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物志」宝应清朝状元——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偶像

王式丹(1645—1718年 ),字方若,号楼村。清朝宝应人。积学嗜古,有盛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状元,授修撰。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皇舆图表》、《渊鉴类函》,分校二十一史诸书。因其耳聋,不为康熙所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罢官归。后侨居扬州,与乡士大夫论文为乐,士多从之游。

王式丹生于书香世家,明初祖先自苏州迁至宝应白田。祖父王有容,康熙二年选江西泰和县知县,王有容治理泰和县一年多,爱民有政声。其著作有《贻清堂稿》《炳烛篇》。父亲王凝鼎,康熙九年贡生,候选儒学训导。著有《厚庵存稿》。王式丹深受家门熏陶,从小就勤奋好学,九岁能写文章,十多岁应童子试,即获全县冠军。后拜举人张王车王为师学习诗词。张王车王对王式丹的才华非常赏识,还将长女许配给他。张王车王是明崇祯壬午举人,清兵入关后,终身不仕。

「扬州人物志」宝应清朝状元——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偶像

年轻的王式丹读遍唐宋以来诸大家,尽萃百家之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与诗人唐实、顾侠合称为江左三小凤。虽然王式丹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但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他的一生更是波澜曲折、悲喜交加。但他决不言败,对未来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王式丹在一首《芍药》诗中吟唱道:“开时不用嫌君晚,君在青云最上头。”表现出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时人遂称之为“王芍药”。

康熙四十二年二月,王式丹已经五十九岁高龄连捷会元、状元。殿试时,王式丹卷列第五,康熙皇帝指名阅读会元王式丹试卷,读后大加称赞,问群臣,“此卷作卷头,天下人服否?”群臣皆对曰:“无有不服者”,遂拔置一甲一名,后人称之为“白头状元”或“天下人服”的状元。王式丹的状元及第,这既是他个人和家族的荣耀,也是扬州有清一代科举事业的辉煌,让普天下苦读了大半辈子的贫家子弟看到了理想和希望,一时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

王式丹考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武英殿副总裁等职,先后参与修纂《皇舆图表》《佩文韵府》《朱子全书》《渊鉴类函》等多部典籍,并分校二十一史,成绩斐然。焦循在《扬州足征录》中记录王式丹勤奋工作的情景:“凡修纂之书,皆援据奥博,考核精密,遇缺残舛讹,必旁证索引,摘疵证伪,且亲自抄录,不肯一毫苟且。”其他同仁无不拱手叹服。如王式丹这样参预朝廷修书如此之多者,十分少有,而且王式丹对清康熙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式丹一生正直坦荡,居官十年,潜心学问,尽管成绩斐然,工作勤勉,但由于封建官场的腐败加之同僚嫉贤妒能,王式丹在翰林院十年未曾升迁,抱负和才华一直得不到施展。康熙五十一年,他被免职还乡,此时的王式丹身无十金,宅无一椽,只好寄居扬州,面对前来慰问的亲属朋友,王式丹说:“某以微末,蒙上厚恩,无丝毫报答,今又蒙恩罢归田里,自度犬马齿衰,不复能效用,惟愿子孙辈宣力国家,以当衔环结草之报,他无所计也!”在宝应纵棹园,他对家乡子弟说:“吾本寒素诸生,声伎之奉,宴游之乐,所未尝有也。惟训诲后生子弟,庶几有所兴起,俾前人读书一脉不至断绝耳!”表现出一代乡贤的高尚品德。

王式丹在扬州居住期间,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杜紫绶、黄云等一批文人雅士吟诗唱和,切磋文字,留下了大量吟哦扬州、赞美扬州的诗词文字。其中著名的有:《扬州乐十曲》、《平山堂怀古四首》、《红(虹)桥春游戏为隔篱梅花歌》、《雨后泛舟红(虹)桥长歌》、《次韵刘郡伯清明郊游八首》、《柬曹楝亭》《客广陵逢宫友鹿即送之京次留别韵四首》等。这些诗词热情洋溢地表现了扬州的美好以及诗人对扬州不可割舍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王式丹以诗文知名海内。他的诗文为康熙赞,为群臣佩,为天下人服。清代学者许汝霖则曰:清初,以文名者汪光峰,以诗名者王渔洋,以制举艺名者韩慕庐,能以奇伟非常之才岿然而继三公者,非王式丹莫属。而当时三公无有存者,王式丹“天下推之无异辞”。可以说,历代文坛能担其三面者,少而又少。此外,王式丹还工书善画,精通医术。

康熙五十七年(1718),王式丹病逝家中,享年74岁。尽管一生贫困,他却“忧时悯俗,常有利济及物之思”,其“为古文词不为摹仿,而自有清韵,云行水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