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很想把《只有芸知道》推荐给我的一个朋友,她是那种在博物馆可以逛上一天,向往着每个黄昏都能和爱人携手看夕阳的人。

正午有个高分电视剧叫《父母爱情》,讲的就是这样的一辈子:两个相亲认识的普通人,50年婚姻生活里发生过小磕绊小摩擦,仅此而已,就是你身边所有父母的家常日子,年轻人看得津津有味,给它打了9.4。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只有芸知道》也是这样过去很普遍但在今天看起来仿佛乌托邦的故事:在新西兰南部的小镇上,两个北京人,开了15年餐馆。他们一直很相爱,不外遇不争执,甚至没有对其他人的一丝丝心动,故事原型是冯小刚的战友张述与他妻子罗洋。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两个问题:嘴上向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年轻人们,如果这辈子你只能和一个人相爱相守(即使这人与你两情相悦),条件是住在偏远小镇,没有娱乐没有社交,活动半径一公里每天起早贪黑,你可以吗?会不会觉得这辈子白活了?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这样的情感模式在生活在小城市的父母那代是常见的,比之更艰难的还有两地分居,他们就这么十年如一日地任日子流淌,没想过值不值冤不冤,然而在今天这样的婚姻成了稀罕物,看看今年上半年京津冀逼近60%的离婚率就知道,每两对90后夫妻就有一对离婚的。

第二个问题是:冯小刚为什么要拍一个这么淡这么平凡的爱情故事?我相信他身边可以取材的更传奇的真人素材有的是。因为它在今天的快餐式爱情映衬下显得罕见吗?还是他自己心境发生了变化,亦或两者都有?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冯小刚的所有电影,包括一部分他参与的电视剧我都看过,最早他不是拍喜剧,而是都市爱情,后来的冯氏喜剧中,葛优也会负责和各式各样的女性谈情说爱。翻开冯小刚作品年鉴,会发现其中对爱情的描写恰好折射了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都市群体爱情观的变迁。

1994年冯小刚的处女作电影《永失我爱》,原著王朔。主人公患上了当时很罕见的肌无力症,为了让未婚妻不被舆论绑架伺候自己下半生,他假装劈腿未婚妻的闺蜜。王朔很擅长写这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男主角,女主角则是一条道走到黑式的倔。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受其深刻影响的冯小刚早期电影中多是极具北京人性格特点的恋爱关系,女孩嘴不饶人,男人嬉皮笑脸,遇到大事见真章。《不见不散》、《甲方乙方》、《没完没了》都是这种模式,男主角的人生观是得过且过,就长了一张好嘴,可女主瞅别人就是没他顺眼。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从上到下依次为《不见不散》《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剧照)

这种轻快佻达人设和斗嘴式恋爱非常适合插入喜剧中,也常出现于八、九十年代的时代作品如《顽主》、《编辑部的故事》。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顽主》剧照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改革开放之后,新信息新浪潮率先涌入大城市,由于贫富差距不大,精神生活比物质富裕更吸引不愁温饱的年轻人,他们的聚会频率和快乐指数是高于当代人的。仔细回想一下,冯小刚早期电影和《编辑部的故事》有非常相似的一个场面,大家以上班为名聚在一堆插科打诨,帮别人解决一些主要是精神领域方面的问题,主角们的生活悠闲又平静。那也是中国人对明天充满希望希望的时期,《甲方乙方》最后一句台词,非常简单,可是葛优说的时候引起了无数观众共鸣:“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真正起波澜的是人生的中段,对冯小刚深具意义的《一声叹息》,非常符合它原来的名字: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人到中年的混沌、浑浊、首鼠两端就像张国立片尾的一瞥,三分惊恐三分无奈三分狐疑。对,狐疑是我当时对张国立眼神最深的印象,中年人是谁也不信的。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这时冯氏电影中的主角基本功成名就,大屋宽敞明亮,身边女人如云,但他们没有了早期电影中的意气风发,总是缩着脖子,常常往沙发上一靠露出疲惫神态。中后期的《非诚勿扰》,单身大龄男子找对象,能看出双方都在凑和,舒淇明显不爱葛优,葛优明显知道她不爱他,但好象也没什么更好的人选就她吧。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非诚勿扰2》里的中年气息更浓重了,基本不再谈爱,而是谈生死。中年之后人会变得非常怕死又总想着死这个话题。《非诚勿扰2》的编剧王朔遇到在哥哥、好友梁左同一年猝死,对他形成很大的刺激,让他不断思考这件事。于是《非诚勿扰2》最重头的一场戏是男二号孙红雷为自己安排的生前葬礼和遗言宣读。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对中年人来说,爱情变得很不重要了,《一声叹息》说的不是爱,是谁也不爱。这也是经济生活满足之后人给自己没事找事,然后又嫌事多的心态。那时GDP昂然,中国电影票房常常刷新纪录,社会的道德感还没今天这么强,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已经露出了疲态。

《非诚勿扰2》是2012年上映的,五年之后《芳华》开始回忆往昔,这段取材于冯小刚和严歌苓的共同经历,被电影蒙上了一层柔光,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艳阳高照下的白瓷砖露天泳池和女演员长着青春绒毛的小脸。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很多人应该有类似的感受:回忆里的青春是加了柔光的,我的老领导16岁就到北大荒兵团插队了,他后来写起回忆文章里只有一片青翠和高高的白桦林,从来不写劳作之苦。因为纵有千般不是它也是生命里最珍贵的时间段,《芳华》中的爱情并不是美好的,黄轩饰演的刘峰只是抱了一下杨采钰饰演的林丁丁,并坦然表白,人生就被摧毁了。刘峰和何小萍最终一起生活也不是爱情,而是时间的力量。

《芳华》和冯小刚其它的中年作品一样,底色是悲凉的,到了《只有芸知道》,黄轩这回和杨采钰成了一对一见钟情的伴侣。他们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就遇到过,心动过,到了新西兰有缘成为室友,心无旁骛地立马好上了。片中他俩的餐馆雇佣了一位活泼可爱的当地姑娘,经常和黄轩逗乐,一度我以为这姑娘要成为他们感情中的变数,但是没有。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电影里有句台词一讲出来现场观众都笑出声,当黄轩抱着妻子骨灰带她看鲸鱼时,新西兰老船长听完他们的故事,忽然给自己媳妇打了个电话说“我爱你”,他老婆第一反应是:“你是得了绝症还是有了小三?”

这个反应很真实了,让人忍不住想起电视剧《过把瘾》里有个情节是杜梅责怪方言不能像他的朋友潘佑军和他媳妇那样,每天吻别说“我爱你”。方言说这样又假又恶心,结果 那对天天吻别的夫妻离婚时为了一瓶香水互飙脏话,而从不对杜梅说“我爱你”的方言却深深地爱着她。

内敛含蓄的夫妻有他们的相处模式,罗芸隐藏了内心的想法是因为爱,隋东风把罗芸的名字刻在旧居的长椅上是因为爱,房东太太抱怨丈夫从不洗碗自己要为他善后也是爱,比起当众告白、买包买花,这种爱情因为普通而被忽视了,但实际它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少了。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近几年年轻女生对男朋友的专一度要求越来越高,连副驾坐个女同事或男友帮别的女人拧瓶盖都能引起论战。

之所以人们的道德观越来越严格,就是因为对不稳定感情关系的反弹,越没有越做不到的事越希望实现。

三十年来,中国人不仅经济生活经历了巨变,感情世界也同样惊涛骇浪。《只有芸知道》的两位主角虽然过着最平凡的日子,可无意中实现了国内很难完成的梦想,就是片头引用木心的那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写过那么多诗,只有这首传唱就很说明大家的痛点在哪。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罗芸夫妇在小镇生活了十五年,除了黄轩额头有了几道抬头纹,他们的状态、心境保持得宛若少年。惟一流露出的中年情绪是《只有芸知道》和《非诚勿扰2》一样,也讨论了死亡,甚至可以说芸的秘密不是主题,主题是丧偶房东徐帆念叨的一句话:半路留下的那个,苦啊!

罗芸的丈夫在她去世后,带着有关她的一切从新西兰到中国,一路安葬,一路思念,这一路是他放下的历程。片尾说人物原型回国了,一直在冯小刚身边工作,大概是想告诉观众他开启了新生活。可是观众也明白,工作并不能解决孤独,表面上这个电影说的是爱情,实际说的是爱人离去之后你会经历些什么。

从轻快佻达到认命,再到爱的尽头是孤独,冯小刚电影里的爱情正是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的心境,年轻时爱情是走在路上都能撞见那个人的轻易;中年时拼命寻爱,寻的是自己即将逝去的年华;晚年时没有什么比身边有个人更重要,事业、房子甚至孩子都代替不了TA。

一生只爱一个人,你愿意吗?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晚年的最佳保护铠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过的生活”。所有悉心度过生活的人都值得拥有幸福,罗芸只活了45岁,但她被一个人珍而重之,在丈夫的怀抱中离去,他俩的岁月没有虚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