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 担使命】一位天津帮扶医生的初心与使命

1748公里的爱

——一位天津帮扶医生的初心与使命


“今天我还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位患者的丈夫。他说很多病人都盼着我能早点回来继续工作……我很欣慰,也很着急,被人需要的感觉真的挺好。”这是天津市东丽区中医医院未病科医生李修强在结束挂职后,于2019年6月中旬从天津发给我的信息。


【守初心 担使命】一位天津帮扶医生的初心与使命

2019年7月初,经过多方努力,这名天津大夫在临潭各族患者的盼望中再次挂职临潭。他是自天津对口支援甘南以来,东丽区派往临潭县挂职时间最长的医疗工作者。


  

1748公里的爱

  

2019年4月27日,周六。高原上的春天刚刚来到。

  

临潭县中医院未病科门诊兼理疗室里,来自不同乡镇甚至外县的各族患者们默契地排队、检查。


52岁的副院长李修强看上去只有四十出头的样子。他既是主治医生,也是理疗医师。此时,已挂职满半年,即将返回原单位。慕名而来的患者却越来越多。


  

“大夫,你喜欢天气凉的地方,那就先别回去好吗?或者回去几天再来吧?”低头配合李修强做理疗的回族妇女马肉哈笑着试探。

  

“要是再来,我得带徒弟来,一个人忙不过来。”李修强双手娴熟地按着马肉哈的肩部,回以微笑。

  

马肉哈是古战镇甘尼村下藏社人,由于颈椎增生、颈椎间盘突出严重,常年不能劳动。三年间去了很多医院、诊所,病症时轻时重。春节后,经邻居介绍找到了李修强。

  

“哪里疼?疼了多久了?走路的时候感觉怎么样?睡觉时疼不疼?有没有长时间干重体力活?……”李修强仔细按压着马肉哈的肩颈和腰椎部位,详细询问病情。

  

“要是早知道大夫能治我们的病就好了。”两个月的治疗让马肉哈身心轻松,原本以为要伴随她终身的颈椎病好起来了。而很多与马肉哈病情相似的患者也都被逐渐治愈,他们都希望“李院长”能多留一段时间,却因为高原上并不好的气候难以启齿。

  

看着病人们渴望的眼神,听着他们感激的话语,李修强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从一线城市到国家深度贫困县


时间回到2018年11月30日,从一线城市来到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走进临潭县中医院的那一瞬间,或许是因为舟车劳顿,或许是因为2750米的高海拔下相对稀薄的氧气,也或许是因为肩负的使命,李修强深深吸了一口气。

  

那一天起,他成了临潭县中医院未病科唯一的大夫。

  

“本来没有安排我,但好几个同事在体检时被淘汰下来,恰好我的身体各项指标都没问题,这是我和临潭的缘分。”2018年8月12日,李修强完成了在非洲的健康援助任务,回到天津。仅仅修整了两个多月,就来到甘南。在来临潭前,天津市东丽区中医医院充分尊重他的决定。他可以选择不加入援建队伍,却没有拒绝。

  

准确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他对所有患者的首次问诊、检查的时间都在半小时左右,并将每一次检查、治疗情况做了详细记录。“大部分农牧民群众都是由重体力劳动引发的,上班族是职业病,年轻患者中迷恋手机的比较多。”厚厚三本诊疗日记中,他对甘南地区农牧村群众颈椎、腰椎、关节和肌肉劳损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类。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 “有时候病轻药重,有时候病重药轻。”李修强说,“中医软组织损伤系统疗法”只是一个大的概念,由于患者们年龄、体质、致病原因不同,治疗时也需要不断摸索,区别对待。

  

“姑娘,你太瘦了,脊柱外平衡不好,容易扭腰,我轻点揉哦。”

  

“大爷,人老腿先老,平时要注意保暖哦,今天再给你扎个针。”

  

“阿妈,你的腰椎曲度变直了,椎间盘有膨出,先试试牵引吧。”

  

如果不是他身上的白大褂和靠墙的医疗器械,那个小小的房间简直就是一个温暖的家:人人脸上洒满阳光。

  

“大夫,你太累了,休息一下吧。”78岁的藏族阿妈马卡弟看着大夫被汗水浸透的衬衣,有些难为情。上午11点,李修强连续接待了7个病人,还有5个人在等待。极度专注的工作状态下,他忘了疲倦。

  

“没事儿,我不累。”他扶起老人,顺手拿过搭在脖子上的白毛巾擦了额头上的汗,继续请下一个病人做好准备。

  

2019年4月份以后,这样的状态已成为常态。忙碌时,他经常煮泡面、吃馒头凑合。

  

有限的设备,无限的爱


医者仁心,无愧于己。

  

三月份以后,李修强放弃了晨练,推迟了晚饭时间。然而,他上班早,病人来的更早。他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下班,患者就排的越多。

  

医院设备、人员都有限,很多在天津可以用机械手操作的项目他都要靠双手完成。超负荷的工作令他双手失去知觉,双臂酸痛到难以入睡,却也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累却快乐着,很踏实。”是李修强常挂在嘴边的话。

  

来自迭部牧区的才巴姜在临潭工作不到一年,是电梯维护技术工人,一个人养活着一家人。

  

诊疗日记上,他的初诊日期是2019年3月29日。“骶髂关节严重错位导致他的右腿比左腿短了近2厘米,加上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他看起来烦躁不安。”治疗初期,才巴姜对这位外地医生并不很信任。得知治疗时间至少需要三个月时,他担心费用不够,几经放弃。

  

“放松,不要紧张,咱们翻个身……”

  

“别担心,治疗费不多,拍片子花钱也不多……”

  

“嗯,两个腿快一样长了,再坚持治疗两个月就差不多了……”

  

治疗一个多月后,才巴姜的疼痛明显减轻,走路姿势趋于正常,性格也开朗起来。每周三次治疗,他用生硬的汉语说着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李修强详细触摸患者病变处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琢磨着更有效的疗法。

  

每次做完治疗,才巴姜和所有病友一样。都会把床单铺整齐,轻轻走出病房。短短半年,这位来自天津的汉族中医大夫和甘南高原上的各族患者之间已经建立了最理想的医患关系:亦医亦友,亦患亦友。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五月底,对才巴姜的治疗进行到快两个月时,李修强接到天津的通知:挂职期满,回原单位上班。时间紧迫,容不得他与患者们一一说明。临走前,他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了临潭县中医院院长李凡:“如果政策允许,我希望还能来临潭。”

  

回到天津后,他心里念念不忘上百名各族患者,也收到很多患者与家属的电话、信息。有的人在感谢,更多人在盼望。那些来自高原的信息,成了不可抗拒的动力。他说:“我觉得自己真的很重要。”

  

“我回到临潭了,可以继续为你治疗了。”7月11日,已经离开临潭在合作工作的才巴姜看到信息,热泪盈眶。李修强再次坐在临潭县中医院未病科诊室的办公桌前,像等待久别的亲人一样,满心欢喜。

  

初冬,比往年温暖。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未病科诊室里,李修强语气温和地与病人们交流着。牵引、推拿、按摩、复位、扎针、艾灸……他与新徒弟胡启芬分秒不停地忙碌于各个医疗器械之间。办公桌上,一位老阿妈带来的两个烤洋芋散发着香味;一名年轻患者留给他的小金鱼在阳光里惬意地游着。

  

此刻,这位天津大夫在距离故乡1748公里以外的高原上,温暖着别人,温暖着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