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火腿腸,見證河南農業產業化的變遷

一根火腿腸,見證河南農業產業化的變遷

河南漯河雙匯工廠內景 雙匯供圖

故事從河南漯河說起。很多漯河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外地,提到漯河或許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若提到雙匯,便不用再做過多解釋。國內市場上的火腿腸,有一半出自雙匯。經過30多年的改革、創新、發展,雙匯從一個資不抵債的小型肉聯廠蝶變為全球最大豬肉食品企業,成為漯河一張響噹噹的 “名片”。

1984年,雙匯的前身——漯河肉聯廠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型屠宰廠。企業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產品單一、連年虧損、資不抵債、瀕臨倒閉。作為第一批改革試點企業,漯河肉聯廠由河南省下放到漯河市。雙匯開啟改革元年,步入了艱難曲折的求生之路。

“企業剛下放時,生豬價格還沒有放開,工廠按國家計劃價格收不到生豬,工廠停工待料,企業沒有活路,員工工資沒有著落。雙匯衝破不合理的生豬購銷體制,議價收購生豬,上浮2分錢,解決了工廠長期無米下鍋的難題,企業煥發了生機。”雙匯發展董事長萬隆說,“國內市場搞多種經營,殺豬、宰牛、宰兔、宰雞、宰乳豬,國外市場搞外貿出口,產品遠銷前蘇聯、東南亞及港澳地區,實現內外貿一起上,不到5年的時間,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肉類出口基地。”

一根火腿肠,见证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变迁

1992年第一支雙匯火腿腸調試現場 雙匯供圖

1984--1990年,雙匯年銷售收入從不足1000萬元發展到1億元,從虧損到年創利潤500多萬元,從市政府的包袱企業變成利稅大戶,成為全省、全國肉類行業改革的典型。

20世紀9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雙匯外貿業務受阻,使得剛剛突破困境的企業又面臨一次嚴峻的考驗。雙匯決心“不小打小鬧,不走老路,不墨守成規”。於是大膽調結構,進入新領域,實現由生變熟的深加工,實現雙匯肉類產業結構調整的轉型升級。

從1991到2000年,雙匯肉製品年產量從不到1萬噸發展到30多萬噸,生豬年屠宰從20多萬頭髮展到200多萬頭,年銷售收入從不到2億元發展到60多億元,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

進入新世紀,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這一時期,雙匯以冷鮮肉變革為突破口,由熱鮮肉向冷鮮肉轉變,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轉變,由傳統產業向現代工業轉變,鞏固和發展雙匯在肉類行業的領先地位,實現競爭上規模。

一根火腿肠,见证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变迁

河南一家食品加工企業生產場景 徐馳 攝

2000年,雙匯引進第一條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的屠宰冷分割生產線,率先把“冷鏈生產、冷鏈銷售、冷鏈配送、連鎖經營”的冷鮮肉模式引入國內,實施品牌化經營,改變中國幾千年賣肉沒有品牌的歷史。通過冷鮮肉變革,雙匯發揮肉類聯合加工的優勢,在競爭中走出河南,走向全國。雙匯肉類年產銷量從50多萬噸發展到300多萬噸,年銷售收入從60億元發展到50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世界領先的肉類供應商。

2013年9月,雙匯以71億美元併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美國Smithfield,實現強強聯合。經過30多年的發展,雙匯也實現了國際化的夢想,由一個小城到佈局全球,總資產由不足500萬元發展到1000多億元,由一個瀕臨倒閉的小企業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

作為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漯河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食品研發基地和食品加工業集聚地、形成了涵蓋肉類、面製品、果蔬、飲料和休閒食品五大行業1000多個品類的食品產業集群。全市年屠宰生豬2000萬頭,佔全省的30%;年產肉製品200萬噸,佔全省的40%;鮮凍豬肉出口佔全省的90%以上,佔全國的1/4;日產休閒食品3500噸,全國第一,火腿腸、冷鮮肉、麻辣面製品等產銷量全國第一。

漯河是河南食品工業發展的縮影。在今年國新辦舉行“開放的河南更出彩”新聞發佈會上,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介紹,河南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成為全國第一糧食加工大省、第一肉製品大省,湧現出雙匯、思念、三全、好想你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吸引了益海嘉裡、中糧集團等國內外著名企業紛紛進駐,農產品出口遍及137個國家和地區,正從國人糧倉邁向國人廚房、豐富著世人餐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