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愛一個人,你願意嗎?

很想把《只有芸知道》推薦給我的一個朋友,她是那種在博物館可以逛上一天,嚮往著每個黃昏都能和愛人攜手看夕陽的人。

正午有個高分電視劇叫《父母愛情》,講的就是這樣的一輩子:兩個相親認識的普通人,50年婚姻生活裡發生過小磕絆小摩擦,僅此而已,就是你身邊所有父母的家常日子,年輕人看得津津有味,給它打了9.4。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只有芸知道》也是這樣過去很普遍但在今天看起來彷彿烏托邦的故事:在新西蘭南部的小鎮上,兩個北京人,開了15年餐館。他們一直很相愛,不外遇不爭執,甚至沒有對其他人的一絲絲心動,故事原型是馮小剛的戰友張述與他妻子羅洋。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看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兩個問題:嘴上嚮往“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的年輕人們,如果這輩子你只能和一個人相愛相守(即使這人與你兩情相悅),條件是住在偏遠小鎮,沒有娛樂沒有社交,活動半徑一公里每天起早貪黑,你可以嗎?會不會覺得這輩子白活了?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這樣的情感模式在生活在小城市的父母那代是常見的,比之更艱難的還有兩地分居,他們就這麼十年如一日地任日子流淌,沒想過值不值冤不冤,然而在今天這樣的婚姻成了稀罕物,看看今年上半年京津冀逼近60%的離婚率就知道,每兩對90後夫妻就有一對離婚的。

第二個問題是:馮小剛為什麼要拍一個這麼淡這麼平凡的愛情故事?我相信他身邊可以取材的更傳奇的真人素材有的是。因為它在今天的快餐式愛情映襯下顯得罕見嗎?還是他自己心境發生了變化,亦或兩者都有?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馮小剛的所有電影,包括一部分他參與的電視劇我都看過,最早他不是拍喜劇,而是都市愛情,後來的馮氏喜劇中,葛優也會負責和各式各樣的女性談情說愛。翻開馮小剛作品年鑑,會發現其中對愛情的描寫恰好折射了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都市群體愛情觀的變遷。

1994年馮小剛的處女作電影《永失我愛》,原著王朔。主人公患上了當時很罕見的肌無力症,為了讓未婚妻不被輿論綁架伺候自己下半生,他假裝劈腿未婚妻的閨蜜。王朔很擅長寫這種任是無情也動人的男主角,女主角則是一條道走到黑式的倔。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受其深刻影響的馮小剛早期電影中多是極具北京人性格特點的戀愛關係,女孩嘴不饒人,男人嬉皮笑臉,遇到大事見真章。《不見不散》、《甲方乙方》、《沒完沒了》都是這種模式,男主角的人生觀是得過且過,就長了一張好嘴,可女主瞅別人就是沒他順眼。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從上到下依次為《不見不散》《甲方乙方》《沒完沒了》劇照)

這種輕快佻達人設和鬥嘴式戀愛非常適合插入喜劇中,也常出現於八、九十年代的時代作品如《頑主》、《編輯部的故事》。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頑主》劇照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改革開放之後,新信息新浪潮率先湧入大城市,由於貧富差距不大,精神生活比物質富裕更吸引不愁溫飽的年輕人,他們的聚會頻率和快樂指數是高於當代人的。仔細回想一下,馮小剛早期電影和《編輯部的故事》有非常相似的一個場面,大家以上班為名聚在一堆插科打諢,幫別人解決一些主要是精神領域方面的問題,主角們的生活悠閒又平靜。那也是中國人對明天充滿希望希望的時期,《甲方乙方》最後一句臺詞,非常簡單,可是葛優說的時候引起了無數觀眾共鳴:“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真正起波瀾的是人生的中段,對馮小剛深具意義的《一聲嘆息》,非常符合它原來的名字: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人到中年的混沌、渾濁、首鼠兩端就像張國立片尾的一瞥,三分驚恐三分無奈三分狐疑。對,狐疑是我當時對張國立眼神最深的印象,中年人是誰也不信的。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這時馮氏電影中的主角基本功成名就,大屋寬敞明亮,身邊女人如雲,但他們沒有了早期電影中的意氣風發,總是縮著脖子,常常往沙發上一靠露出疲憊神態。中後期的《非誠勿擾》,單身大齡男子找對象,能看出雙方都在湊和,舒淇明顯不愛葛優,葛優明顯知道她不愛他,但好象也沒什麼更好的人選就她吧。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非誠勿擾2》裡的中年氣息更濃重了,基本不再談愛,而是談生死。中年之後人會變得非常怕死又總想著死這個話題。《非誠勿擾2》的編劇王朔遇到在哥哥、好友梁左同一年猝死,對他形成很大的刺激,讓他不斷思考這件事。於是《非誠勿擾2》最重頭的一場戲是男二號孫紅雷為自己安排的生前葬禮和遺言宣讀。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對中年人來說,愛情變得很不重要了,《一聲嘆息》說的不是愛,是誰也不愛。這也是經濟生活滿足之後人給自己沒事找事,然後又嫌事多的心態。那時GDP昂然,中國電影票房常常刷新紀錄,社會的道德感還沒今天這麼強,但先富起來的一批人已經露出了疲態。

《非誠勿擾2》是2012年上映的,五年之後《芳華》開始回憶往昔,這段取材於馮小剛和嚴歌苓的共同經歷,被電影蒙上了一層柔光,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豔陽高照下的白瓷磚露天泳池和女演員長著青春絨毛的小臉。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很多人應該有類似的感受:回憶裡的青春是加了柔光的,我的老領導16歲就到北大荒兵團插隊了,他後來寫起回憶文章裡只有一片青翠和高高的白樺林,從來不寫勞作之苦。因為縱有千般不是它也是生命裡最珍貴的時間段,《芳華》中的愛情並不是美好的,黃軒飾演的劉峰只是抱了一下楊採鈺飾演的林丁丁,並坦然表白,人生就被摧毀了。劉峰和何小萍最終一起生活也不是愛情,而是時間的力量。

《芳華》和馮小剛其它的中年作品一樣,底色是悲涼的,到了《只有芸知道》,黃軒這回和楊採鈺成了一對一見鍾情的伴侶。他們在北京的公交車上就遇到過,心動過,到了新西蘭有緣成為室友,心無旁騖地立馬好上了。片中他倆的餐館僱傭了一位活潑可愛的當地姑娘,經常和黃軒逗樂,一度我以為這姑娘要成為他們感情中的變數,但是沒有。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電影裡有句臺詞一講出來現場觀眾都笑出聲,當黃軒抱著妻子骨灰帶她看鯨魚時,新西蘭老船長聽完他們的故事,忽然給自己媳婦打了個電話說“我愛你”,他老婆第一反應是:“你是得了絕症還是有了小三?”

這個反應很真實了,讓人忍不住想起電視劇《過把癮》裡有個情節是杜梅責怪方言不能像他的朋友潘佑軍和他媳婦那樣,每天吻別說“我愛你”。方言說這樣又假又噁心,結果 那對天天吻別的夫妻離婚時為了一瓶香水互飆髒話,而從不對杜梅說“我愛你”的方言卻深深地愛著她。

內斂含蓄的夫妻有他們的相處模式,羅芸隱藏了內心的想法是因為愛,隋東風把羅芸的名字刻在舊居的長椅上是因為愛,房東太太抱怨丈夫從不洗碗自己要為他善後也是愛,比起當眾告白、買包買花,這種愛情因為普通而被忽視了,但實際它在今天的中國越來越少了。最明顯的感受就是,近幾年年輕女生對男朋友的專一度要求越來越高,連副駕坐個女同事或男友幫別的女人擰瓶蓋都能引起論戰。

之所以人們的道德觀越來越嚴格,就是因為對不穩定感情關係的反彈,越沒有越做不到的事越希望實現。

三十年來,中國人不僅經濟生活經歷了鉅變,感情世界也同樣驚濤駭浪。《只有芸知道》的兩位主角雖然過著最平凡的日子,可無意中實現了國內很難完成的夢想,就是片頭引用木心的那首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木心寫過那麼多詩,只有這首傳唱就很說明大家的痛點在哪。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羅芸夫婦在小鎮生活了十五年,除了黃軒額頭有了幾道抬頭紋,他們的狀態、心境保持得宛若少年。惟一流露出的中年情緒是《只有芸知道》和《非誠勿擾2》一樣,也討論了死亡,甚至可以說芸的秘密不是主題,主題是喪偶房東徐帆唸叨的一句話:半路留下的那個,苦啊!

羅芸的丈夫在她去世後,帶著有關她的一切從新西蘭到中國,一路安葬,一路思念,這一路是他放下的歷程。片尾說人物原型回國了,一直在馮小剛身邊工作,大概是想告訴觀眾他開啟了新生活。可是觀眾也明白,工作並不能解決孤獨,表面上這個電影說的是愛情,實際說的是愛人離去之後你會經歷些什麼。

從輕快佻達到認命,再到愛的盡頭是孤獨,馮小剛電影裡的愛情正是一個人從青年到老年的心境,年輕時愛情是走在路上都能撞見那個人的輕易;中年時拼命尋愛,尋的是自己即將逝去的年華;晚年時沒有什麼比身邊有個人更重要,事業、房子甚至孩子都代替不了TA。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晚年的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過的生活”。所有悉心度過生活的人都值得擁有幸福,羅芸只活了45歲,但她被一個人珍而重之,在丈夫的懷抱中離去,他倆的歲月沒有虛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