,十分少有,而且王式丹對清康熙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王式丹一生正直坦蕩,居官十年,潛心學問,儘管成績斐然,工作勤勉,但由於封建官場的腐敗加之同僚嫉賢妒能,王式丹在翰林院十年未曾升遷,抱負和才華一直得不到施展。康熙五十一年,他被免職還鄉,此時的王式丹身無十金,宅無一椽,只好寄居揚州,面對前來慰問的親屬朋友,王式丹說:“某以微末,蒙上厚恩,無絲毫報答,今又蒙恩罷歸田裡,自度犬馬齒衰,不復能效用,惟願子孫輩宣力國家,以當銜環結草之報,他無所計也!”在寶應縱棹園,他對家鄉子弟說:“吾本寒素諸生,聲伎之奉,宴遊之樂,所未嘗有也。惟訓誨後生子弟,庶幾有所興起,俾前人讀書一脈不至斷絕耳!”表現出一代鄉賢的高尚品德。

王式丹在揚州居住期間,與曹雪芹祖父曹寅、杜紫綬、黃雲等一批文人雅士吟詩唱和,切磋文字,留下了大量吟哦揚州、讚美揚州的詩詞文字。其中著名的有:《揚州樂十曲》、《平山堂懷古四首》、《紅(虹)橋春遊戲為隔籬梅花歌》、《雨後泛舟紅(虹)橋長歌》、《次韻劉郡伯清明郊遊八首》、《柬曹楝亭》《客廣陵逢宮友鹿即送之京次留別韻四首》等。這些詩詞熱情洋溢地表現了揚州的美好以及詩人對揚州不可割捨的熱愛和懷念之情。

王式丹以詩文知名海內。他的詩文為康熙贊,為群臣佩,為天下人服。清代學者許汝霖則曰:清初,以文名者汪光峰,以詩名者王漁洋,以制舉藝名者韓慕廬,能以奇偉非常之才巋然而繼三公者,非王式丹莫屬。而當時三公無有存者,王式丹“天下推之無異辭”。可以說,歷代文壇能擔其三面者,少而又少。此外,王式丹還工書善畫,精通醫術。

康熙五十七年(1718),王式丹病逝家中,享年74歲。儘管一生貧困,他卻“憂時憫俗,常有利濟及物之思”,其“為古文詞不為摹仿,而自有清韻,雲行水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