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 擔使命】一位天津幫扶醫生的初心與使命

1748公里的愛

——一位天津幫扶醫生的初心與使命


“今天我還接到一個電話,是一位患者的丈夫。他說很多病人都盼著我能早點回來繼續工作……我很欣慰,也很著急,被人需要的感覺真的挺好。”這是天津市東麗區中醫醫院未病科醫生李修強在結束掛職後,於2019年6月中旬從天津發給我的信息。


【守初心 擔使命】一位天津幫扶醫生的初心與使命

2019年7月初,經過多方努力,這名天津大夫在臨潭各族患者的盼望中再次掛職臨潭。他是自天津對口支援甘南以來,東麗區派往臨潭縣掛職時間最長的醫療工作者。


  

1748公里的愛

  

2019年4月27日,週六。高原上的春天剛剛來到。

  

臨潭縣中醫院未病科門診兼理療室裡,來自不同鄉鎮甚至外縣的各族患者們默契地排隊、檢查。


52歲的副院長李修強看上去只有四十出頭的樣子。他既是主治醫生,也是理療醫師。此時,已掛職滿半年,即將返回原單位。慕名而來的患者卻越來越多。


  

“大夫,你喜歡天氣涼的地方,那就先別回去好嗎?或者回去幾天再來吧?”低頭配合李修強做理療的回族婦女馬肉哈笑著試探。

  

“要是再來,我得帶徒弟來,一個人忙不過來。”李修強雙手嫻熟地按著馬肉哈的肩部,回以微笑。

  

馬肉哈是古戰鎮甘尼村下藏社人,由於頸椎增生、頸椎間盤突出嚴重,常年不能勞動。三年間去了很多醫院、診所,病症時輕時重。春節後,經鄰居介紹找到了李修強。

  

“哪裡疼?疼了多久了?走路的時候感覺怎麼樣?睡覺時疼不疼?有沒有長時間乾重體力活?……”李修強仔細按壓著馬肉哈的肩頸和腰椎部位,詳細詢問病情。

  

“要是早知道大夫能治我們的病就好了。”兩個月的治療讓馬肉哈身心輕鬆,原本以為要伴隨她終身的頸椎病好起來了。而很多與馬肉哈病情相似的患者也都被逐漸治癒,他們都希望“李院長”能多留一段時間,卻因為高原上並不好的氣候難以啟齒。

  

看著病人們渴望的眼神,聽著他們感激的話語,李修強感到前所未有的溫暖。

  

從一線城市到國家深度貧困縣


時間回到2018年11月30日,從一線城市來到國家級深度貧困縣,走進臨潭縣中醫院的那一瞬間,或許是因為舟車勞頓,或許是因為2750米的高海拔下相對稀薄的氧氣,也或許是因為肩負的使命,李修強深深吸了一口氣。

  

那一天起,他成了臨潭縣中醫院未病科唯一的大夫。

  

“本來沒有安排我,但好幾個同事在體檢時被淘汰下來,恰好我的身體各項指標都沒問題,這是我和臨潭的緣分。”2018年8月12日,李修強完成了在非洲的健康援助任務,回到天津。僅僅修整了兩個多月,就來到甘南。在來臨潭前,天津市東麗區中醫醫院充分尊重他的決定。他可以選擇不加入援建隊伍,卻沒有拒絕。

  

準確診斷是有效治療的前提。他對所有患者的首次問診、檢查的時間都在半小時左右,並將每一次檢查、治療情況做了詳細記錄。“大部分農牧民群眾都是由重體力勞動引發的,上班族是職業病,年輕患者中迷戀手機的比較多。”厚厚三本診療日記中,他對甘南地區農牧村群眾頸椎、腰椎、關節和肌肉勞損等問題進行了總結歸類。

  

受病有淺深,使藥有重輕。 “有時候病輕藥重,有時候病重藥輕。”李修強說,“中醫軟組織損傷系統療法”只是一個大的概念,由於患者們年齡、體質、致病原因不同,治療時也需要不斷摸索,區別對待。

  

“姑娘,你太瘦了,脊柱外平衡不好,容易扭腰,我輕點揉哦。”

  

“大爺,人老腿先老,平時要注意保暖哦,今天再給你扎個針。”

  

“阿媽,你的腰椎曲度變直了,椎間盤有膨出,先試試牽引吧。”

  

如果不是他身上的白大褂和靠牆的醫療器械,那個小小的房間簡直就是一個溫暖的家:人人臉上灑滿陽光。

  

“大夫,你太累了,休息一下吧。”78歲的藏族阿媽馬卡弟看著大夫被汗水浸透的襯衣,有些難為情。上午11點,李修強連續接待了7個病人,還有5個人在等待。極度專注的工作狀態下,他忘了疲倦。

  

“沒事兒,我不累。”他扶起老人,順手拿過搭在脖子上的白毛巾擦了額頭上的汗,繼續請下一個病人做好準備。

  

2019年4月份以後,這樣的狀態已成為常態。忙碌時,他經常煮泡麵、吃饅頭湊合。

  

有限的設備,無限的愛


醫者仁心,無愧於己。

  

三月份以後,李修強放棄了晨練,推遲了晚飯時間。然而,他上班早,病人來的更早。他要看完最後一個病人才下班,患者就排的越多。

  

醫院設備、人員都有限,很多在天津可以用機械手操作的項目他都要靠雙手完成。超負荷的工作令他雙手失去知覺,雙臂痠痛到難以入睡,卻也發自內心地感到幸福。“累卻快樂著,很踏實。”是李修強常掛在嘴邊的話。

  

來自迭部牧區的才巴姜在臨潭工作不到一年,是電梯維護技術工人,一個人養活著一家人。

  

診療日記上,他的初診日期是2019年3月29日。“骶髂關節嚴重錯位導致他的右腿比左腿短了近2釐米,加上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他看起來煩躁不安。”治療初期,才巴姜對這位外地醫生並不很信任。得知治療時間至少需要三個月時,他擔心費用不夠,幾經放棄。

  

“放鬆,不要緊張,咱們翻個身……”

  

“別擔心,治療費不多,拍片子花錢也不多……”

  

“嗯,兩個腿快一樣長了,再堅持治療兩個月就差不多了……”

  

治療一個多月後,才巴姜的疼痛明顯減輕,走路姿勢趨於正常,性格也開朗起來。每週三次治療,他用生硬的漢語說著自己身體的細微變化,李修強詳細觸摸患者病變處的每一個關節、每一塊肌肉,琢磨著更有效的療法。

  

每次做完治療,才巴姜和所有病友一樣。都會把床單鋪整齊,輕輕走出病房。短短半年,這位來自天津的漢族中醫大夫和甘南高原上的各族患者之間已經建立了最理想的醫患關係:亦醫亦友,亦患亦友。

  

被需要,是一種幸福

  

五月底,對才巴姜的治療進行到快兩個月時,李修強接到天津的通知:掛職期滿,回原單位上班。時間緊迫,容不得他與患者們一一說明。臨走前,他將自己的心願告訴了臨潭縣中醫院院長李凡:“如果政策允許,我希望還能來臨潭。”

  

回到天津後,他心裡念念不忘上百名各族患者,也收到很多患者與家屬的電話、信息。有的人在感謝,更多人在盼望。那些來自高原的信息,成了不可抗拒的動力。他說:“我覺得自己真的很重要。”

  

“我回到臨潭了,可以繼續為你治療了。”7月11日,已經離開臨潭在合作工作的才巴姜看到信息,熱淚盈眶。李修強再次坐在臨潭縣中醫院未病科診室的辦公桌前,像等待久別的親人一樣,滿心歡喜。

  

初冬,比往年溫暖。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週末,未病科診室裡,李修強語氣溫和地與病人們交流著。牽引、推拿、按摩、復位、扎針、艾灸……他與新徒弟胡啟芬分秒不停地忙碌於各個醫療器械之間。辦公桌上,一位老阿媽帶來的兩個烤洋芋散發著香味;一名年輕患者留給他的小金魚在陽光裡愜意地遊著。

  

此刻,這位天津大夫在距離故鄉1748公里以外的高原上,溫暖著別人,溫暖著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